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对于我家妹纸上高一住校不习惯的事,提出这样的建议:让小孩子体验艰苦一点环境,如扶贫等,让他们懂得珍惜现在的好生活,不要求更多。
这也是现在很多小康以上的家长会做的事情:带着孩子去做慈善。而目的,是为了在对比中让自己的孩子珍惜眼下的生活。
可是,孩子领情吗?扶贫以后的结果会如家长所愿吗?你带着孩子,一边“扶贫”,一边跟自己的孩子讲,你看别人有苦,你要珍惜生活啊,这个时候,有想过贫困山区的孩子的心情吗?
80年代初,我还是小学生,回乡下的爷爷奶奶家过暑假。来了一大群“香港客”。他们带着几袋旧衣服回来“派街坊”。要知道,80年代,广东和香港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至少20年。虽然只是旧衣服,那种高高在上的施舍,我记忆犹新。香港的孩子没有感觉到什么叫慈悲,他们只知道大陆很穷。而我,拒绝被施舍。
有个朋友,在女儿上小学时去福利院找了一个年龄相近的孤儿一起做朋友,每周去福利院接她出来一起玩。目的,让女儿知道她有多幸福。随着年纪大了,没有相似的经历,没有共同语言,做朋友也无从谈起。几年过去,这个女儿没有对珍惜生活有太多的感觉,而那个孤儿,我们尝试站在她的角度吧,无父无母,从小生活在孤儿院,看着同龄的小朋友被父母宠爱,吃得好住得好,会是一种怎么的孤独寂寞辛酸?
再分享一个佛教的小故事吧。梁武帝信佛,建造了很多寺庙。有次达摩经过梁朝,梁武帝找他聊天。梁武帝问达摩:“我建造了很多寺庙,又编辑了很多佛典,弘扬佛法,有没有功德?”其实梁武帝是想问:“我做了这么多,有多大的功德?”达摩说:“没有功德。不过是刻意去做的,表面上看的确有,实际上没有。”梁武帝:“那么怎么样才是真实的功德呢?”达摩:“清净自然,没有功利心态的去做好事,并不是刻意的去做,就可以获得功德的。”梁武帝强留达摩继续聊天,达摩觉得梁武帝无慧根,不辞而别了。
人们常常从对比中获取幸福感。比如说,小时候我们会和成绩差的同学比,才会感觉自己还是棒棒哒。长大以后,无论是同事聚会各种炫,还是平时的朋友圈晒幸福,都要让别人觉得不如自己,幸福感倍增。这是大人的想法。可是,孩子是否看到贫穷,以后能否惜福,这还不一定,毕竟,这些贫穷从来没有出现过在他们的生活中,过于遥远,跟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他们一定会感觉到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吧。
其实我更想说的是,你贫穷孩子感受吗?自尊,尊严,并非只有你才有,他们也有。慈悲之心,不应该有各种的目的和功利。用真心、平等地相待,帮助他们,这才是真正的慈善。带着孩子去做慈善的时候,应该让他们学会宽容、平等、无功利心地做好事,无功利心地爱与付出,才这才是真正的心灵修行,或者说,心灵的成长吧。(文/阅读时间网读者·糖猫neko)
外面的风好大的说说 形容刮风很大幽默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