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其前身是拓跋鲜卑族建立的代国。淝水之战后,前秦苻坚的百万大军被东晋击败,统一之梦化为泡影。前秦苻坚政权土崩瓦解后,鲜卑族部落领袖拓跋珪趁机建立代国,并于同年改称魏国,史称北魏。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39年,在先后击败了河北慕容后燕政权、东晋权臣刘裕的北伐军、西北赫连勃勃大夏政权后,太武帝拓跋焘一统北方,并且和南朝刘宋(刘裕篡晋所建立)形成对峙。中华大地上,五胡十六国正式成为了历史,南北朝时代开启。从此时算起,鲜卑族成为了中华历史上,第一个从塞外入主中原后统治过百年的民族。因此,区别于之前五胡十六国时期短暂统治中原的那些政权,史学界也把北魏当做一个正统王朝来看待。
虽然来自塞外,但是拓跋鲜卑有个特点,就是没有完全掌控过草原。鲜卑族本来起自我国东北,今东三省境内,匈奴族举族西迁和部分南附后,鲜卑族趁机占据了原匈奴故地漠北草原。但是鲜卑族并非一族,只是一个个松散的部落族群,拓跋鲜卑部落的势力范围更是一直活跃在今内蒙古境内,并且志在中原,广大漠北苦寒之地并不是其主战场。当年,一统中原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连年同南朝刘宋开战,结果让他极其郁闷的是,此时漠北草原崛起了一个强大的草原政权,柔然。每当太武帝志在同刘宋大干一场之时,柔然就趁机南下杀人放火。由于当时北魏都城在平城(山西大同),离柔然很近,于是,太武帝在平城以北、阴山以南设置了六座军镇,初名北镇,号为“六镇”。最西的是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东北),往东依次是怀朔镇(今固阳西南)、武川镇(今武川西)、抚冥镇(今四子王旗东南)、柔玄镇(今兴和台基庙东北),最东的是怀荒镇(今河北张北)。
六镇
此六镇不设州郡,以镇、戍将领领民,民即是兵,并且是世袭的兵户。北魏初期的主力军队是鲜卑人为主的部落兵。这些部落兵是开国元兵,又是鲜卑族,因此深受信任,地位很高。六镇作为都城平城的防御网,起到了巩固首都的作用,太武帝自然选择信得过的鲜卑兵。因此,北魏初期,六镇无论是将领还是兵,地位都很高。镇将必须都是皇帝心腹,鲜卑族高级贵族军人组成。镇兵也是精锐中的精锐,甚至一些中原高门强宗也纷纷将子弟送到六镇中戍守北疆,在六镇从军是当时人们心中的好差事。此时,六镇号“国之爪牙”。
二.六镇的分水岭:孝文帝改革六镇的分水岭,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早在孝文帝之前,北魏六镇就已经出现颓势,一些犯了罪的囚徒多会被发往六镇当兵,可见六镇兵地位已经大不如前了。北魏迁都洛阳后,实行全面的汉化改革。此改革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好的一方面。不好的一方面,就是吸入了士族门阀制度。孝文帝为了稳固统治,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因此重新恢复晋朝的士族门阀制度,将中原大族定为士族高门,认可他们在仕途、经济领域的特权。同时,将迁入河南洛阳的鲜卑贵族也编为高门大姓,强行创造出鲜卑族的高门大姓,地位等同于中原大族。二者互相联姻,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从此,拓跋鲜卑皇族彻底成为了河南元氏皇族(拓跋皇姓改为元氏)。
