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导航
趣爱秀 >生活百科 > 荀子 > 人性论 >

荀子的人性论是?(为什么说孟子 荀子在人性论思想上殊途同归?)

趣爱秀 2022-12-19 23:28:46 原文链接:网络

人性本恶。荀子人性论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他对“性”的含义有特别的界定。不管他在人性问题上怎样立论,其最终目的依然是使人为善,为此荀子提出“化性起伪”的说法,还提出“涂之人可以为禹”的人性理想。

他在《性恶》篇中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这就更明确地表明荀子对“性”的界定即天生如此,不是后天学来的。

为什么说孟子 荀子在人性论思想上殊途同归?

荀子、孟子在人性观点上看似对立,但就二者提出性善性恶的目的来看,实则殊途同归。

结合孔子关于人性的议论,其实孟荀在人性观点上的“汇合点”,与孔子之“性相近,习相远”有关。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和精妙之处,而孔子借“性相近”强调的“习相远”,恰好是性善论和性恶论之“殊途同归处”,即荀子、孟子关于人性的观点殊途同归于“孔子”,即都在强调教化的重要性。

孟子虽然指出人生来就有代表善的四心,但亦用这四心将人与禽兽区分开。孟子指明人若不在后天教化中好好学习,修身养性,抑制自身在复杂社会交往中产生的欲念,四心就会蒙蔽,人在私欲之下会无限靠近甚至成为“衣冠禽兽”。孟子的性善论,最终强调的,还是后天教化。

荀子直接指明人生而有欲,这种欲(如口腹之欲等),如果不加以节制,让其肆意发展的话,就会让人无论是在心性上,还是在行为上,都呈现“恶”的特质。因此,荀子指明,人需要在后天的教化中学习“礼义”,以此化性起伪,抑制利己天性,继而维系社会的和谐关系。

孔子说“性相近”,继而引出“习相远”,实则是在强调后天教化的作用。孔子表明,人之性生来都差不多,而人在后天的学习以及接受教化过程中,会渐渐走向善,或者恶,于是原本差不多的两个人,到最后可能有天壤之别。于此,我们不难看出,孔子之“性相近,习相远”是在强调后面的这个“习”。

荀子也好,孟子也罢,甚至是孔子,他们三位都在表明,要想成为人类社会中“善”的存在,就要把握好“教化”作用,让人在后天教化中对维系社会安定之“礼”达到心领神会的高度,继而能够时刻抑制自己的利己之“私”,提升道德修养,并进一步维系社会秩序稳定。关于对“教化”的强调,孟子以“性善”开头,荀子以“性恶”烘托,而孔子则用“性相近”引入。孟子、荀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看似对立,实则在目的上殊途同归,二者更多是以孔子“习相远”为基础,以各自的方式强调教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