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按察使 >

按察使之下知府之上的道员是个什么官?为何又分守道和巡道?

趣爱秀 2022-02-16 21:50:25 原文链接:网络

清代的地方长官依次是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知府、知州、知县,这个排序乍一看似乎没毛病。可是熟悉清代历史的读者就会提出疑问,在按察使之下,知府之上,不是还有个道员吗?正是如此,道员是清代地方官中比较特殊的一个职务,有些读者对此或许不那么清楚,本文就讲一讲清代的道员。


1

设立“守道”、“巡道”最早始于明景泰时期。所谓的“守道”,即由布政使司派属驻守某一地方者;所谓的“巡道”,即由按察使司派出巡查某一地方者。无论是守道还是巡道,都是藩、臬二司之辅佐官。此外,道员也有一些特殊的岗位,如:粮储道、盐法道、管河道、驿传道等。

清初,朝廷在各省布政司设左、右参政、参议,即守道;在按察司设副使、佥事,即巡道。一般情况下,道员只辖一府,或者是数道同辖一府。康熙六年(1667年),谕旨裁撤全国守、巡道108名,后又逐渐复置。到了乾隆十八年(1753年),裁去参政、参议、副使、佥事诸职,定为守道和巡道。


按察使之下知府之上的道员是个什么官?为何又分守道和巡道?

清代所设的各守、巡道人数不定,按照《光绪会典》的记载,全国共有守道20人,巡道72人,专管关税者1人(直隶津海关道)。

道员原本是藩、臬二司派出的临时性差使,没有固定的规律,均视其原官品衔而定。如京堂(在京各寺、卿)等官补授道员者,则系参政衔,为从三品;由给事中、知府补授之道员,则系副使衔,为正四品;由各道监察御史补授之道员,则系参议衔,为从四品;由各部郎中、员外郎、主事或同知补授道员者,则系佥事衔,为正五品。


按察使之下知府之上的道员是个什么官?为何又分守道和巡道?

乾隆十八年后,停止了藩、臬二司所设的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衔,称之为分守道、分巡道,其官衔定为正四品。自从,道员不再是临时性的差使,而成为实官了。按清代官制,各省道员由六科给事中、各道监察御史、各省知府中选任。道员如果要升任,那么按例要授予太常寺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卿、通政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以及各省按察使等职。

道员辅佐藩、臬两司负责管理某一方面或某一地区的政务,或通辖全省,或只管部分府、州地方,为省与府之间的地方行政官员。分守道和分巡道在管理地方行政时是有明确分工的:守道管理地方之收纳钱粮诸事,巡道则管理刑名诉讼诸事。


按察使之下知府之上的道员是个什么官?为何又分守道和巡道?

凡守、巡道加兵备衔者,即可节制所辖境内之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武职,成为地方的文武长官。各守、巡道员,也有兼管其他专职的,如兼管水利、盐法、粮储、关务、驿传、屯田等等。再者,守、巡道员有的还监察地方府、州、县之责,因为也有“监司”之称。

各道员均建有自己的衙署,其衙署内的组织结构不见记载。按照《光绪会典》的说法,各省道员衙门均设有典吏,多者达十九人,少者也有二三人,这些典吏皆是协助各道办理所属事务的吏员。

道员衙门还设有库大使一人,专门负责道库收藏之事。按清代官制,道库大使为从九品,例由吏员升任,或与由外县典吏、驿丞、河伯所官升任。另外,道员衙门还设仓大使一人,无品,掌道仓之管理。


按察使之下知府之上的道员是个什么官?为何又分守道和巡道?

清代自乾隆十八年以后,道员的地位得到大大的提升,其官阶高于知府的从四品。而且有些道员是清代衙门中最为肥厚的缺,如盐道、海关道等。道员作为清代地方的一个行政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国家行政管理系统,是一种较为创新的举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