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八年(1643)八月二十三日,秋高气爽,沈阳盛京皇宫内气氛不同寻常,诸王贝勒文武大臣皆早早肃立在大政殿。在后面的寝宫内,一个六岁孩童稚气的脸上有一种与年纪不相符的凝重,他步出寝宫,走入殿内,在诸王贝勒文武大臣跪迎之下,登上了八角金殿上的皇帝宝座。这个六岁的小皇帝便是大清第一位入关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一
爱新觉罗·福临,谥号世祖章皇帝,年号顺治,是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正月三十日。关于他的出生,在清宫史料中有一段传奇的记载,传说其母孝庄文皇后怀孕时,红光照身,盘旋如龙形。分娩前夜曾梦见神人抱着一个婴儿放入自己的腹内,并告知是统一华夏之主。
孩子出生后,满室红光,并散发出奇异的香气,经久不散,孩子的头发也不是趴在头顶上,而是直立着。尽管福临出生时有很多异兆,但其父皇太极并没有考虑传位于这个娃娃。
福临的继位应该说是两大政治集团互相妥协的产物。一个集团是以皇太极十四弟多尔衮为首,另一个以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为首,多尔衮集团拥有正白旗和镶白旗两旗的精兵,还有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等能征惯战的实权派将领;豪格集团则掌握两黄旗的兵力,还有皇太极的亲信及蒙古的支持。
皇太极亲领的两黄旗与多尔衮拥有的两白旗素有矛盾:原来两白旗原是努尔哈赤及其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所领的两黄旗,皇太极继位后,将之贬为两白旗,而将自己所领的两白旗升为两黄旗,从此这两大政治集团的竞争与矛盾就一直存在,只不过在皇太极生前尚未激化而已。
皇太极猝然死亡,未留下遗诏,大清的权力结构一夜之间失去平衡,皇位继承问题就成了皇室权贵的中心议题。这也使原来不太明朗的两黄旗与两白旗内部的尖锐矛盾暴露无遗。
皇太极一生共有十一个儿子,按其母的身份,即以崇德五宫后妃、妃、侧妃、庶妃的地位分为四个等级:头等是崇德五宫后妃中的宸妃所生的第八子(早年立为皇储后早殇)、庄妃所生第九子福临、贵妃所生第十一子博穆博果尔;二等为妃乌喇纳喇氏所生的长子豪格、二子洛格(早殇)、由元妃所生的第三子洛博会(早殇);其侧妃中仅有叶赫纳喇氏所生的第五子硕塞;其余四子为庶妃所生。因此,在皇位继承问题上,这种等级起到了关键作用。
崇德五宫所生皇子都较为年幼,而长子豪格与崇德五宫所生之子相比,等级稍差,但其有亲王的爵位,又多立功,握有相当的军政实权,所以一开始大臣都密谋预立豪格,并且他们认为“国基未稳,须立长君”,考虑到居五宫贵宠地位的永福宫庄妃之子福临年幼,而应立豪格为太子。
二
立皇子为储,两黄旗大臣也并非没有私心。皇太极拥有的两黄旗大臣不愿失去在八旗中的特殊地位,他们极力主张立皇太极之子,借以维护他们的利益。另一方面,从两黄旗外具有亲王资格的人来看,礼亲王代善经过早年与皇太极争夺帝位的斗争,早已心灰意冷,郑亲王济尔哈朗不是努尔哈赤之子,其他的只有睿亲王多尔衮因机巧多谋而屡立战功,其地位最高,也就成为与皇太极之子争夺帝位最强有力的对手。
皇太极崩逝后,两白旗诸王表现十分活跃。阿济格、多铎与多尔衮一母同胞,且因地位在多尔衮之下,故共同拥戴多尔衮、阿济格、多铎因多尔衮不允,竟长跪不起。
立君是当时迫在眉睫的事情,而对于多尔衮来说,两黄旗的意见不能不予理会。为探听口风,他与两黄旗大臣中的主要人物索尼在三官庙对话,得知两黄旗对于“父死子继”的原则没有改变,但未必就坚持要立豪格。这次会谈使多尔衮的头脑更为清醒,也促进了议立嗣君的王大臣会议在召开。
