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第一等便宜事,真无过闲适者。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北省公安县人。他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官员。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后世普遍认为袁宏道在三兄弟中成就最高。
袁宏道的一生主要有两大主张,一是“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一是“闲适人生,做大自在人”的处世主张。
在文学领域,他反对写文章一味地摹仿古人,在他看来,“学古不必泥古”,前人的写作技巧以及文人精神才是值得学习的,文章与时代是有密切的关系,每个时代都应该有属于每个时代独有的文章风格,因此,他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袁宏道认为文人在写文作诗时一定要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在诗文中显示出自己的真情、真意、真性情,做到心里所想,笔下所写,诗文自由灵活,以平淡之语写真实所见之感。
例如他的诗歌,其主要特色概括起来,一是真,即真情、真意、真心、真性情。二便是趣,即不拘一格,诗文自由流畅并且生动活泼。其三是奇,即奇思、奇语。至于第四点便是淡,这里的淡是一种人生哲学,放弃世俗回归平淡,以平淡的心境,享受闲雅的生活。总的来说,
“真”是“我愿做书鱼”般自然真实、不加雕琢的性情流露;“趣”是“贮雪点梅汤,和香烧笋炙”的世雅之趣,“奇”是“是处烟岚挂齿唇”的奇思奇语;“淡”是“鹤有累心犹被斥,梅无高韵也遭删”之后的“学得心闲似水闲”,是世俗之外、山水之中的归于平淡。
真情直性的文章造就了袁宏道的洒脱与狂心,也造就了他不一样的人生态度——做世间大自在人。
在他看来,这世间的学道之人有四种,即玩世者,出世者,谐世者,适世者。而他最认可的便是第四种人“适世者”,他认为,
独有适世一种其人,其人甚奇,然亦甚可恨。 以为禅也,戒行不足;以为儒,口不道尧、舜、周、孔之学,身不行羞恶辞让之事,于业不擅一能,于世不堪一务,最天下不紧要人。虽于世无所忤违,而贤人君子则斥之惟恐不远矣。
袁有道所想做的便是最天下不紧要人,在他看来,“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而行,是谓真人。 ”只有按照自己的性情行事,自己才是一个真真正正,完完整整的人。
此外,袁宏带还曾说过“人生真乐五种”:
”一为声色玩赏之乐,二为宾客欢宴之乐,三为高朋雅聚之乐,四为风流冶游之乐, 五为乐极而穷之乐。”
袁宏道的五乐实际上是自嘲,他认为穷之乐是五乐之最,是人生真乐之至,是做“最世间不仅要人”,但是彼时的他是“紧要人”做得不自在,而自在的“不紧要人”又做不了。
他24岁中进士,27岁开始任官,直到43岁病逝,他曾三度出任朝廷命官,三次辞官归隐,做官的累计时间不超过7年,因此,想要做一名“世间大自在人”哪有那么容易!
袁氏三子公元1568年,袁宏道出身于湖北公安县长安里长安村,袁氏家族原本也是当地的望族,只是后来,在一次饥荒中散尽家财赈济了数千灾民,袁家得以没落。也许是上天对袁家的补偿,才使得“三袁”诞生。
袁宏道的父亲袁士渝,一生想要考取个功名,但一直未能获得,因此,袁士渝对他的三个儿子寄予厚望,每日催促学习,可以说,袁士渝是“三袁”最早的启蒙老师。此外,其母舅龚氏一族也对“三袁”早期学习有着巨大的影响。
公安三袁
父亲的教导加上母舅的支持,“三袁”自幼便饱读诗书。
袁宏道出生时,大哥袁宗道已经九岁了,袁宏道自幼便表现出不凡的才智,十岁左右便可以作制义文章,十五六岁时,便与其第袁中道一起结文学社,自为社长,三十岁以下的许多人都奉他为师。
年少时的袁宏道已经开始展现他的狂者气质,他也常常以狂生自许。
独坐真成闷,孤砧急暮声。乾坤偏恶道,世路几狂生。
如此狂心也暗示了他日后不愿为官场所束缚的愿景。
三仕三隐公元1584年,袁宏道赶赴江陵应荆州府试,当时正逢神宗皇帝查抄张居正的家产,袁宏道目睹了这一切,写下了长诗《古荆篇》
汉恩何浅天何薄,百年冠带坐萧索。
昔时嘘气成烟云,今朝失势委泥砾。
对于还没有入仕的袁宏道来说,这件事或许也是造成他日后厌倦官场的起因之一。
公元1586年,袁宗道举进士第一,对袁宏道产生了巨大的鼓舞。两年后,1588年,二十一岁的袁宏道参加乡试中举,次年,参加会试失利。
登台当此日,潦倒尽余欢。古木何年有,林花尽日寒。
霞来鳞作市,山晚气成澜。去去沧江暝,狂歌兴未阑。
伴随着豪放的诗歌,公元1591年,袁宏道北上应考,次年,进士及第,其后回家候选。在家乡待了近三年的时间,这三年里,袁宏道每日过着“一尊聊对酒,万事且狂歌。”的生活。
公元1594年,袁宏道第一次入仕,被授予吴县县令,但是,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在上任的第二年,袁宏道就屡上《乞归稿》,请求致仕。一直到1597年,终被批准辞官。那么,为什么袁宏道在上任没几天后便要辞官呢?难道是因为不会治理县政吗?
