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要总揽全局、协调八方,是一个非常了得的角色。
而老话说:做忠臣易,做良臣难。比如魏徵之所以被称为“千古良相”,就是因为他实话实说,不怕得罪皇帝,说穿了还是因为心里装着江山社稷和老百姓。在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时代,苏良嗣也算得上一个很有棱角的良相了。
生为苏武之后的苏良嗣(今天陕西省武功县人)凭借着祖先的功德走进大唐官场(门荫入仕)。他早年的履职经历没有什么波澜,年过半百才在武则天第三个儿子李显(原名李哲)的周王府当了一个小司马。此后,一路顺着洛州长史、冀州刺史、荆州长史、雍州长史等职位在地方转圈圈任职。684年,武则天临朝称制之后,年近六旬的苏良嗣被提拔到工部尚书的岗位上。
身为周王的李显很有纨绔子弟的习气,加上身边云集了一帮不按规矩办事的小官员(属官),李显像野草一样疯长。司马苏良嗣看不惯他公子哥的做派,经常给李显提建议、出主意,矫正他的不端行为。李显从心里很是敬畏这个比自己大了整整半个世纪的老头子。
正因为对李显无私的匡正,高宗李显才给了苏良嗣转岗晋升的机会。
苏良嗣不扰民、不欺民。他在荆州任职期间,高宗李治要给后花园中栽植一些花草竹木。京城来的官员不顾百姓生计,强征船只,霸道残暴。在运输竹木的船只途经荆州时,苏良嗣连人带船一起扣下,并给高宗李治上书:“为了得到奇木异草,骚扰老百姓,这和您体恤群众的心意很不相称。那些使者颐指气使,损害了皇帝的名声。”接到谏书之后,高宗李治跟武则天说,还是我管理不善,苏良嗣言之有理。他下令把那些竹木弃之江中。
682年,长安周围出现自然灾害,庄稼绝收。雍州一带盗贼横行乡里,百姓相食于野。面对这种状况,高宗李治想到了七十六岁的苏良嗣,让他前去救场(出任雍州长史)。苏良嗣到任后,从严整治雍州的官场风气,下气力打击鱼肉乡里、盗窃民财的黑恶势力。很快雍州一带风清气朗,老百姓对苏长史拍手称快。
685年,年近八旬的苏良嗣出任纳言,成为武则天一朝的宰相。养得一身正气,便有浩然之风。位高权重的苏良嗣刚正不阿。
这时候,武则天临朝称制,成为大唐政权的掌舵人。她在朝堂上需要苏良嗣这样的治国良相,而在私生活中需要冯小宝那样的少年郎来弥补精神空虚。
女儿太平公主知道母亲的心思,她把身材魁梧的冯小宝引荐给了武则天。久旱逢甘霖,武则天容光焕发,喜气盈怀,跟换了一个人一样。她给他改了一个很有味道的名字——薛怀义。
薛怀义很快华丽转身,由从前看人眉高眼低的卖药郎成为被人迎奉的新星。“出入御马,宦者侍从,士民奔避,”就连武则天的嫡系——武承嗣等人见了薛怀义都要低头哈腰。
人不怕别人不把自己当回事,就怕自己太把自己当回事。武则天享受到了床笫之欢,而薛怀义享受到的是权力之欢。他很快就忘了自己姓啥为老几,想干啥干啥、想打谁打谁,成为没有人敢管的黑恶势力。
即使有人弹劾薛怀义,武则天也是睁只眼闭只眼。这更加助长了他的恶行。
对这一切,苏良嗣看在眼里。
宰相上朝一般从南衙出入。有一天,薛怀义却由南衙入朝,和苏良嗣碰了个正着。他自以为有武则天的荫庇,依旧是一副不可一世的嘴脸。苏良嗣一看见,气就不打一处来。命令侍从拉住薛怀义,猛抽了几十个大嘴巴(“批其颊数十”)。
你给我等着!薛怀义吃亏了,他要向武则天报告这件丢人事。没想到武则天说,你应该从北衙出入,怎么跑到宰相专用通道去了?
刚正之人渴望朗朗乾坤。身为宰相,苏良嗣明白那时候的风风雨雨。690年,他被罢去文昌左相。不久,同僚韦方在酷吏的皮鞭之下构陷苏良嗣。
武则天了解苏良嗣。在朝堂之上,她明确表示苏良嗣无罪。
八十五岁的苏良嗣诚惶诚恐,跪地叩谢。
这一次跪地,苏良嗣就再也没有起来。当天就离开了人世。
武则天为此废朝三日,下令百官前去吊唁。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