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民国是个出大师的时代。的确,谈及民国的知识分子,相信每个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大批熟悉的面孔,诸如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胡适、陈寅恪、辜鸿铭、鲁迅、钱玄同等等。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令今人仰慕的成就,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不过,大师终究也是血肉之躯,也有着七情六欲,甚至会明里暗里的"开撕"。今天,要和大家聊的,就是关于辜鸿铭离开北大的往事。
辜鸿铭先生
辜鸿铭生于南洋,祖籍福建惠安,其祖父辈为求生计,赴南洋为英国商人经营橡胶园。在南洋的辜家人,在当地也算过得比较安逸,辜鸿铭的父亲还娶了位英国姑娘,生下了混血儿辜鸿铭。辜鸿铭自幼便随父母移居英国,青年时代并未踏上故国,而是在英国历经了14年的求学生涯。
不过,虽然辜鸿铭生在南洋,长在欧洲,却自幼被受父亲教导,拥有一颗"中国心"。辜鸿铭一生都以中国人自居,甚至晚年困病时,还在给友人的信中袒露心机:
"我爱中国,我爱中国的人民,但就像孔子'乘桴浮于海'一样,我或许也不得不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去。"——摘录自写给骆任廷的信件
辜鸿铭书法
辜鸿铭的爱国,不仅仅是嘴上说说,而是一直体现在他的行动上。如今网络上,常称辜鸿铭有十三个博士学位,精通九国语言。此言虽有夸大,可终究反映出辜鸿铭颇有学识。值得一提的是,辜鸿铭在欧洲取得博士学位后,原本有更好的发展前途,可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到中国,以圆其报国之志。
回国后的辜鸿铭,也着实受重视,曾作为两江总督张之洞的幕僚,并且很受重视。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假设:如果不是晚清的覆灭,辜鸿铭很可能会成为清王朝的高级官僚。这一点,实现起来似乎并不是很难。当然,晚清的灭亡,确实改变了辜鸿铭的命运。
辜鸿铭与友人合影
除了深受张之洞垂青,辜鸿铭前半生最为风光的一段时间,莫过于其在北大任教的时光了。1912年1月1日,蔡元培开始掌控着一国之教育,他在同年夏天的演讲中,曾公开表示:
"余杭章炳麟人极乖张,然其小学及古文词是可取的,厦门辜汤生性尤怪癖,然英文程度不浅。"——摘录自蔡元培的演说
讲话中的"厦门辜汤生",所指的就是辜鸿铭,而汤生是辜鸿铭的字。众所周知,蔡元培的教育理念,一向重视真才实学,也正因如此,才促成了后来北大的繁盛。当然,这是后话。
蔡元培先生
1914年9月,辜鸿铭正式进入北大,穿着长袍,拖着辫子,站在了三尺讲台上。辜鸿铭被聘为北大一级教授,拿着十分优渥的工资。可惜,这位"老学究"并不节俭,还有时还需要儿子的接济。这一点,在民国文人中还真不多见。
辜鸿铭教授生涯的转折点,发生于1917年9月。因为,随着蔡元培主持北大事务,胡适也被聘入北大,一手创办了哲学研究所并担任主任,另外,胡适还兼任英文教授会主任。以今天的视角来看,胡适的"发迹"很快。可是,这还仅仅是胡适入职的第一年。到1918年时,年仅28岁的胡适,跻身北大评议会评议员,负责主持编辑《北大日刊》。这颗冉冉升起的巨星,势必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胡适先生
就这样,辜鸿铭与胡适之间博弈,明里暗里地开展了。
1919年春,辜鸿铭以"冬烘先生"的化名,发表了《北京大学校文字风潮解惑论》一文。在文中,辜鸿铭对《新潮》和《新青年》大肆抨击:
