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赵国两次“临阵换将”,犯了兵家大忌,最终走向灭亡

趣爱秀 2021-08-31 11:27:45 原文链接:网络

众所周知,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公元前284年,乐毅率领五国大军攻打齐国,夺取了齐国70多座城池。到了公元前279年,刚刚即位的燕惠王猜忌乐毅,就派遣骑劫取代了乐毅。得知这一情况后,齐国将领田单立即发动进攻,从而恢复了齐国,这也让燕国损失惨重,不仅骑劫等将士阵亡,自己辛苦攻占的疆域,也是彻底失去了。而这,无疑是临阵换将所导致的不利后果。

赵国两次“临阵换将”,犯了兵家大忌,最终走向灭亡

毕竟,原先的将领不仅对敌人更加熟悉,也获得了麾下将士的信任和支持。现在重新派来一位将领,很可能会带来水土不服的问题。对于笔者今天要说的赵国,历史上就有两次著名的临阵换将的案例。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两次更换主将,导致赵国走向了衰落,最终被秦国消灭。

首先,对于赵国来说,第一次临阵换将,发生在长平之战中。

《史记·赵世家》: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七月,廉颇免而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余万皆阬之。王悔不听赵豹之计,故有长平之祸焉。

赵国两次“临阵换将”,犯了兵家大忌,最终走向灭亡

公元前260年,围绕着韩国的上党地区,秦国和赵国爆发了长平之战。原本,秦国认为上党郡已经唾手可得了。可是,上党郡的守将冯亭,却将该地区献给了赵国。对此,赵孝成王派遣廉颇来接受这一地区。与此相对应的是,愤怒的秦昭襄王,自然不甘示弱,他派出王龁这位将领来进攻廉颇。在长平之战的初期,秦国一方接连获得胜利,导致赵国的损失越来越大。诚然,廉颇的坚守,可以避免赵国大军被全部消灭。

但是,这样下去的话,赵国的国力也会支撑不下去的。因为40多万大军每坚守一天,都会带来大量的粮草消耗。在长平之战期间,赵孝成王还曾向齐国借粮。不过,赵国曾参加五国伐齐,还曾多次派遣大军进攻齐国。所以,齐国自然不愿意借粮给赵国了。

赵国两次“临阵换将”,犯了兵家大忌,最终走向灭亡

正在这个时候,秦昭襄王派人到赵国都城邯郸,散播廉颇投降的假消息,并表示秦国不怕廉颇,只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因此,赵孝成王最终不听蔺相如等大臣的意见,执意用赵括取代了廉颇。赵括(?-公元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和赵括比起来,廉颇是赵国久经沙场的老将,在赵国将士中具有较高的威望。现在,赵孝成王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廉颇,自然不利于赵国将士的团结。赵括来到长平后,不仅更改了廉颇之前的防御部署,还主动向秦国大军发动进攻。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得知赵括登场的消息后,秦昭襄王也选择临阵换将。不过,秦国是把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派上战场。至于原先指挥秦军的王龁,并没有被调走,而是变成了白起的副手。从这一角度来看,秦昭襄王的临阵换将,要比赵孝成王高明太多了。毕竟,秦昭襄王没有直接将王龁调回秦国。而就赵孝成王来说,则将廉颇调回了邯郸。

赵国两次“临阵换将”,犯了兵家大忌,最终走向灭亡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後所亡凡四十五万。

不久之后,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分割包围、切断赵军粮道等措施,从而消灭了45万赵国大军。虽然长平之战没有让赵国立刻走向灭亡,可是,这场战役后,赵国已经无法和秦国争夺天下了。因此,对于长平之战来说,自然可以称之为战国时期的重要转折点。

赵国两次“临阵换将”,犯了兵家大忌,最终走向灭亡

赵国第二次临阵换将,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29年,秦国已经消灭了韩国,开始了秦灭六国之战。在吞并韩国后,赵国成为下一个目标。秦王嬴政为了消灭赵国,派出了王翦这位大将。当然,对于赵王迁来说,麾下还有李牧这位名将。李牧(?~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赵国柏仁(今河北省隆尧县)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来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在李牧的抵挡下,王翦无法包围赵国都城邯郸。于是,王翦决定再一次使用离间计,也即派人到邯郸散播流言,意思就是李牧准备背叛赵国,归降秦国。并且,王翦还花费重金,收买了郭开这位赵国大臣。

赵国两次“临阵换将”,犯了兵家大忌,最终走向灭亡

《史记》: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打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最后,在此基础上,赵王迁果然上当了,他派遣赵葱、颜聚这两位将领,取代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不久之后,赵王迁在郭开的劝说下,直接冤杀了李牧,这自然要比之前的赵孝成王更加过分了。另一边,赵葱、颜聚这两位将领,自然不是王翦的对手,立即吃到了败仗。公元前228年,王翦击败赵国大军后,成功包围了邯郸。到了这个时候,赵王迁即便后悔,已经没有用了,王翦攻破邯郸后,俘获了赵王迁,结束了赵国的历史。

此外,虽然在战国末期被冤杀,但是,李牧的功绩和能力,还是获得了历史的高度评价。比如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让他们配享武庙,当中就包括“大将军武安君李牧”。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孙膑、田单、廉颇、赵奢、王翦。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列七十二位名将配享武庙,其中亦包括李牧。

赵国两次“临阵换将”,犯了兵家大忌,最终走向灭亡

总的来说,在战国时期,赵国两次临阵换将,用相对一般的将领替换廉颇、李牧这样的名将,从而在关键的战役中吃到了败仗,进而加快了自己的灭亡进程。换而言之,赵国不是没有一流的人才,反而因为君主的猜忌、不信任等原因,导致赵国没能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能力,这和用人不疑的秦国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比如王翦消灭赵国后,秦始皇可以将60万大军交给王翦,让他去攻打赵国,这样的魄力,自然也是其能够一统天下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