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经济 > 格局 > 系统 >

德国的城市经济分布格局与内河水运系统

趣爱秀 2021-08-30 17:35:23 原文链接:网络

在主要经济体中,德国的经济相对平衡一些,绝大多数州的人均GDP差距在一倍以内。当然这只是相对的,实际上原东德与西德之间有着较大差距,原西德地区也存在南北差异。德国的另一个特点,则是不存在超大城市,德国最大的一体化城市地区,莱茵-鲁尔都市区人口也才将将跨入特大城市地区的门槛。德国更多以密集而发达的中小城市而闻名于世,因此并不存在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经济失衡的问题。

德国的城市经济分布格局与内河水运系统

那么德国这种相对均衡的城市经济分布格局,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其原因有二:历史传统因素和发达的内河水运体系。

从历史传统上来说,德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这种历史传统使德国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政治经济多中心分布的格局。而且德国统一较晚,1871年才以普鲁士为核心实现统一。但与其说德意志第二帝国是一个统一国家,不如说它是一个较为紧密的联盟体。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各成员体仍然保留着很大的自主性,部分成员国继续保留了自己的军队系统

德国的城市经济分布格局与内河水运系统

德意志邦联和德意志(第二)帝国

由于第二帝国各成员体仍然保留着很大自主性,这就使神罗和邦联时期的政治经济多中心状态得以延续。而第二帝国是德国经济的奠基时期,德国的全面工业化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德国的政治经济多中心状态,对于德国的工业和城市布局,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是这种多中心的政治格局,推动了德国工业和城市化分散布局,形成了今天德国以众多的中小城市为主的城市格局。

如果说政治经济多中心的历史传统是主观因素的话,德国可通航的河流和人工运河众多,则是德国城市经济分散布局的客观原因。德国水系众多,莱茵河、多瑙河、埃姆河、威悉河、易北河、奥德河,或穿行其境,或发源于其境内。由于德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沛且季节分布较均匀。因此各河的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小,通航条件优越,自古就是德国主要的货物运输通道。

德国的城市经济分布格局与内河水运系统

除了这些天然河流,德国人还修建了众多人工运河。其中基尔运河、中部运河、美茵-多瑙运河和南北运河这四大运河最为重要。

基尔运河为通海运河,连通北海和波罗的海,与德国主要河流没有连通,是一独立水道系统。基尔运河修建之初,主要是出于国防军事目的,希望通过运河使德国的北海和波罗的海海岸能够通过运河连为一体,避免受制于人。由于德国在地理上的劣势,这一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并未达到。但它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成为了重要的国际海运通道,是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最为倚重的海上运输通道。

德国的城市经济分布格局与内河水运系统

在德国的主要运河中,南北运河的北段,易北-吕贝克运河开凿最早。这条运河最初开凿于14世纪,后于20世纪初重建,连通易北河和波罗的海,是中世纪吕贝克城邦兴盛的基础。南北运河的南段,修建于冷战时期。当时东西德分裂,致使易北河与莱茵河断联。联邦德国为使两河重新连结起来,从中部运河修建了一条侧运河连通易北河,使西德境内的易北河与莱茵河重新联系了起来。

中部运河是德国最长的人工运河,这条运河连通了德国除多瑙河以外的所有主要河流。运河主体兴建于20世纪上半页,1909年开工建设,1930年运河主体完工。后又陆续兴建了一系列侧运河,使之连通了德国广大地区。最新的工程马格德堡水桥,建于冷战结束两德统一之后,使运河直接跨越了易北河,莱茵河到奥德河的船舶在马格德堡附近不必再反复通过船闸,提高了通行效率。

美茵-多瑙运河亦称莱茵-多瑙运河,有新旧之分。旧运河为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一世于19世纪中期所建,于二战期间废弃。新美茵-多瑙运河于1963年开始建设,于1992年建成。美茵-多瑙运河使莱茵河和多瑙河联为一体,形成了一条贯通欧洲,从北海通到黑海的水道,是两海之间最短的水路联系通道。

德国的城市经济分布格局与内河水运系统

通过美茵-多瑙运河形成的莱茵-多瑙水道(紫线)

与发达的内河水道相比,德国沿海的港口条件较差。德国所面临的北海东南岸和波罗的海西南岸,呈现水浅滩多的地理状态。水下沙洲暗礁密布,只有有限的一些通道与外海相通,与我国的江苏省海岸差不多。因此德国除了基尔港等几个港口是海港外,像汉堡、不莱梅等主要港口实际上都是河港。

这种地理状态使德国经济和城市布局都沿着可通航的河流布置,像柏林、汉堡、鲁尔都市区、慕尼黑、科隆、法兰克福等德国主要城市,都位于可通航的河流或运河旁边。这也是德国的中小城市发达,经济呈现一种较为均衡状态的重要原因。德国的这种发展模式建立在其历史传统和地理因素之上,并不是可以随意复制的模版。就中国而言,只有江苏有与之近似的自然地理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