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位于晋南豫北交界处,横亘黄河北岸,东北与太行山相连,西北与吕梁山相望,瞰制豫北、晋西,屏蔽洛阳、潼关,是扼守南北交通、固锁秦晋联动之咽喉要塞,极具战略地位,乃自古兵家必争之重地。抗战爆发后,中条山由第一战区卫立煌部驻守。日军曾对其发起过13次进攻,均被中国军队击退,不得已投入4个师团的兵力环绕山外驻扎,与中国守军成对峙状态。1941年5月,日军再次大规模调兵遣将,向中条山地带猛扑,中日双方发生血战。但由于国民党当局消极抗战,大敌当前疏于防御,部队准备不足又缺乏统一指挥,结果日军以近于1比20的极小伤亡代价击败了中国军队。
1940年秋,经八路军“百团大战”沉重打击后的日军,再也不能容许4个师团的兵力继续受卫立煌部的牵制,决定首先击破晋南中条山区的中国军队,再全力对付八路军。1941年5月,侵略者从华中、华北抽调了8个师团、9个旅团、1个骑兵团,共21万人,加上空军飞机300余架,独立山、重、野炮兵约五六个联队,瓦斯部队、空降部队各若干进犯中条山。
这时,中国方面驻守阵地的是曾万钟第五集团军所辖唐淮源第三军、高桂滋第十七军、孔令恂第八十军,刘茂恩第十四集团军所辖武庭麟第十五军、裴昌会第四十三军、刘戡第九十三军、冯钦哉第九十八军,以及山西宪兵第十二支队改编的第一九六旅和梅轩游击纵队等部。这些部队属第一战区司令卫立煌所辖,总兵力约17万余人,与日军人数相比,所差甚远。
在当时条件下,兵员数量,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强敌压境之时,由于已与日军对垒两年,中国守军自称中条山为“东方马其诺防线”,轻敌麻痹思想十分严重,这直接影响中条山守军的战前准备。4月28日,各种迹象已清楚表明,日军有由济原、横皋大道会犯垣曲的企图,中条山各军对敌仍“毫无万分之一准备。”各路守军“因屡挫进犯之敌,每谓中条山有金汤之固,恃而无恐。骄怠一生,戒备遂疏,敌谍混入”。
1941年5月7日,日军地面部队在大批空军的支援下从三面分四路向中条山发起攻击,中条山血战由此开始。据卫立煌报告,日军进攻的步骤是:“(一)入犯之敌分编多数纵队,成为正面钻隙迂回,并利用汉奸、快速小部队,袭截我通信联络及各级指挥部,打破我战斗组织,增大我指挥上之困难。(二)将重兵分置于各交通要点,构筑工事,断我军联络,各个击破之。(三)封锁山口、渡口、逐步紧缩包围圈,完成分进合击式歼灭战”。战斗开始,敌人来势凶猛,双方“战斗惨烈,为抗战数年来所未有。每日自拂晓起至黄昏止,平均无一分钟天空不见敌机活动;阵地所在,无尺寸不为敌炮烟、毒气所笼罩。”
次日,敌人占领了中条山的中心垣曲,将中国军队截为互无联系的东、西两部。10日,日军分别向东、西两面进击,包围了曾万钟的第五集团军和刘茂恩的第十四集团军。整个战局十分危急。
曾万钟第五集团军下辖的第三军是坚守中条山的主力,在与日军的多次交锋中一直保持不败的记录。日军围攻中条山时将其列为主要的攻击对象,调集超过第三军数倍的兵力,对其猛攻。战斗开始时,唐淮源军长就特别强调中条山之战略地位和极端重要性,命令各师,必须死战,决不退让,誓保阵地。
唐淮源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曾参与云南辛亥起义、护国首义及北伐战争等。抗战爆发后,参加了晋北忻口保卫战,后调往中条山参与建立中条山游击根据地,1939年升任第三军军长。是年,其母去世,唐淮源赶往家中奔丧,在返回陕西前向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的龙云立下闻者动容、潸然泪下的铁血誓言:“本人此去晋南,回守原防,已抱定必死决心。前有母亲所念,尚存顾虑,今已安埋就绪,战死无他矣!”早在中条山血战之前,唐淮源已下定为国报效的决心。
唐淮源所率第三军下辖第七、第十二、第三十四三个师。其中,由寸性奇率领的第十二师因打仗守必固,攻必克,为第三军主力。
