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抚、巡按的官职,在明、清时期,都曾出现过。不过,清朝时,巡按只在入关初期的顺治年间,曾经推行过一段时间。但因为不符合形势,就被主动废除了。所以,为了更好对比这两个官职,我们把它们同时放在明朝框架内,进行分析。
其实,巡抚跟巡按在最初设立时,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曾有代替天子,巡视地方的作用。只不过,巡抚跟巡按出现的时间有较长一段距离。这是它们后来产生巨大区别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两个官职中,巡抚最早出现。明朝初年,为决定是否迁都西安,朱元璋曾派太子朱标到西北进行实地考察。在这个时候,第一次出现“巡抚”的称呼。永乐年间,皇帝朱棣为处理地方紧急事务,曾多次派遣朝廷中枢六部的高级官员,到地方代替天子处理,协调地方事务。不过,当时的巡抚,只是临时的。一旦事情结束,相关兼职就被撤销,不具有稳定的长期性。
到明朝宣德年间,地方矛盾严重,流民、征税、兼并等问题严重,朝廷开始频繁派遣中枢官员到地方处理事务。因为有些事情很难短时间处理结束,于是,就出现中枢官员长期到地方兼职的情况。有时可以长达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兼职时间。为了方便官员处理事务,朝廷便允许巡抚携带家眷,在地方上也为巡抚修建专门的府衙。
巡抚这个职位,开始由兼职的中枢官员,慢慢转为长期在地方处理公务,并掌握有地方实际权力的官员,。虽然明朝时,巡抚职权并没有完全确定,但大致而言,巡抚可以监察地方文武官员,镇压地方叛变。
如果得到朝廷同意,还有权调遣指挥军队作战。虽然巡抚在名义上,仍是京官行列。但在实际上,巡抚已经取代明朝初年在地方上设立的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布政使司,成为一省最有实权的官员。
而且,巡抚的权力,随着明朝后期,战事不断加剧后,仍在不断扩大。尤其是边地巡抚。他们因为有战事需要,更容易获得朝廷扩权的批准。比如说陕西巡抚一开始定制的兵源额度是两万八千八百余人,可是到隆庆年间,它的兵员数量达到七万一千九百多人。这些增加的兵员,都是巡抚自己增练的新兵。
这个在明朝后期的总督、巡抚中,属于普遍情况。同时期的蓟辽总督谭纶就曾向朝廷提议,要练兵三万。而且,当时总督、巡抚自己领兵后,又亲临前线,指挥作战。
对朝廷来说,可以允许巡抚掌握一定权力,更好处理地方事务。但是,必须有一个限制,不能让巡抚的权力,完全无法节制,甚至产生地方割据,对朝廷产生威胁。可是,当时地方上,并没有更好的职位可以限制巡抚。
总督虽然在辖区上往往会覆盖巡抚,可是,双方并非上下级,而是互相节制,互相监督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朝廷必须重新从中枢派遣官员到地方,节制地方不断扩张的权力。巡按就是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这一点在《明伦汇编官常典节使部》中有明确记载:“百僚群将俯首皆听一人之谋,似于兼制少谏,而复于巡按权参杀之。”
当地方官员都只听巡抚的命令后,巡抚的权力就过大,朝廷就设立巡按,用来限制巡抚的权力。跟巡抚不同,巡按虽然在小事上,可以直接锤。但是,如果遇到大事,必须上报朝廷,由朝廷给出具体意见后,才能进一步办理。
因为巡抚的权力在不断扩张,巡按的职权,也是经过不断变化的。在嘉靖以前,巡按的权力是不如巡抚的。一般遇到巡抚跟巡按有冲突的话,朝廷还是更偏向巡抚。但是,随着巡抚权力越来越大,朝廷越不放心后,就开始给巡按加大权力。
这个做法,效果非常显著。《皇明经世文编》里记载:“神庙以来,巡按执奏,大抵抚臣见屈,按臣见伸,故属吏之畏按臣甚于抚臣。”到明朝后期的时候,巡按在地方的声望威势,已经比巡抚更高。地方官员对巡按的畏惧,远远超过巡抚。
这就是朝廷要达到的效果。让巡抚在拥有足够权限处理地方事务的同时,又不至于完全无法限制,最终对朝廷产生威胁。而且,明朝后期的时候,又在总督、巡抚上面加上经略、督师的职位,用来平定连跨数省的农民起义。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