孝文帝 拓跋宏
随着政治中心南移洛阳,六镇从拱卫首都的禁卫军变成了边塞军,不仅没有汉化,反而保留了鲜卑化。鲜卑化的六镇地位严重下降的同时,更可怕的是仕途升迁之路被堵死,六镇将领官阶基本得不到提升。本为同族,又都为贵族后代,迁入河南的鲜卑军人成为了新的御林军、虎贲军,不仅迅速汉化成为了朝廷新贵,还与汉族高门士族并列同为大姓,张口儒家经典,羽扇纶巾,魏晋衣冠,附庸风雅。洛阳的繁华,也迅速让鲜卑贵族丧失了昔日的尚武精神,在风花雪月中开始了糜烂的生活。而留在六镇的鲜卑军人,不仅世代为兵,还被迁入河南的鲜卑贵族瞧不起,歧视他们为不知礼仪、粗鲁的兵痞子,蔑称为“北人”。在洛阳鲜卑新贵眼中,这些鄙陋的北人怎可进入中央掌握朝政?到了后期,甚至在朝廷犯了错的官员,就会被贬为六镇镇将。昔日镇将一职是何等荣耀,而今竟成了流放贬官之所,六镇地位之低可想而知。而六镇军人即便是屡立战功,也得不到升迁,不入中原鲜卑贵族的法眼。于是军镇的镇将开始发泄自己的怨气到镇兵身上。而镇兵又是兵又是民,不得迁移,不仅承担严酷的军役、农役,更成为了镇将的私人奴隶。
六镇问题,成为了北魏帝国的一颗定时炸弹。不发则已,一旦爆发,就将彻底摧毁这个看似强大的帝国。
三、胡太后乱政,北魏一派亡国之相经过北魏孝文帝、宣武帝父子两代的经营,洛阳城重现昔日的繁华。北魏崇信佛教,为我国留下了很多佛教古迹,比如著名的龙门石窟。洛阳城内,尼姑经常出入洛阳宫廷,宣扬佛法。有一个尼姑,在宣扬佛法之余,顺带向宣武帝推销了一下自己的亲侄女胡氏。于是,胡氏就被宣武帝迎入后宫。北魏自建国伊始,就有“子继母死”的规矩,即太子的母亲除非为皇后,否则就要赐死。在北魏后宫,生太子是一件很恐怖的事。但胡氏不这么想,并且说:“天子怎么可能没有儿子,我怎么能畏惧自己的死就不养育皇家的嫡子呢?”后来,她生下了皇子元诩,这就是未来的孝明帝。宣武帝驾崩后,胡氏在宦官刘腾、大臣于忠等人的保护下,居然打破了传统,非但没有被赐死,还成为了皇太后,临朝称制,掌握了朝廷大权。要说北魏最终的灭亡,这位胡太后可真是“功不可没”。此时,南边的南朝已经经历了宋、齐两代,来到了梁武帝萧衍一朝。南朝的事,我们以后再讲,而北朝在胡太后的治下是怎样的一番光景呢?
北魏胡太后
西晋初年,洛阳城里就有着著名的“王石斗富”的故事。这在有为君主看来,是亡国之相。但三百余年后,这一幕居然再次在洛阳城发生了:故事的主角是河间王元琛和高阳王元雍。河间王元琛有一句名言,“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言下之意,即便是西晋富可敌国的石崇,他元琛也不放在眼里。据史载,元琛府里有一口水井,井栏用精美的玉石雕刻而成,五色的丝线捻就的井绳,下面系着一个纯金的吊桶。而他府里的马厩,也都用纯金打造。马厩的窗户上也挂满了精巧的饰物。高阳王元雍自然不甘示弱。他的府邸豪华似宫殿,家中养了六千余仆童和五百个歌姬,每次出行都是洛阳城一景观。元雍一顿饭都要花费数万钱,当时的陈留侯李崇有句名言形容元雍:“高阳一日,敌我千日”。更有甚者,河间王元琛和高阳王元雍如此奢侈,非但没有受到鄙夷,反而成了竞相模仿的对象,崇拜者无数。章武王元融一直觉得自己很富有,看到河间、高阳二王后,自愧不如,居然气的病倒了。
