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专区

导航
趣爱秀 >原创专区 >

你是怎么看待“我是为你好”以爱之名的控制?

趣爱秀 2017-12-10 11:19:44 原文链接:网络

他们戴着以道德为名的面具,束缚子女对生活本身的渴望。

  01

  我这是为你好,你必须听我的!

  有位网友分享了一个关于她邻居的真人真事。

  邻居的儿子毕业快两年了,还是呆在家玩游戏,邻居到处求人介绍工作,求到网友身上。

  这时候,网友才知道,一直被邻居赞扬有加、品学兼优的儿子居然一毕业就成了啃老族。

  网友问过缘由,才晓得邻居儿子起初一直有找,甚至上过班。

  但是邻居不满意儿子自己找的工作,要不嫌弃不稳定,要不嫌弃工资低,就算上了班,也是问东问西,甚至上过公司找主管,弄得儿子干不下去。

  后来儿子图个清静,干脆把找工作的事情都交给邻居。

  邻居对网友说:“我这都是为他好,怕他吃亏!”

  这应该是许多人都有过的经历。

  为了不让你输在起跑线上,你的童年充斥着各种补习班、兴趣班。

  父母说:“我这是为你好!”

  好不容易成年了,要上大学了,填报志愿的时候,他们比你更紧张,这个大学不够好、那个专业更容易找工作,硬是否决了你的意愿。

  父母说:“我这是为你好!”

  大学毕业了,按照父母的意愿留在家乡,他们要你考公务员、进国企,如果没有对象,他们铁定紧张兮兮地为你安排相亲,尽早结婚。

  父母还是说:“我这是为你好!”

  在中国,有“以孝为先”的说法,孝顺听话的孩子,才符合“大众审美”。

  父母都说“为你好”了,你要是不听,就是不孝,就会被戳脊梁骨;而只要你服从了,就能过的很好。

  然而,“我这是为你好”,实际上等同“你必须听我的”,完全没有考虑到孩子本身的需求和意愿。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过:“他们戴着以道德为名的面具,束缚子女对生活本身的渴望。”

  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剥夺了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

  他们正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的人生。

  02

  有一种冷,叫做爸妈觉得孩子很冷。

  我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外国妈妈带着女儿逛街,女儿指着路边的雪糕店说:“妈妈,我想吃雪糕。”

  妈妈说:“好。”

  “我想要香草味的。”女儿立即“下单”。

  结果妈妈说:“有巧克力味,这个更好吃。”

  女儿摇头:“我就要香草味的!”

  “你不是喜欢巧克力味吗?就要这个吧!”

  “不!我现在只想吃香草!”

  最后妈妈还是买了香草,可却对女儿说:“你真任性,以前都没吃过香草的,买了不吃不就浪费了,妈妈明明是为你好!”

  有一种好吃,叫做爸妈觉得这个很好吃;有一种冷,叫做爸妈觉得你很冷。

  把自己的意愿放到别人身上,以己度人,在心理学上叫心理投射。

  这几天南方天气转寒,周六日去公园的时候经常看到带孩子的老人,小孩都嚷嚷着“好热”了,还使劲地给小孩穿。

  他们说:“小孩子怕冻,不穿多点会感冒的。”

  咱们父母,不是50后就是60后,正逢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

  因为他们的童年经历,他们最关心的,就是我们以及孙子辈吃得饱不饱、穿得暖不暖的问题。

  曾经的糟糕体验,让他们不自主地将自己的感受放到孩子身上,以为自己的想法就是孩子的想法,觉得为她做的事、做的选择,都是对的。

  比如那位妈妈,她其实是将自己的感受,当成孩子的感受,试图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女儿。

  她的做法,其实是在否决孩子自身的想法和选择。

  这容易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那位女儿之所以能够一直坚持自己的意见,大概是因为曾有亲人尊重她的想法,并曾鼓励、支持她的决定。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像女儿这么“幸运”。

  03

  你们说为我好,可你们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吗?

  《死亡诗社》中,学生尼尔喜欢表演,但他父亲要求他考上医科大学,在完成学业后才能参加课外活动。

  他父亲说:“你知道这对你妈妈来说有多重要!”

  他父亲并没有因尼尔的演出获得肯定而高兴,反而决定第二天就让他转学。

  结果,痛苦的尼尔在当晚自杀了。

  尼尔并不希望学医,他的热爱的是表演。从医是他父母的梦想,只是他们想借尼尔实现梦想。

  你为何而存在?

  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别人的希望?

  当一个人被逼成为父母手中的傀儡,找不到生存的意义,对TA而言,生命同样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有个女生因为工作忙碌没有时间谈恋爱,眼瞧着都快奔三了,她的父母可就急了。

  他们要她放下一切回老家,相亲,考公务员,让生活走上正轨,否则就断绝关系。

  女生不同意,结果她妈妈竟去到公司,当着员工的面大骂女生的顶头上司。

  这种情况下,她怎么可能继续留在公司?

  事后,她说:那一刻我真想死掉,一了百了。

  还有个女生,她和父亲逛街,路过一个婚礼拱门时,她父亲忽然说:“我们再走一次,我怕等你结婚,就走不动了。”

  女生听哭了,之后就跟男朋友准备结婚。

  结婚后,女生才知道,那件事是家人为了逼她早点结婚而专门策划的。

  父母总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延续,把完成自己的遗憾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用自己的思想将操纵孩子的人生。

  “我这是为你好!”

  “你长大就知道我们的苦心了!”

  “如果不是为了你,我们早已经……”

  ……

  他们说着为你好的话,做着为你好的事,可他们不知道你想要什么。

  04

  你的“为你好”,其实只是“为我好”。

  综艺节目《不可思议的妈妈》里,蒋丽莎因儿子偷吃了一口蛋糕,教训了他一顿。

  原来,她给孩子们说过,在吃任何东西都必须首先问过妈妈——担心孩子会因吃到有问题的东西。

  同时,她也纠结过,是否更应该让孩子自行判断。

  有心理学家认为:“我们要尊重一个孩子受挫折的权利。”

  说两个关于狼的故事。

  第一个是《狼图腾》,老牧民毕力格曾劝止陈阵喂养小狼:

  “你不能剥夺小狼捕食的尊严。”

  第二个是《重返狼群》,李微漪意外收养了一只小狼。

  小狼长大了,李虽然不舍,还是决定让它重返狼群。

  有人觉得,在人类世界长大的小狼无法适应丛林法则,为什么一定要将它“放生”呢?

  李只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谁也不能保证人生能够一帆风顺,我们也不可能永远为孩子遮风挡雨。

  以爱之名,覆盖孩子的想法、干预孩子的决定、插手孩子的人生,最终不是培养出一个父母的复制品,就是培养出一个无法融入社会的巨婴。

  在一片“为你好”中长大的孩子,压抑而不自由,难以与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迷失人生的方向。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要多!”这是一种极度没有根据又不负责的言论。

  古人也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你怎么知道你的经验就一定适用于孩子?

  你的“为你好”,其实只是“为我好”,只为了满足你自己心中的期盼。

  你不是傀儡师,孩子也不是你的木偶。

  放手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你要做的,只是教会他们如何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