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回顾
《那年花开月正圆》正在热播,看到怀先领着周莹到了新式学堂,没想到竟然看到了“死去多年”的沈星移。接下来,本应是一出帅男美女,久别重逢,苦尽甘来的催人剧。结果,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么多年没联系也就算了,陈晓扮演的沈星移竟然找了两个花魁去气周莹,女强人一气之下掀了桌子,不知多少人拍手叫好。
夜晚,沈星移在为白天的举动心痛,吃瓜群众也感觉看得有些蛋疼。
还好,旧时代的新女性,周莹,拿出了她敢爱敢恨的性格,一句“你收了我吧”让万千粉丝感觉这波有戏了。
但是,编剧就是编剧,被骂的这么惨不是没有道理的,跳脱的性格,不同寻常的思路果然让人意想不到。
周莹都这样倒贴了,沈少爷竟然抱着周莹,一边一脸心痛,一边说着十万伏特的扎心话……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沈少爷没有变心,去日本留个学,这么多年没写过邮件也是另有苦衷,难道是当年在大牢里身体被打出了隐患?
应该不是,花开是一部转圈圈的感情戏,纯精神的恋爱使得一群男二男三可以众星捧月一般围着丈夫早丧的周莹。要知道,维新变法之前中国社会都是重农抑商的,商人的政治地位是要低于一般国民的,五流烧锅 ,六流当 ,七商,八客 ,九种田。商人的地位比烧锅的地位还低,更别说和当官的比了。
所以这些男配围着女主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爱情至上,因为爱可以不管社会地位的高低,不在乎寡妇门前是非多的闲言碎语。这样说回来,只要沈星移 还是爱着周莹的,就没有道理演这么一出戏的。
那为什么沈星移要狠心拒绝周莹?
是因为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东西。
自己的性命?
不,是周莹的命。就像赵白石说,因为别人把刀架在了周莹脖子上,所以他跑不了,只能违心去做一些事情。沈星移也是。
沈星移去了日本留学,受的是新式的教育,借助怀先的话说,这个康先生什么都懂。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次日本留学,的确让沈星移改变了很多。梁先生,康先生除了编剧在向戊戌变法中的这两位先生致敬,也隐藏了沈星移这出戏的原因。
变法是一颗定时炸弹
1898年六月到九月,康梁主导了光绪帝的变法。在最近的剧情中可以看到,变法人成为了官场的主导势力。
官方鼓励开设工厂,使得周莹可以转移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到办厂的大业中。但是不论杜明礼,吴泽亦或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赵白石,变法人的行当中竟然没有一个是真正以变法为理想的人!
这些人的丑陋面目昭示着变法的失败。
而身为海龟的沈星移看到了中日变法外部情况的不同,所以,和很多积极的变法人一样,他们是抱着一种悲观的心态去做这件事的。短短三个月,这些人尽可能的要把自己的主张变为现实,仅仅是诏书就发布了几十条,让人眼花缭乱。他们是在和时间赛跑。因为他们有一个强大的对手,西方列强!
这个时候,西方列强还在忙于争夺中国的铁路权,租界权利。没有注意到清政府的维新变法,清政府上下,也默认了列强的这些举动,以此换取时间,全力准备着此次变法。
慈禧支持了最初的变法
要知道,光绪皇帝作为王爷的儿子,能够坐到皇帝的位置,并且坐稳,全都是因为慈禧在背后的支持。所以没有慈禧的默认或者支持,根本不会有这次变法。
慈禧说:“前因中外积弊过深,不得不因时制宜,力加整顿。而宵小之徒,窃变法之说,为煽乱之谋。业经严拿惩治,以遏横流。至一切政治有关国计民生者,无论新旧,均须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废食。”
大概就是说,变法是必须的,虽然有人借机生事,但清朝已经到了不变不行的境地。
真正的历史中,慈禧作为清朝的实际掌控者,自身对时代的认知是要远远超过大家在教科书里看到的种低级水平。正是因为慈禧的暗中授意,光绪皇帝的变法才会这么顺利,在最初的时刻几乎没有收到什么阻挠。
失败意味着死亡
虽然慈禧最初支持,但结局和教科书里说的差不多,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戊戌六君子只是死掉的千千万万中最“正义凛然”的六位,他们本可以逃走,但是选择了“我以我血荐轩辕”。所以后人对变法的认知停留在这种悲壮的,被渲染的英雄人物的形象上,而忽视了变法失败,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逃走的康梁反衬出六君子的伟岸。
对文人来说,最残酷的刑罚,是不能青史留名、不能全忠孝之节。
要知道,活着比一死了之更难。不但要接受世人鄙夷的目光,士林的失节恶名,在家的不孝之名,还要背井离乡,到蛮夷之地苟活求全。
沈星移变心的真相
所以,沈星移的父亲得知沈星移变法后,要和他断绝父子关系。
西汉时期,晁错主张削藩,晁父也是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很明显,这是历史情境的一种复现,变法就意味着一场必定失败的赌博。不论成功与否,变法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商鞅,申不害,吴起,晁错等等)
沈星移走上了这条路,在日本留学后的他,才是真正的改革派,不是那种换了包装的保守人物。
和周莹断绝关系,和亲人断绝关系,全都是以爱的名义。
为什么京剧程派青衣张火丁的演出,会被当成一种现象来研究呢?
为什么说蒲松龄的《野狗》是最骇人的一篇小说?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阿离的真身会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