"近日北京大学校校长蔡鹤卿先生,纵使教员,学徒出《新潮》、《新青年》诸杂志,丑詈旧学,诋毁伦常,几欲棰击孔孟而后快……今日我经生学士之视我华数千年来声明文物如土苴,而终日口不绝爱比西地A、B、C、D之音声,潜心于彼物理哲学怪诞不可思议之异说,岂真以为其中有何奥理奇趣而心乐之哉!"——《北京大学校文字风潮解惑论》
要知道,《新潮》杂志便为胡适所资助,辜鸿铭在文中对其大家批判,甚至使用近乎谩骂的词句,足见其对胡适及其领导的新文化运动的排斥。不过,在此前后,辜鸿铭对校长蔡元培并无苛责,甚至在文章中为其"开脱",将责任全然归于胡适等人身上。
胡适资助的《新潮》杂志
文人的事,自然不易明"撕"。但幸而他们是文人,因为文人喜欢用文字记录,或者说,他们擅长用文字作为武器。辜鸿铭与胡适等人的矛盾产生后,消息自然会不胫而走,否则我们后人也就无从而知了。
除了辜鸿铭与胡适围绕"文学革命"的争执外,当时还有不少以化名发表的短文。比如,胡适就曾用"天风"的名字,刊出了两篇逸闻,用以调侃辜鸿铭的辫子。这两篇短文,也着实让辜鸿铭耿耿于怀。然而,就在两人在杂志社明争暗斗之际,辜鸿铭却遭到了当时北大学生罗家伦等人的"弹劾"。
罗家伦先生
罗家伦是胡适爱徒,当时他向系领导上书,抨击辜鸿铭在课上宣扬"君师主义"。要知道,这个罪名在当时可着实不轻。罗家伦投诉辜鸿铭时,所面对的英文系主任便是胡适,而罗家伦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由胡适代替辜鸿铭讲授英诗课程。
在一篇争议中,辜鸿铭拖着自己的辫子离开了北大。但关于其中内幕,则令人遐想无限。有学者撰文指出,罗家伦当年对辜鸿铭的弹劾,动机不言自明。这一点,从另一位北大教师徐子明的文字中,也可颇见端倪:
"在这种情形下,第一个吃亏的就是辜老先生。因为他最瞧不起胡适,而教训学生又太切……到了民国八年的暑假以前,陈胡两人商量之下,就请蔡翰林停发他下学年的饭票。"——徐子明:《胡祸丛谈》
徐子明的这番话,十分值得玩味。作为事件的见证者,徐子明称辜鸿铭是"第一个吃亏的",而且指出胡适还曾请校方出面停发辜鸿铭的饭票。由此可见,胡适对辜鸿铭的反击,绝非停留在白纸黑字上的交锋,而是上升到了"釜底抽薪"的层面。
《胡祸丛谈》书影
与徐子明的态度不同,钱玄同对辜鸿铭的"离开",表现得十分"快心"。事件发生后,徐子明给周作人写了一封信,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倒也是一件快心的事。"在这封信中,还暗指建议革职辜鸿铭的是胡适。
钱玄同先生
辜鸿铭的去留,当时已经不仅仅是北大的"家世"。因为辜鸿铭在报刊上发表了希望借助外国力量,以帮助中国恢复帝制的言论。结果,这篇原本以英文撰写的文章,被人发现后引发了轩然大波。此事一出,蔡元培即便再爱才,也无法坚持让辜鸿铭继续任职于北大了。所以,辜鸿铭被师生"挤"出北大,在程序上也是经过了蔡元培的应允。只是,这所一向兼容并包的学府,还是给足了辜鸿铭颜面,对外宣称是辜鸿铭自己辞职离开的。
辜鸿铭遭北大学子弹劾
辜鸿铭的脾气很怪。他虽然自幼在西方留学,但骨子里却十分守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可惜的是,辜鸿铭所生活的时代,却正值与因循守旧、君师主义割袍断义的阶段。辜鸿铭向来被认为是建立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之上的"怪杰",因而即便在北大那样的兼容并包的学府中,也难以容得下辜鸿铭守旧的一面。当然,辜鸿铭的悲剧,也绝不能仅仅归结于私人恩怨,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事件实为历史的悲剧。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