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揭示了共建共享的新国际政治伦理准则。
共同体是人类生活、交往和发展的基本组织形式。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国家作为稳定的共同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又应该如何?在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这些都是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
第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指明了新的探索方向。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开放、合作和包容的力量正在快速增长。
然而,由于自我中心主义、分裂性的竞争思维和竞争文化、国际关系中“中心—边缘”结构等的阻碍,依然引发了众多具有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全球治理难题。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突出强调人与自然应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二者应当和谐共生、协同共进。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同时,人类的实践活动也给自然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从而使得自然成为人化的自然。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概念科学、系统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
首先,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其次,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传统发展方式,树立新发展理念,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稳固支撑。
第三,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国际化的生态治理合作,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必须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规划和实践经验与全球生态治理进行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价值观的有效落实。
原文链接: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价值观
在马克思看来,人并非某种理性或意识上的“抽象的人”,而是存在于经验现场的“现实的人”。这是因为,相比于理性或意识,人更为根本的内容其实是物质层面的需求,它决定了人首先需要通过生产物质来解决生存问题,即人的活动首先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中展开,此活动即马克思所说的实践。在这一维度下,历史的发展并不是某种脱离人的神秘过程,它在根本上就是“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的总和在时间上的积累和展开。正是基于对“实践”的这种界定,马克思开始主动告别启蒙哲学家的“意识”传统,寻求对历史新的理解。
以“物质的生活关系”理解历史,既是马克思对启蒙历史哲学的拨正,也是其社会进步理论的根本逻辑。然而,马克思的逻辑运思并不止于此,如果说呈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物质生产实践为社会进步提供了一种“动力源”,那么这一动力还需要在历史的维度下对自身作出更进一步的说明。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正是这一表述为我们理解社会进步提供了一条整体的线索,它构成了马克思社会进步理论的另一重逻辑。
2013年3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他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第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揭示了共建共享的新国际政治伦理准则。
共同体是人类生活、交往和发展的基本组织形式。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国家作为稳定的共同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又应该如何?在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这些都是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
第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指明了新的探索方向。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开放、合作和包容的力量正在快速增长。
然而,由于自我中心主义、分裂性的竞争思维和竞争文化、国际关系中“中心—边缘”结构等的阻碍,依然引发了众多具有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全球治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