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是一个杨修式的人物,人送外号大明第一才子,但是下场非常凄凉。答案很简单,因为他就是明代版的杨修,一是让帝国主宰朱棣不喜、乃至于生厌,二是掺入了储君之争,而且支持的太子朱高炽还处在弱势地位,最终导致解缙含恨而终。
(1)帝国才子
解缙是江西吉安人,江西在古代才子辈出,近现代则是多将军。解缙这哥们从小酒爱读书,19岁就中了进士,可以说天赋异禀,进士是啥概念了,范进中了个举就能高兴疯了,进士是全国举人里挑前几十名,含金量非常之高,而且解缙还非常年轻。
这个年轻的才子甚至引起了大明帝国主宰朱元璋的重视,拨冗接见了这哥们。这哥们出道的时候,正是洪武朝胡惟庸案爆发的时候,别人都在那边装死,这哥们直接出来痛陈时弊,又勇又二。面对这样的才子,朱元璋一开始也就忍了,毕竟这哥们太有名了,就怕杀掉惹得读书人怒火。
但是这哥们非常爱作死,这也是他后来悲剧的原因。到了洪武朝李善长案爆发的时候,这哥们又出来批判老朱,老朱倒也不杀他,直接让他回家种田。这哥们受了打击,觉得自己错在不会跑官要官玩关系,所以这哥们又犯了另一个错误,结党营私,离飞黄腾达更近了,离死无葬身之地也更近了。
(2)从落魄小官到东宫领袖
等到老朱死了,帝国主宰变成了朱允炆,解缙靠着关系解了禁,但是新皇帝觉得这哥们口无遮拦不爱用,于是给了他一个西部小官,但是解缙靠着自己的人脉,又溜达回京城,做了一个翰林院的小官。当然古代的翰林院就是高官预备役,不是人才还进不了,考进士的时候要是成绩不好还没办法进翰林院,只能外放当官。
后来靖难之役后,解缙熬出来了头,可能是出于他的文名,也可能是解缙在文人中属于听话的,不听话的方孝孺十族都死了,所以朱棣重用了他。
朱棣重用他最主要的是用他的才,可能朱棣觉得解缙的才会写东西还是靠谱的,玩政治是不行的,不过还是要物尽其用。于是朱棣让他修《永乐大典》,提出了“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直言,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成一书,毋厌浩繁”的要求。解缙也不负才子之名,把《永乐大典》做得很好,赢得了朱棣的肯定。
(3)祸起萧墙
但是解缙并不知道自己的斤两,居然卷入宫廷斗争,在朱高炽和朱高煦的斗争中,解缙站队了朱高炽,也就是知名的“好圣孙”事件。有天朱棣问解缙,“该立谁啊”,这个问题其实曹操也问过,聪明人贾诩只会装傻,等曹操追问,再装模作样地回答一句“我在想袁本初和刘俊升的事情”,委婉地提醒主君。结果解缙大才子居然直接说,“世子仁厚,应为太子”。
这句话其实让朱棣不满意,毕竟朱棣的名言是“世子(太子朱高炽)多疾,汝(二皇子朱高煦)当勉立。”朱棣看见解缙肯定朱高炽,就问他为什么,解缙回了一句“好圣孙”,也就是后来的宣宗朱瞻基,不得不说才子还是才子,说话有水平。
但是卷入了宫廷斗争,朱棣也保他不住,也不想保他,毕竟说话不中听。于是再汉王朱高煦的策动下,解缙被排挤出了京城,毕竟再朱棣眼里,救过自己的亲儿子比起解缙重要千万倍。
解缙被贬也就算了,去边疆山高皇帝远,开开心心过日子写书也挺好。可是他不死心,居然有天借着化州督饷的功夫找了太子朱高炽,结果太子吓得半死,毕竟大臣与太子勾结是每个帝王的心病,于是朱棣直接把这哥们送进牢里。
(4)才子落幕
得醉了朱棣,插手了储君之争,那么他就活不了,一是皇帝看他不顺眼,二是他居然妄图左右皇朝延续,那么解缙就必须死,于是在牢里吃了几年饭以后,朱棣想起他了,就问了锦衣卫一句话,“解缙还在吗?”,这句话其实跟《让子弹飞》里张麻子那句解决黄四郎的话差不多,“他要是体面,就让他;他要是不肯体面,那就帮他体面体面”。当然了,才子还是要值得尊重的,死法当然也要给他一点尊重。
在永乐十三年(1415)的一天,锦衣卫指挥纪纲就把小老弟解缙喊来吃饭,也不跟解缙多说什么,但是纪纲本人却不来,只是放了很多的酒在解缙面前。解缙一下子就懂了,毕竟才子要是读不懂人的行为涵义那就不是才子了,所以解缙也很清楚自己的命运,他知道帝国主宰要他死。于是解缙很愤恨,但是也没办法,于是饮酒至酩酊大醉。喝醉之后的解缙直接被锦衣卫扔到大雪里活活冻死,也算留得全尸,也有最后的一丝丝体面。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