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姚广孝 >

姚广孝有多厉害

趣爱秀 2022-04-09 22:02:31 原文链接:网络

僧人吃斋念佛,常怀仁慈之心,大部分选择长伴古灯而普渡众生,“黑袍妖僧”姚广孝显然是个例外,作为明朝时期一位著名的僧人,他出名的地方不在于广施佛缘、诵读佛经,而是思虑山河社稷、钻研佛法道学,成为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关键性人物。


1


公元1348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回到皇觉寺,彼时21岁的他尚不知道自己未来会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同一年,仍是少年的姚广孝出家成为一名僧人,彼时他也不知道自己竟会与老朱家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成为开辟另一个新时代的关键棋子。

少年出家当和尚,心系尘世仍不甘

14岁那年,出生于医药世家的姚广孝剃度为僧,可他跟普通吃斋念佛的僧人却并不一样,这些僧人心中静如止水,与凡尘俗世早已切断了来往,而姚广孝恰恰相反,虽然人在寺院之中,心中却怀着天下社稷,他渴望成就大事,成为时代浪潮中的主人,肆意挥洒自己的才能与野心,不甘心只在这一方古寺中度过余生。



可单单只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必然不够,与之匹配的才能策略才是重中之重,为此,姚广孝专门拜见道士席应真作为自己的老师,此人专修阴阳术数,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姚广孝潜心钻研道法和风水学,在学有所成后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甚至被当时的人们看作和诸葛亮齐名的才能之人,成为了著名的阴谋策略家。他深谙人性的特点,明白如何使用手段去争夺权势。



俗话说得好,时势造英雄,一个人即便再有才能而身处和平年间又到哪里去施展呢?而当时的时代背景则为姚广孝施展抱负提供了阶梯,正值元朝末年,封建的统治阶级早已腐朽不堪,各地起义军队如雨后春笋般四处兴起,只差一个合适的机会,看到眼前的态势,姚广孝清醒异常,他一直蛰伏着,在暗处默默的等待。

期待伯乐终相见,施展抱负正当时

终于,那个人物出现了,他就是燕王朱棣。公元1380年,跟随朱元璋奔波一生的马皇后去世了,为了安葬马皇后,各路藩王纷纷回到京师奔丧,朱元璋下令选择各路高僧侍奉各个藩王诵经祈福,姚广孝知道,机会出现在了自己的眼前,经介绍后,当年23岁的朱棣遇到了48岁的姚广孝。



燕王常被人称赞智勇有大略,由于身上背负着镇守边疆的责任,朱棣在军队中负有盛名,另外,他对皇位也早就起了觊觎之心,想要谋得贤良臣子帮自己出谋划策。

就这样,两人一个正渴求良臣,一个正寻找伯乐,相遇后姚广孝告诉朱棣说愿誓死跟随他,甚至含蓄的告诉他可以帮助燕王谋得帝位,朱棣听到此番言论立刻斥责了姚广孝,不过还是将他带离了都城,回到了北平。

姚广孝心里早就清楚朱棣是有谋反之心的,虽然回到北平之后朱棣只是安排他做了一个寺庙小小的主持,但姚广孝渴望施展自己雄韬武略的内心早已按捺不住了,他已经等不及让整个世界在自己的手掌下翻云覆雨。当时朱元璋已经年老,继位之人仍是待定,于是姚广孝日复一日的劝说朱棣造反。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朱元璋去世之后,朱棣的侄子朱允炆登上帝位,史称明惠宗。

在新帝继位之前,朱元璋早就预料到各个藩王手握兵权注定会给明朝带来灭顶之灾,朱允炆登基之后为了消除这种隐患,相继废除了五位藩王,而后派遣军队驻扎北平,削弱燕王朱棣实力的信号早已凸显。眼看着双方矛盾激化,在姚广孝一再的劝说下,朱棣最终不再忍耐,在北平誓师,以“奉祖训、清君侧”为名发动造反,史称“靖难之役”。



在正式起兵那天,天象忽然风雨大作,连屋顶上的瓦片都被掀了起来砸得粉碎,古代人十分迷信天象之说,瓦碎更是不祥之兆,朱棣心中十分惊慌,这时姚广孝再次站了出来,他说:“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这实在是大吉之兆,燕王此次必定成功”。

这一次,已经65岁的姚广孝终于站在了浪潮的顶峰上,当时朱棣起兵三年,虽在姚广孝的建议下建立了坚实的后方根据地,做好了各方战略准备,但明朝的大部分疆土仍处在朱允炆手中,长此以往的消耗下去燕王必败,姚广孝此时拿出了一个新的战略,他劝说朱棣与其四处征战攻击那些防御力量坚固的城池,不如率领一干轻便的军队绕过他们直取京师。



终于,在姚广孝68岁那年,他实现了当年给朱棣的承诺,成功帮他登上了皇帝之位,可即便居功甚伟,在朱棣登基之后,他也一直生活在寺庙之中,74岁那年,姚广孝病逝,为他的传奇人生画上了句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