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很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但这些人物形象,在今人眼中,似乎只存在于故事之中,他们和既有的认知无法吻合。于是,关于他们的解读更多都是先人们的“创作”,但他们真的都是虚构的形象吗,就如中国的“龙”。
中国文化史悠长,而且通过美丽的汉字得以传承和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有一门基础课程,就是“同义词”和“反义词”,一个中文词汇可以找到很多意思类似的同义词(近义词),但却没有意思完全一样的词汇,从而让语句意思的精准表达有了保障。
这也是为何在读史时,看着“上古”、“远古”和“太古”这些词汇,不可避免的会生出一个问题:中国的古代文明究竟有几个时期?
首先,是黄帝与炎帝。
中国人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典故就出自黄帝和炎帝二人。他们很是厉害,关于他们的成就,史籍可以说是极尽溢美之词,尤其是黄帝,他不仅是五帝之首,还是传说中上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黄帝的成就可了不得,农业上大力发展种植业;文化上创造了文字;制造业上更是成就非凡,造舟车,发明指南车;科学上定算数,还有乐理及医学的成就。
而在如今的考古界定中,人类文明的划分和工具的使用有关,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使用金属工具(青铜器/铁器)。
那么,黄帝所属的时期应该归于那个时代呢?
考古界的确有发现石盘做的车轮形状,但根据常识就可判断,这个不具有实用性。更重要的一点是,“车”从古到今,它的基本原理和大致模样,几乎没什么差别。由此可以说明,那时的人类已经掌握了最基础的机械制作原理,否则造不出指南车,这可是个复杂的齿轮机械。
也许有人会反驳,这是后人的想象。那么,为何大家看到玛雅文明中的飞船,都认为是外星人的杰作,却就是不能认为黄帝也是某种“神”一般的存在?其实,在现代史学家的界定中,中国的上古时代属于新石器时代。而在今人看来,那时的人类就是原始人,是茹毛饮血之人,他们居然能创造出如此伟大的成就,作为今人的我们是不是该觉得汗颜呢?
其次,是女娲和伏羲
《三字经》有一段话:“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后两句不难理解,前两句中的“三才”,是指远古时期的三皇:人皇、地皇和天皇。
人皇:伏羲,他创造了两仪四象八卦。这个是不是很眼熟?可见,中国文明在5000年前就已经很厉害了。
地皇:神农,在民间传说中他就是炎帝。
天皇:史籍描述各异。
《尚书大全》给出的答案是“燧人”,也就是他最先开始了“钻木取火”;《风俗通》则说天皇是女娲。想想女娲造人的故事,其实,这也是说得通的。
而在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中,对“三才”的解释则完全不同:伏羲是天皇,女娲是地皇,他俩都是人首蛇身,而牛首人身的神农则是人皇。
中国有句老话:“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规矩”一词从何而来?看看东汉时期女娲伏羲图,就有了结论,二人一手持“规”一手持“矩”。
这里面是否也有着另外的深意呢?
最后,我们来说说盘古。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盘古是目前能知道的唯一的太古人。史籍中关于他的记载,其实,就是“开天辟地”的详细描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看来,盘古活了一万八千岁。
不过,今人读到这句话,只会满心不相信。如果换个思维,盘古不是“凡人”,是不是有此可能?或者再延伸下,太古时期的“人”已经拥有了某种超凡能力,寿命才能如此的长。但到了远古时期,“人”的能力开始退化,寿命也相应缩短了。再到上古时期,“人”和现在的人类几乎没有了区别。如果用这种思维去看一些考古界无法解释的现象,是不是立马就释然了。
当年,嬴政称自个儿为“皇帝”,一般解读:是他借用了“黄帝”一说。那他是不是借用了“三才”中的“皇”字呢?嬴政一直致力于长生不老,他是不是知道了些什么呢?为何他后来要将儒家书籍烧毁,是不是想抹去什么信息呢?当然,不管事实如何,嬴政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自称为“始皇帝”。
如果让思维换个维度发散,有些事情的解读没准就会拨云见日。毕竟,想象和创造都不会凭空产生,千年流传下来的这些故事,一定是想告诉后来者:历史没准是另一番模样。但无论岁月如何修饰,真实存在过的肯定都会留下其痕迹。
参考资料:
【《史记·五帝本纪》、《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山海经·大荒西经》、《世本·帝系篇》】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