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太史公自序 > 司马迁 >

史记太史公自序的作者(司马迁为什么创作史记)

趣爱秀 2022-06-29 22:14:47 原文链接:网络

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句我们从小就习得的至理名言,至今读来,仍然有一种生命的厚重感。司马迁遭受酷刑却依然忍受耻辱和痛苦,完成了这本历史巨作——《史记》。《史记》不仅是历史学巨作,它的文学艺术依然不可估量,鲁迅先生曾对《史记》的文学价值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至此,我不禁对司马迁为什么要创作《史记》产生了极高的兴趣,也许从《史记·太史公自序》能够窥探一二。

1

父亲的期许

《史记·太史公自序》的首段就说了司马迁的父亲告诉他:“周公死后,五百年才有孔子,孔子死后至今也有五百年了,不知道谁能继承圣人的事业?”我们的太史公司马迁当仁不让地认为这是父亲在提点他,并把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因此才诞生了创作流传于世的经典的想法。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立德立言于世

在《太史公自序》司马迁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讲述孔子创作《春秋》的背景及原因,进一步的阐释了孔子为礼义的的教化所作的贡献,最后把话题引到自己所创作的《史记》上面,他表示曾经做过太史令,希望能够记载上到皇上的英明美德,下到功臣贵族的事迹,并且谦虚的表示自己只是记述过去发生过的事情,整理了一些历史社会传说,根本谈不上创作,所以配不上和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

在我看来,司马迁虽然嘴上说没办法和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但是他却是以孔子作《春秋》为目标,那么他免不了也是想要和孔子一样能够达到立德立言于世,惠泽后世。

身残志坚,发乎于情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的最后,司马迁自言自己因“李陵事件”被下狱,身体被摧残,不可能再被任用了。一腔热血,无处可用,虽不至于寻死觅活,但却也是心绪难安。转念想到周文王被囚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到困厄,创作了《春秋》;屈原被放逐,写出了《离骚》;左丘明眼瞎了,才有了《国语》;孙膑腿受刑了,才苦心研究兵法……

或许是众多前辈对于苦难的做法给了太史公启示,所以,这才有了《史记》这部从上古黄帝到元狩元年的巨作的诞生。

写在最后

《史记》的诞生或许还有除了上述三种原因之外的其他原因,但是太史公没写出来,我们自然也没办法推测。但是,无论是从《太史公自序》中的篇幅,还是太史公留下的那句至理名言来看,他都是有理想的人,他也有想要实现的人生价值,著书立说,立德立言于世,留下一部能够惠泽后世的书才是《史记》传作的最重要的原因。

太史公祠

资料参考:《司马迁写《史记·太史公自序》为自己树碑立传——论自传体文学成熟的标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