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前后一共有四位皇后,其中第一位是辅政大臣之首----索尼的孙女。
这样的婚姻自然从一开始就有政治联姻的意味,但是令人吃惊的是,这位皇后竟然真的成为康熙的心头所爱。
帝后的爱情会是怎样一副模样?
一、 孝庄的杰作
康熙的第一位皇后是他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为他挑选的。
年轻孝庄的影视形象,网络图
孝庄一向具有政治眼光,她为儿子顺治前后挑选过两位来自她的娘家----蒙古科尔沁部落的皇后,但是到了康熙这里,她敏锐地感觉到,再不能用过去的老方式来应对现在的新形势:
顺治当时面对的多是外敌,康熙现在更多的则是内部的大臣专权。对付外敌,自然是外部联姻更有效,对付内臣,当然要凭借内臣的力量。
康熙即位的时候刚刚8岁,他的父亲顺治在遗诏中为他指定了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
顺治这么做的原因,当然是希望年幼的康熙能够有忠诚可靠的大臣辅佐,而之所以选择四位,是因为自己在亲政之前受够了多尔衮独立摄政的霸道欺凌,他以为自己为年幼的康熙指定四个人辅政就可以避免这种局面。
可是顺治没想到的是,因为鳌拜的专横,原来的四人辅政很快也变成了一个人专权的形势。
年幼的康熙和孝庄太皇太后受制于人,在鳌拜的重力施压下康熙只能唯唯诺诺,不敢提任何反对意见。
以康熙的满怀壮志和孝庄的老谋深算,又怎么会甘心于这种局面,他们知道必须要想办法改变。
要想破局,只有从四大辅臣之首的索尼入手。
索尼本来是四位辅政大臣之首,他是经历过皇太极、顺治两朝的老臣,曾经因为拥立顺治很受多尔衮猜忌,在顺治亲政前后几经沉浮,曾经被多尔衮夺官抄家,顺治亲政之后才被召回。
康熙即位的时候索尼已经60岁了,接受顺治遗命辅政的前两年,在索尼的带领下,四位辅臣还能够和衷共济,颇有建树。但是随着辅政时间的增长,排在四大辅臣最后一位的鳌拜势力却越来越强大,他也越来越不把其他三位大臣放在眼里,尤其和苏克萨哈关系极差,颇有些水火不相容的势头。
三朝老臣索尼历经官场起伏,见到这种情形,他明哲保身,称病不出。
于是康熙三年(1664年)之后,原本团结一致的四位辅政大臣形成了新的格局:索尼称病,苏克萨哈和鳌拜斗争激烈,遏必隆则总是附和鳌拜,鳌拜愈加骄横。
鳌拜的影视形象,网络图
这种局面让日渐年老的孝庄和刚刚10岁、力尚不足的康熙颇感棘手。
为了避免朝政大权完全落入鳌拜一个人的手中,孝庄知道,只有从索尼这里打开突破口。
索尼有五个儿子,其中长子噶布喇和三子索额图都在朝中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官至一品,统管禁中侍卫,掌管上三旗亲军,负责康熙及宫中皇室成员的安全。
一家父子三人的位置都非常重要。
这种局势之下,孝庄怎么能让索尼缩回家中,只顾保全自己呢?她必须要把索尼家的利益和皇家大业成功地捆绑在一起。
恰好索尼长子噶布喇有一个女儿,她只比康熙大几个月,孝庄曾经见过,是个聪明伶俐的姑娘,于是孝庄想到了那个屡试不爽的好办法:联姻!