臣子如此,胡太后也不甘人后。有一次,胡太后带着王公贵族近百人,来到太后自己的私库,对大家说:“这是我的私库,里面东西随便拿,拿多少都归你,但只能拿一次。”话音未落,群臣再也顾不得什么礼仪,疯狂夺拿,丑态百出。陈留侯李崇和章武王元融因为拿的太多,摔倒在地。重臣侍中崔光,因为只拿了两匹绢,还遭到了胡太后的嘲笑:“你小子也就这点见识”。不仅如此,胡太后强迫美资颜的清河王元怿做自己的情人,并用清河王为执政大臣。此时,当年帮助胡太后执政的大臣于忠已经被踢出局,宦官刘腾为了搬倒清河王,就联合另一宗室侍中、领军将军元叉发动政变,软禁了胡太后,杀了清河王。此时,孝明帝才十一岁,内外大事均被宦官刘腾和宗室元叉掌握。北魏朝廷,一派亡国之相。
孝文帝时期,原本抗拒南迁洛阳的鲜卑贵族,作为汉化的既得利益者,此时争相奢华,早将北方六镇的鲜卑同胞抛诸脑后。本是同根生,如今六镇的鲜卑人在压抑中等待爆发,而洛阳城里的鲜卑贵族则在胡太后的带领下纸醉金迷。北魏朝堂之上不是没有有识之士。宗室之中,任城王元澄最有才能,他深感六镇问题终将爆发,提醒胡太后重视,但没有得到回应。胡太后被软禁后,之前被踢出局的大臣于忠的兄弟于景反对元叉,结果元叉将他贬为怀荒镇的镇将。后来,就是这个于景的怀荒镇,成为了六镇起义的导火索。
公元523年,即北魏正光四年,意识到六镇问题严重性的陈留侯李崇的属官魏兰根向李崇提出:“改镇立州,分置郡县,凡是府户,悉免为民”的建议。李崇深以为然,并且上报朝廷。忙于奢侈和内斗的北魏朝廷根本无人理会,同年,六镇起义爆发了。
四.六镇大起义公元523年,北魏正光四年,北方的老邻居柔然可汗阿那瓌领兵南下,抢掠北魏。昔日的“国之爪牙”六镇兵民早已残破不堪,面对北魏版的“凛冬将至”,上文提到的怀荒镇镇将于景拒不发粮,导致怀荒镇镇民杀于景造反。这一反不要紧,引发了连锁反应,轰轰烈烈的六镇大起义开始了。
六镇起义
在怀荒镇造反后,沃野镇镇民破六韩拔陵也率众造反,杀了镇将攻占沃野镇。破六韩拔陵又分兵给另一统帅卫可孤,后者攻下了武川镇、怀朔镇。请记住这两个镇,因为这两个镇孕育了今后北齐、北周、隋、唐四个王朝,一举奠定了今后三百年的历史走向。这里先按下不表,先讲起义。此时,关中大地也狼烟四起,羌族人莫折大提、敦勒族人胡琛起兵称王。北魏政府先后派宗室元彧、陈留侯李崇镇压六镇义军,皆被打败。而派去关中镇压的大将萧宝寅则是南齐灭国之时投降过来的南齐宗室,在关中征讨不利,只能消极防守。此时,胡太后发动政变,夺回政权,遣使去柔然,让柔然帮助平叛,所谓“借师助剿”,看来历朝历代都如此。柔然可汗出兵十万大破六镇之军。讽刺的是,六镇大起义近一年的时间,唯一一场胜仗,居然是柔然帮着打赢的。而六镇之兵,原本是用来防御柔然的。
在柔然的帮助下,北魏政府也派出富可敌国河间王元琛率军平叛。结果,河间王元琛再次被义军首领破六韩拔陵打败。元琛打仗不行,可是他富有啊,他开始用金钱分化招降义军。这一招数果然见效,不久元琛就大破义军,破六韩拔陵逃亡,近20万六镇义军投降,被安置在河北就食。可是起义并未就此结束,反而愈演愈烈。不久,柔玄镇镇民杜洛周也起兵造反。而被安置在河北的投降义军因为粮食吃完,在鲜于修礼的率领下再次起义。后来,修礼被杀,这支军队落入了葛荣手里。而关中大地则更为热闹,敦勒族人胡琛战死,部将万俟丑奴做了首领。南齐宗室萧宝寅实在打不过叛军,又怕被降罪,就在关中造反重建大齐帝国。
六镇起义的第五个年头,即公元528年,杜洛周攻克定州,在河北大地遭遇葛荣起义军。两支军队火并,结果是葛荣杀死杜洛周,吞并了他的军队。至此,葛荣拥兵几十万,六镇军民集体响应,起义军占领燕、幽、冀、定、瀛、殷、沧七州之地,南围邺城,是六镇起义的巅峰。
六镇的巅峰 葛荣