战斗打响后,第三军将士在唐淮源、寸性奇等爱国将领的率领下士气高昂,誓与中条山共存亡,坚决抗击侵略者。5月8日凌晨,第七师的涧底河阵地被日军攻破,接着,师部所在地王家河又遭到日军的猛烈攻击。唐淮源军长接到报告后,立即派预备队前往增援,经数小时血战,击溃来犯之敌,夺回了阵地。被击退的日军,很快又发动了更加疯狂的反扑,以一部攻击第七师阵地,以另一部攻击设在唐回的第三军指挥部,并乘隙袭击第五集团军司令部。唐淮源军长紧急调回军预备队,亲自指挥队伍尾追攻击敌人,顺利解除了日军对集团军司令部的威胁。第十二师的任务是坚守唐王山阵地,寸性奇指挥全师官后英勇抗敌,来犯之敌虽有空军的配合,进攻了一天一夜,毫无收获。
第三军官兵奋力苦战,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但中国军队“会战前地域条件太缺……完全处于内线,形成被包围之形态”。中条山战局,已非第三军所能扭转。当第七师恢复了原阵地,第十二师巩固唐王山后,中条山的中心部位垣曲却落入敌手。得知此情的唐淮源为了保卫中条山这一华北“锁钥”,及时变更部署,将所部转移到第二道防线。同时,集中主力,沿唐回大道前进,拦截深入之敌。
第三军直属队从5月9日起,在县山东面阵地与敌人展开激战。他们在军长率领下,以一当十,顽强奋战,给敌人以大量杀伤。但当第八十军的防线被敌人突破后,战况就进一步恶化。5月9日,日军占领了中条山的重要渡口五福涧。至此,第三军南渡黄河的渡口全部被敌人封锁,唐淮源尚不知晓,仍命令各师向五福涧前进,以执行战区长官部的命令,渡过黄河、加强南防。5月10日晨,部队运动到温峪大道,与由马村北犯之敌遭遇,双方展开激战,“肉搏之久,死伤甚重,血流成渠”。第三军的转移完全受阻。
第三军经过左冲右突,始终无法摆脱困境,唐淮源军长深感局势的严重性,立即召集三个师长举行紧急会议,他说:“情势恶劣,三位都看到了。军人信条,不成功,便成仁。三位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的军、师长,……只有阵亡的军、师长,没有被俘的军、师长!”话音刚落,寸性奇师长就坚定地表示:请军长放心,我们决不会为国家民族丢脸!最后,唐淮源军长命令各师以团为单位,分道突围。
会后,三位师长分别率部突围。经过两天血战,至11日晚,各部均被日军截回,援军及补给线也都被截断。战至12日上午,全军各师均残破不全。唐淮源军长直接率领的直属部队,已大部伤亡,仅存的少量官兵被围困在县山阵地,进行着顽强的最后抵抗。第三军尽管已危在旦夕,唐淮源军长仍号召官兵坚守阵地,与中条山共同存亡。正午12时,一股日军逼近了县山阵地,敌我双方互掷手榴弹,并开始拼刺刀,展开激烈的肉搏。当时大雨滂沱,道路泥泞,唐淮源军长和死守在县山阵地的直属队已处于绝境。这时,唐淮源军长眼见突围受阻,官兵伤亡惨重,弹尽粮绝,恨怨自己未能完成保卫中条山的职责,有负于国家民族。为了不当俘虏,为了保持国格、人格,他遣开左右,自戕殉国于县山之顶。
此时,第十二师阵地也受到日军的重重包围,大部战死,少数存活者正与敌人拼杀。在阵地危急的紧要关头,师长寸性奇向身边部下疾呼:“我们有枪在手,有剑在腰,宁愿挺胸面死,不愿低头求生,希望各位不要做俘虏。无论胜败,都千万不可使国家蒙羞”
就在唐淮源军长殉职的当天,第十二师的左翼阵地水骨朵高地被日军突破了,全师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炮火之下。寸性奇师长面对险境沉着指挥,同时亲率师部特务连的几十名士兵,向左翼高地发起反冲锋。不幸,敌弹射中他的胸部,卫士们及时搀扶,帮他撤退下来。当参谋向他报告了唐淮源军长以身殉国的消息后,寸性奇师长“壮志益张,大呼杀贼,声掩巨炮飞机步枪轰炸上”。缠好胸前的伤口,寸性奇师长立即指挥部队反攻胡家峪日军阵地。副师长杨玉琨见师长伤势过重,乃要身旁的营长将其护送撤退,寸性奇师长却挥手说:“不成功,便成仁,这是军人的信条,不要管我,快去参加战斗。”血战继续进行到13日晚上,日军密集的炮火,击中了师指挥所,又有一批人员伤亡,寸性奇师长的右股被炸伤。身负重伤的寸性奇师长,这时用尽力气对副师长喊道:“我是不行了,不得不先走一步,你们可要打到底,冲不出去就死,万不可做俘虏。”话音一落,便拔出腰刀向喉头一刺,又一位抗日名将倒下了。
