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郑板桥 >

郑板桥历经过什么磨难?

趣爱秀 2022-07-20 20:09:44 原文链接:网络

郑板桥人生艰难坎坷,官场率性失意,艺坛风生水起,却家门不幸,幼年丧母,老年丧子,堂侄承继,严于家教,临终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1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郑板桥肖像画

人生艰难坎坷,官场率性失意,艺坛风生水起的郑板桥,却子嗣不旺,52岁时才有了一个儿子。不过,虽然晚年得子,但家教甚严,从不溺爱。

郑板桥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那时,家道中落,生活拮据,而且幼年不幸,三岁丧母,十四岁继母也去世了。可想而知,本不富裕的家境,又连遭不幸,尽管父亲想方设法让儿子入私塾上学,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经济条件一天比一天恶化的家境,也让幼年乃至少年的郑板桥遭受了许多艰难,经历了许多痛苦。

不过,也许是雄才多磨难,也许是寒门出贵子,总之,郑板桥自幼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就是一个要强的孩子。

他的老师,有他的父亲、舅父,还有一些当地的学究,都无一例外,对他要求甚严。郑板桥虽然聪慧有加,但他学得颇为刻苦,从没有自恃聪明,乃至自认为是神童。他也不认为世上有神童,反而,他付出的勤奋过于常人数倍。

正由于自幼比别人超常的付出,郑板桥在诗书画诸方面都打下了相当深厚的功底,二十岁左右,就上街卖字画,尽管那些字画价钱不高,但多少可以贴补家用,也算是自己成为家里的男子汉了。

三十岁时,郑板桥还是一个穷秀才,而且这年,父亲撒手人寰,发妻天不假年,独生子也不幸夭折,真是祸不单行,雪上加霜。不过,郑板桥是条汉子,他没有消沉,没有趴下,而是与两个女儿自强不息,相依为命。在扬州的集市上,车水马龙,嘈杂喧闹,郑板桥寻得一块方寸之地,摊开他的文房四宝,丹青墨卷,平心静气的叫卖……



乾隆七年(1742年)春天,已经考中进士六年,年届五十的郑板桥做了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这么多年艰难的人生历程,是郑板桥靠着自己始终不渝的意志,靠着与生俱来的顽强挺过来的。

乾隆九年,郑板桥的继室饶氏给他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年,郑板桥已经是52岁的人了。那个年代,真正的是“人生七十古来稀”,50多岁得子,那就是真真正正的老来得子呀!可是,老天爷偏偏就是跟这位书画奇人过不去,儿子长到5岁又夭折了。

按照当时的世俗,为延续香火,郑板桥堂弟郑墨之子鄣田(字砚耕)过继承嗣。郑板桥视若己出,严加训导,要儿子事必亲历亲为,定当自强自立,不为铜臭屈身,莫向权贵折腰。

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是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他制定《板桥润格》:“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作无益语言也。”还在最后附了一首诗:

画竹多于买竹钱,

纸高六尺价三千。

任渠话旧论交接,

只当秋风过耳边。

郑板桥女儿出嫁时,他亲自将女儿送到男方家里,让男方家人做了几个小菜,以示庆贺。当他要返回时,才告诉女儿说:“这就是你的家,你就安心在这里过吧!”为了表示自己对女儿婚事的祝贺,他特意作画一幅做为嫁妆送给女儿,在这幅画上,他题写了一首小诗说:

官罢囊空两袖寒,

聊凭卖画佐朝餐。

最惭吴隐奁妆薄,

赠尔春风几笔兰。

可见郑板桥对女儿也是同样的自立教育。



73岁时,病危的他把儿子叫到床前,说想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父命难违,时年尚幼的儿子只得勉强答应。可他从未做过馒头,请教了邻家大娘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做好了馒头,喜滋滋地送到父亲床前,谁知父亲早已断气。案头上有张信笺,上面写着父亲的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