对孝庄太皇太后主动提出的联姻,索尼自然忙不迭地赶紧答应,于是两方很快一拍即合。
1665年七月,索尼的孙女和康熙大婚,九月,被册封为皇后。
对于这位当时只有12岁的皇后,即使是史书上都没有记下她的名字,只以她娘家的姓氏“赫舍里氏”称呼她,让人不由慨叹即使贵为大清皇后,却连自己的名字都没能留下。
二、 宫廷内外合力
按照现代人的观点,11岁的少年和12岁的少女,纯粹还是懵懂无知、或者一知半解的年纪,可是就是这样两个人,一个贵为天子,一个母仪天下,都要作为青少年、乃至全国人的表率站立在众人面前,这不能不说是个挺考验人的重要差使。
可是两个人居然都做得很好,别说少年康熙在后世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就是赫舍里氏入宫之后,也深得太皇太后及皇宫内外的赞誉,在康熙的眼中,她是“宽仁、秉性诚孝”的后宫典范,以“宫闱式化,淑德彰闻”行动,给予康熙必要的支持。
赫舍里氏的影视形象,网络图
康熙的父亲顺治曾经极度厌恶政治联姻带来的两位科尔沁皇后,康熙却和他不同,他愉快地接受了这位因为祖父辈的权力而走进皇宫的新娘。
康熙和赫舍里氏的感情一直很好,这桩婚姻虽然刚开始有着政治联姻的意味,但是在十年的帝后共同生活中,康熙始终对赫舍里氏厚爱有加。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桩婚姻,索尼和他的整个家族才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康熙和孝庄一方,鳌拜成为他们要共同对付的敌人。
1667年六月,67岁的索尼病故,虽然联姻后的两年时间里他并没能有效遏制住鳌拜气焰的增长,但是他深知鳌拜是威胁康熙的心腹大患,临死之前,在思谋良久之后,他决然上书请求康熙亲政。
他在用自己的生命为康熙做清扫权力障碍的工作。
索尼的封诰碑,网络图
索尼死后一个月,康熙“众望所归”地开始亲政,但是鳌拜的专权却并没有停止,他丝毫没有要归政的意思,反倒心狠手辣地害死了主张归政的另一位辅政大臣苏克萨哈。
索尼死了,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噶布喇和索额图仍然是康熙身边可以倚重的力量,尤其是索额图,他一向足智多谋,他所担任的侍卫职务更方便他随时进出皇宫,为康熙出谋划策。
在这些人的支持下,除掉鳌拜的计策正在逐渐形成。
1669年五月,康熙终于等来了适宜动手的良机:他先把鳌拜的亲信派出京城,然后召鳌拜入宫,训练有素的侍卫们一拥而上,成功将鳌拜擒获。
鳌拜入狱,康熙这才算是真正亲政。
三、深情的延续
亲政之后的康熙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与此同时,康熙和皇后的感情更加亲厚。
1670年,赫舍里氏生下了嫡长子承祜,承祜天资聪慧,康熙非常喜爱他。可惜两年之后承祜就染病早夭。
赫舍里氏失去孩子之后身体经常生病,康熙此时表现出自己极尽温情的一面,他听到皇后生病的消息后,即使正身在外地,也会飞骑进京,陪伴在她的身边。
康熙画像
1674年五月,赫舍里氏生下了她的第二个儿子胤礽。孩子很健康,可惜她自己却在生下孩子一个时辰之后撒手而去,当时只有21岁。
对于皇后的崩逝,康熙十分悲痛,他为此辍朝五天,除了按照皇后规格给予赫舍里氏厚葬之外,还为她加谥号“仁孝皇后”,并破例逾越礼制,安放皇后梓宫于他本人居住的乾清宫内。
仁孝皇后因此成为清朝唯一一位梓宫安放于乾清宫的皇后。
对仁孝皇后的家人,康熙也格外恩待,他特意封授皇后之父噶布喇一等公,给予诰命,世袭罔替。
对仁孝皇后留下的儿子胤礽,康熙更是厚爱,他晚年时曾经亲口说过:“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妪爱惜,亲加训谕。”因为喜欢这个孩子,康熙承担了亲自抚养的重任。
皇后去世一年之后,1675年六月,康熙一改之前不预立太子的规矩,立胤礽为太子。
然而,即使做了这些,显然也不足以表达康熙对赫舍里氏的深情与思念。亲自把仁孝皇后梓宫送到巩华城之外以后,在当年六月到十二月的半年时间里,康熙一共去了34次;之后每年都会多次前去祭奠,即使在册立了第二任皇后之后仍然如此,一直持续了二十五年之久。
民间百年夫妻的深情,也不过如此。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