唐淮源、寸性奇两位将军,相隔一天,先后殉国。在中条山战役中,第三军牺牲的还有第三十六团团长、共产党员黄仙谷,第三十四团副团长潘书柏等及其以下官兵数千人。他们英勇抗敌以身殉国的爱国精神为世人称道,其英名永垂青史。
为了纪念唐、寸两将军及第三军的抗日英烈,1942年6月16日,由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领衔,在城固县举行了有1万多人参加的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蒋介石、林森、于右任等国共两党领袖均赠送了挽联。1942年6月6日,在云南昆明举行了“云南省追悼唐淮源、寸性奇将军大会”,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敬献了花圈并即席致词。
重庆于9月29日广播国民政府命令:“故中将唐淮源追晋陆军上将。”并以《国土未复失壮士,碧血千载染中条》为题撰文颂扬了第三军南滇将士在抗击日军侵略和中条山守卫战中所建功绩。
中条山血战距今已68周年,重温这段历史,悼念血战中条山、为抗战英勇牺牲的革命英烈,能从历史中得到各种有益启示。
中条山战役虽以中国的战败告终,但参战各军却在人数、武器装备及战争手段等方面都远弱于日军的条件下给来犯敌人重大杀伤。尤其是唐淮源、寸性奇为代表的第三军将士,宁死不屈,坚守阵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的钢铁长城。在仅仅一周的血战中,打死打伤日军1.3万人。打出了中国的军威,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正义斗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条山会战之所以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由于国民党的抗战政策发生逆转,特别是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的反动方针。甚至到了1941年3月之时,日军妄图攻陷中条山的狼子野心已经昭然若揭,敌情危急,战报频传,蒋介石仍然没有重视甚至置之不理,反而继续抽调镇守中条山的卫立煌部入冀进攻八路军。大敌当前,仍把注意力集中在瓦解共产党和八路军上。长期坚持反共,临战无精神、物质准备,为国民党军队在中条山的溃败埋下了祸根。这告诉我们:团结关乎成功。中国的团结和统一,是击败一切来犯之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最重要的前提和保证。
二是中国武器装备的落后。卫立煌在检讨中条山会战的经验教训时对比了敌我双方武器装备的情况说:“若以敌方编制论,其此次使用炮数二公分以上,概约八百门,七公分五以上,概约五百门左右。而我晋南各部,每师不过一门余,且弹药极少。”武器装备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又一重要条件,日军依仗着武器装备的优势,对中条山守军日夜狂轰滥炸,致使我方“阵地摧毁,人马伤亡,补给断绝,增援不及”,“交通上停止一切活动”,“部队行动完全陷于停顿中”。我军将士虽奋力拼杀,终究避免不了失败。中国武器装备的落后,与中国当时经济、科技、国防力量都处于劣势是紧密联系的。经济和科技的实力是国防的基础,没有发达的经济和科技,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国防,就难保国家的和平稳定和长治久安。
中条山会战的失败是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略导致大多数战役均失败甚至惨败的缩影,但是,铁血铸忠魂,英雄筑丰碑,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广大将士却值得人们永远缅怀,永远悼念。
来源:《文史天地》2019年08期,作者黄伟(贵州中医药大学党办)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