崇德八年八月十四日,议立新君的王大臣会议在崇政殿召开,也就意味着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从诸王大臣中暗中较量,急剧发展到公开进行较量的白热化阶段。
就在当天的黎明时分,会议召开之前,两黄旗的诸王大臣盟誓于大清门外,命令两黄旗巴喇兵(护军)全副武装,“张弓挟矢,环立宫殿”,以防突然事变的发生。在议政会议上,诸贝勒、大臣各怀心思,心情紧张地列坐在大殿东西两侧。首先索尼和鳌拜明确表示必须立皇帝之子。对于这一点,多尔衮早就知道,他让诸贝勒发表意见。
由于在之前私下议政中,两黄旗大臣已商定将豪格立为皇上,豪格本人也自恃有两黄旗支撑,可稳坐帝位。然而,代善和济尔哈朗却不知后来发生的变化以及后宫的插手。因此当资历最深的代善发言,预立豪格为皇上时,济尔哈朗也附和这种意见。但出人意料的是,豪格竟然表示自己“德小福浅,非所堪当”。再加上阿济格、多铎的强烈反对,最后代善和济尔哈朗处于被动地位,不得不放弃这一主张。
三
豪格主动退出之后,阿济格、多铎出面劝说多尔衮即帝位,由于多尔衮很清楚两黄旗大臣和皇后的意见,迟迟未作回答。不料无能的多铎竟也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提出假如多尔衮不愿登基,则当立他。在看到无人响应的之后,他又提出:“即使不立我,按长幼也当立礼亲王。”
老成持重的代善此时已是冷眼旁观了许久,当然也明白豪格的退出、多尔衮的犹豫是出于什么原因,于是避重就轻地说:“如果睿亲王答应,那是国家和臣民的福气,要不然呢,应该立皇子,我已经老了,无力担当这一重任。”
代善与多尔衮素有矛盾,他并非是想立多尔衮,而是因为他看出多尔衮在犹豫,而此时多数大臣搞不清形势。当代善提醒大家“当立皇子时”,大家才回过神来,犹如是在火上浇了油,两黄旗大臣再也按捺不住,拔出佩剑出前一步说:“我们的衣食皆来自皇上,皇上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与天一样大,如果不立皇帝的子嗣为皇上,我们宁愿追随皇上而去。”
当时的形势可谓一触即发,代善退出,紧接着阿济格也退出。多尔衮一看形势不利于自己,权衡双方力量,深知如果一旦兵刃相见,不仅会导致爱新觉罗家族的分裂,也会影响国家的前途,这样对他没有任何的好处,于是顺水推舟地说:“你们说的话正确,豪格既已让出帝位,那就应立皇九子,但是皇九子年纪尚小,八旗由我与济尔哈朗各掌一半,对皇上实行左右辅政,等其年长以后,再将政权归于皇上。”
至此,两大集团的政治势力达到了平衡。一方面,福临是皇子,是豪格的弟弟,是科尔沁蒙古亲王的外孙,豪格集团当不会反对;另一方面,福临继位后,以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共掌朝政,这样的交换也得到了多尔衮集团的认可。
在崇政殿激烈的皇位争夺中,从表面上看是以豪格为一方,多尔衮为另一方,而到后期由于后宫之主皇后哲哲和庄妃的插手发生了变化,这姑侄二人利用两白旗强烈反对豪格的情绪和自己崇德五宫后妃的地位,牢牢控制了两黄旗,使得出身稍低的豪格不得不放弃帝位。从另一方面,她们又联合代善、济尔哈朗对多尔衮为首的两白旗软硬兼施,迫使他们就范,成功使六岁的福临名正言顺地登基。
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在大政殿正式宣布即皇帝位,改元顺治,成为清代第三位皇帝,也是大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