恰恰相反,袁宏道此人颇有政治才能,在吴县,他清除当地额外赋税,革除冗员,惠民勤政,赢得了“二百年来无此令矣”的美誉,颇受当地百姓爱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想要快速的离职呢?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人生作吏甚苦,而作令为尤苦,若作吴令则其苦万万倍,直牛马不若矣”。但是还有一个原因是,他本就无心官场,在赴京会试时他就写道:
“总为浮名淹此地,江南江北看君归。”
以此表达出自己对浮名的看淡,不为浮名所困。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袁宏道想做一个适世者,做一名世间大自在之人,因此,他选择了离开官场。
“败却铁网,打破桐枷,走出刀山剑树,跳入清凉佛土,快活不可言!不可言!”
离开官场的袁宏道心情轻松舒适,其后,与好友一起游遍东南美景,足迹踏至两千余里。这时候的他因为游山玩水,心情大好,因此,所作诗文无不独抒性灵,清新自由。
但是,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东南之游结束后,家中已无多少积蓄,无奈之下,面对现实,只得再次入仕,“大自在之人”才做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结束了。
公元1598年,在京为官的袁宗道致信袁宏道到京为官,袁宏道因此北上京师,担任京兆校官,次年三月,升任为国子监助教。1600年,又被授予礼部仪制主事。几个月之后,又再次乞假南归。九月,其兄袁宗道去世,袁宏道悲痛欲绝,对官场更为冷淡,不久,上《告病疏》,乞求长期归隐家乡,公元1601年辞官获准。
从公元1601年开始,袁宏道在家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家居生活,袁宏道在县城之南三百亩的低洼地上建筑别业,每日与好友探讨文学。虽说长期隐居于此,但袁宏道终究是不能忘记儒家的出仕情怀,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山中粗足自遣, 便不思出,非真忘却长安也。”
因此,在公元1606年,由于家境的日益窘迫以及隐居生活的“无聊”,袁宏道第三次出仕为官,补仪曹主事。
公元1610年,袁宏道以吏部验封司郎中告归,同年九月病逝,终年四十三岁。
总结袁宏道的一生三次入仕,三次归隐,一生想做个“大自在之人”,但最终也没做到,他终究败在了现实面前。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想做一名“大自在之人”,做一名“天下不紧要之人”,这不能说是逃避,而是内心的自由,但是,我们有太多的责任需要我们去承担。只有当我们一一完成这些责任之后,我们才能去实现我们的大自在。
就如同袁宏道一样,他的身上便一直背着很重的责任,首先,他要挣钱,很现实的问题,因为他的背后是一个家庭,而他是家庭的顶梁柱。其二便是儒士的责任,学而优则仕这是历代儒士的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责任。因而,这便导致他处于“紧要人”做得不自在,而自在的“不紧要人”又做不了的尴尬境地。
袁宏道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虽然他非常想要做一名“大自在之人”。
历史上,有许多隐士,为了追寻自己的“大自在人生”而放弃了自己应该承担的人生责任,这些人的人生在我看来是失败的。
总之,历史上,有许多人对袁宏道三仕三隐而加以嗤笑,但在我看来,袁宏道的一生活出了自己的潇洒。正如他的文学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的人生亦是如此。
最后,愿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早日实现自己的“大自在”人生,做一名真正的“大自在之人”。
参考资料:《袁宏道评传》周群 著
《论袁宏道性灵说在诗歌创作中的实践 ——以《潇碧堂集》为例》朱倩
《闲适与物观:袁宏道的审美人生观》肖 鹰
《论袁宏道创作前期哲学思想、文学观念与性灵说之关系 》关 薇
《论袁宏道“狂”的思想根源及历史影响》刘硕伟
《袁宏道游德山、桃源后的诗文风格及入世态度》武晓静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上,如若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