五.既是乱世的开始,也是未来大一统的开始按照我国古代的剧本,任何的起义,最后都是为他人做嫁衣,六镇起义也不例外。在六镇起义如火如荼、葛荣如日中天之际,北魏山西境内一契胡酋长尔朱荣在乱世中崛起。此时,北魏朝廷再次发生内斗,胡太后再次掌权后,孝明帝已经16岁了。胡太后为了牢固掌权,居然毒杀了自己的亲子孝明帝!这个愚蠢的女人,用最愚蠢的方式彻底摧毁了北魏政权。尔朱荣抓住时机,以清君侧的名义进军洛阳,不仅杀了胡太后,还发动河阴之变,将北魏孝文帝汉化以来的高门士族、南迁的鲜卑权贵屠杀殆尽,北魏名存实亡。随后拥立新帝,成为了北魏实际上的掌权者。
尔朱荣
不久,尔朱荣亲率七千精锐契胡骑兵北上,对抗葛荣的六镇义军。葛荣有数十万大军,十分轻视尔朱荣。此时的尔朱荣手下名将如云,手下大将高欢曾经参加过六镇起义,亲自在阵前劝降,导致葛荣军大部倒戈。尔朱荣抓住时机,亲自率领大将侯景冲击葛荣中军。葛荣仗着人多,大阵摆的很开,绵延数十里,此时竟因为阵和阵离得过远而无法互相支援。葛荣一战被擒,六镇义军20余万投降。轰轰烈烈的六镇起义到此结束。
六镇大起义,不仅实际上灭亡了北魏,也掀开了中国南北大一统的序幕。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六镇,更是孕育出了未来北齐、北周、隋、唐四个王朝。这段历史很精彩,英雄人物辈出,我们在后面几期都会一一详细讲到。在此,我们先来看一看,日后的这些风云人物,是怎样一个个走出六镇,进而逐鹿天下的。
高欢,怀朔镇人,六镇起义之时投身杜洛周义军,后来加入葛荣义军,最后投奔尔朱荣。尔朱荣死后,一举歼灭尔朱氏势力,统一关东地区,拥立新帝建立东魏,是东魏权臣。其子后来篡位建立北齐王朝。
侯景,怀朔镇人,六镇起义中,投靠尔朱荣,后投靠高欢。高欢死后,南下投靠南梁皇帝萧衍,结果再次造反,一举摧毁了南朝的根基,世称“侯景之乱”。南朝实力彻底被北朝压倒,都是拜侯景所赐。
至于段荣(他有个北齐战神儿子段韶)、斛律金、斛律光、高敖曹这些日后北齐名将,都是高欢的元从之臣。可以说,怀朔镇撑起了整个东魏、北齐王朝。下面的这几位就更厉害了:
贺拔岳,既是武川镇人(祖父是武川镇将),又是怀朔镇人(父亲是怀朔镇将),六镇起义之时,与其父贺拔度、兄长贺拔允、贺拔胜一起奉命抵抗义军卫可孤。失败后一起被卫可孤的义军俘虏。后来贺拔一家与宇文肱、宇文泰父子一起击杀卫可孤。后贺拔一家投靠尔朱荣。尔朱荣死后,贺拔三兄弟分道扬镳,贺拔岳统领关西军团,称霸西北,是第一任关西军团首领。贺拔胜驻扎荆州,后被高欢击败,投靠了宇文泰(贺拔岳死后宇文泰接班)。而贺拔允则直接投靠高欢,一直在高欢帐下效力。
宇文泰,武川镇人,与其父一起参加六镇起义,同贺拔家族合作击杀卫可孤后,投奔怀朔镇人鲜于修礼的义军,后辗转加入葛荣军队。葛荣战败后,宇文泰被尔朱荣收编,因其与贺拔岳有旧,就编入了贺拔岳麾下,跟随贺拔岳来到了西北。贺拔岳被刺死后,接管了西北军团,后与高欢对抗,扶植傀儡建立西魏,成为一代枭雄,亲手创立了关陇军事集团,赫赫威名的西魏柱国俱在其麾下。其子建立了北周王朝。
独孤信,武川镇人,美资颜,特别出名的南北朝帅哥。六镇起义后,先加入尔朱荣义军,之后辗转投入尔朱荣麾下。尔朱荣死后追随贺拔胜,后加入宇文泰的关陇集团。位列西魏八柱国之一,其一门三女,先后嫁给了北周、隋朝、唐朝皇室,号“一门三皇后”(其中二女是李渊之母,李唐建国后被追封为皇后,其余两位都是生前就是皇后)。
杨忠,武川镇人,追随独孤信加入西魏,初为十二大将军之一(没有位列八柱国)。其子杨坚后来篡周,建立隋王朝。
李虎,武川镇人,追随贺拔岳入关中,后归入宇文泰麾下。其孙李渊,在隋末起兵建立大唐王朝。
至于其他的西魏八柱国中,赵贵、侯莫陈崇也都出自武川镇。可以这么说,六镇起义,怀朔镇孕育了北齐王朝,而武川镇则孕育了北周、隋、唐三个王朝。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