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司马迁是如何死亡,到底是寿终正寝还是刑狱被杀,亦或是其他原因,在历史资料中并未明确记载。后世诸多说法,到底如何?
第一种说法
曾有说法流传于双汉之间,说司马迁作《景帝本经》“极言其短,及我帝之过,帝怒而削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显然这种说法并不可靠,众所周知司马迁并没有举荐李陵,而是对李陵兵败匈奴发表自己的见解,言辞中为李陵辩护,令汉武帝大为愤怒。
而“有怨言,下狱死”却也有可能,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里所说的“下狱死”,不是因辩护李陵而起的下狱。而是《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言辞激愤,陈述自己的不幸与内心的痛苦,被武帝悄而闻之,“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深深刺痛了武帝,他怒于司马迁辜负自己的“荣宠”,更加愤怒于司马迁对自己威严的隐隐蔑视。为此,司马迁有可能再度遭到惩治。
司马迁宫刑后一直担任中书令,现有资料中显示武帝最后一年的中书令并不是司马迁,而后司马迁再也未出现在史料中,由此可以推断,司马迁死的比汉武帝要略微的早那么一点点。
在《汉书》中一般善始善终之人在末尾都会交代卒于何时,因何。但《司马迁传》却只字未提,这并不能看作是班固的疏忽,则更像是一种刻意的避讳。是对“文章为盛”的武帝(班固称赞“孝武之世,文章为盛”),也是对卓越功勋的史学家司马迁。
这也些也可以作为司马迁被惩治的佐证。
另一种说法
《悲士不遇赋》被公认是太史公晚年所写,其中“好生恶死,才之鄙也,****,我之言兮,哲已能选。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朝闻夕死,孰能云否”。这段有人理解为太史公《史记》著成后,完成了心愿,精神支柱轰然倒塌,毅然“自绝”的重要依据。
《史记》中太史公记载了许多历史人人,如屈原沉江殉道,项羽乌江自刎,李广引刀割颈等英雄人物,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报任安书》中,太史公深刻的讨论了生与死的价值问题。司马迁九个“辱”字深诉耻辱,文中更是反复提到“死节”、“去就”等词汇,更有“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也可侧面窥探《史记》是太史公的夙愿,既已完成,也没有了留恋。
还有另一种说法,太史公司马迁回归故居,颐养天年,无疾而终。这个说法在韩城市司马迁祠内《翟邑侯重修太史庙记》碑文中可以看到。
一代史学家司马迁到底如何离开,已无可考证,只留后人纷说。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