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竹
又称楠竹、江南竹。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竹种。竹杆高10~15米,横径10~15厘米。竹壁厚,质坚韧,用途广。在江南于3月下旬开始产春笋,盛期在4月,可持续到5月上旬。笋尖刚露出土面时挖取的春笋圆锥形,笋壳底色淡黄,有淡紫褐色小斑点,密被淡棕色毛,单个重1~2千克。品质最好,笋体露出土面后,笋壳色泽转变成底色褐紫,有黑褐色大斑块及斑点:壳表面密被棕色小刺毛,通常称为毛笋。此时笋体呈长圆锥形到圆柱形,单个重2~3千克,大者达5千克以上。
(2)早竹
竹杆高4~5米,横径约4厘米,为优良的笋用竹种。可分为紫头红和芦头青两个品种。紫头红在2月下旬开始出笋,持续约两个月。笋壳底色淡紫,脉纹紫褐色,有褐色斑点和小斑点,表面光滑,边缘有稀疏白色,无叶耳。箨片披针形,皱褶。笋上端出土初期为紫红色,以后转变为紫带绿色。适期采收的笋长16~19厘米,基部横径3~3.5厘米,单个重70~90克。
(3)麻竹
又称甜竹、大叶乌竹。是珠江流域和福建、台湾的重要笋用竹种。竹杆丛生,高20~25米,横径10~20厘米。出笋期5~11月,以7~8月最盛。笋壳黄绿色,被暗紫色毛。笋体圆锥形,长约25厘米,基部直径12厘米左右,单个重1千克左右,大者达3~4千克。肉质较粗,主要制笋干和罐头笋,畅销国内外。
(4)绿竹
竹杆丛生,高6~10米,横径5~8厘米。出笋期5~10月。笋体为短圆锥形,向一侧弯曲,长10~20厘米,基部横径7~8厘米,单个重150~600克,笋壳淡绿带黑,平滑无毛,肉质细嫩,滋味鲜美。
(5)红哺鸡竹
其竹笋又称红笋。竹杆高5~6米,横径6~7厘米。出笋期4月中旬到5月中旬,笋壳底色褐红,脉浅紫褐,有很多黑色斑点和小斑块,表面无毛,边缘有很短的白毛,易脱落。无箨耳,无鞘口毛。箨舌紫黑色,顶孤形,有灰白纤毛。箨叶长披针形,中央约1/3青色带紫,两侧各约1/3淡黄色,外翻。笋顶箨叶曲折。适时采收的笋长28~35厘米,基部横径4~5厘米,单个重250~300克。
(6)尖头青竹
竹杆高4~6米,横径3~5厘米。出笋期4月中旬至5月中旬。笋壳底色青带紫,有褐色小斑点及云纹状斑块。上部的箨鞘两侧褐紫色,中段的箨鞘两侧淡褐色似枯干状。壳表面无毛或有很稀疏的白色短毛,边缘有很短的白色短毛。无箨耳和鞘口毛。箨舌黑紫色,孤形较高,上绿有短纤毛、箨片长
正常情况下,不同类型的竹笋都是可以正常食用的,如春笋、冬笋、毛笋、圆笋、甘笋等,一般没有不能吃的竹笋,只是在饮食上搭配有讲究,如竹笋不宜和虾、羊肉一起食用,容易引起食物中毒,建议有过敏体质的不要食用。
1、尖头青笋
尖头青笋产于浙江杭州,竹杠高3.5-5.5米,横径3-4厘米。出笋期4月中旬至5月中旬,笋壳青紫,有褐色小斑点及云纹状斑块,青紫色,两侧青色,笋长33-40厘米,粗4-4.6厘米,单个重0.2-0.35公斤,肉厚味美。亩产春笋200-300公斤。
2、毛竹笋
毛竹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竹种,江南于3月下旬至5月上旬采收春笋,以笋尖刚露出土面时挖取的春笋品质最好,笋壳底色淡黄,单个重1-1.5公斤。笋体露出土面后,笋壳色泽变褐紫,表面密生棕色小刺毛,称为“毛笋”,单个重2-5公斤。
按种类区分:可以分为毛竹笋、淡竹笋、麻竹笋、慈竹笋、黄竹笋、苦竹笋、绿竹笋等等,至少也有80多种。
1、淡竹笋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具有清热消痰之功效。常用于热狂,头风,头痛,心胸烦闷,眩晕,惊痫,小儿惊风。
2、慈竹笋,又称“慈笋”、“八月笋”。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嫩芽。分布于我国西南各地。四川分布极广,而以川南各地和乐山地区出产最多。8月下旬至9月中旬采掘,是夏季时令笋蔬之一。
3、苦竹笋,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Keng f.的嫩苗。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除烦,除湿,利水之功效。常用于热病烦渴,湿热黄疸,小便不利
4、麻竹笋(Dendrocalamus latiflorus),别名甜竹、大绿竹、瓦坭竹,禾本科植物。原产于中国大陆、缅甸北部、菲律宾、越南、泰国、琉球均有种植。
5、毛竹禾本科刚竹属,单轴散生型常绿乔木状竹类植物,竿高可达20多米,粗可达20多厘米,老竿无毛,并由绿色渐变为绿黄色;壁厚约1厘米;竿环不明显,末级小枝2-4叶;叶耳不明显,叶舌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