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鼎盛 >

鼎盛千秋 余韵悠长

趣爱秀 2021-08-23 19:28:16 原文链接:网络
鼎盛千秋 余韵悠长鼎盛千秋 余韵悠长

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已闭展近一个月,但“盂克双鼎”重聚上博之盛况依旧让人念念不忘。

“青铜大鼎历来为国之重器,社稷象征;有铭文者,更用以称扬先祖之美,明示后世之用。”此次上博特展筹备已久,共展出21件有铭青铜鼎,均出自殷商晚期至春秋战国。其中,大盂鼎和大克鼎最为引人注目。

中国青铜重器中,大盂鼎和大克鼎是两件被称为“重器鸿宝”的西周铜鼎。“盂克双鼎”与毛公鼎一道,并誉为“海内三宝”。如今,这三只宝鼎分别藏于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盂克双鼎”与上博的渊源始于1951年,当时藏家潘达于女士代表家族将“盂克双鼎”无偿捐献给国家,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59年,大盂鼎应征北上,“盂克双鼎”自此镇守南北。此次,“盂克双鼎”重聚沪上,并与另19件青铜鼎共同展出,实属难得一遇。

说起青铜鼎,其雄浑的造型、狞厉的纹饰和难懂的文字,总让人心生敬畏、疑惑重重。我们不妨简单地了解一些有关青铜鼎的基本知识,以走进祖先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

鼎盛千秋 余韵悠长

炊具“鼎”的华丽转身

华夏原始先民只有烧、煮、蒸等几种烹饪方式,鼎最早就是炊煮食材用的。事实上,类似的三足器皿最早都有在下面放炭火加热的功能,如鬲、甗、爵、斝等。我们经常能在它们腹底发现锅灰的痕迹。炊煮食物改变了先民的饮食习惯,陶鼎逐步成为炊具的主角。

《说文解字》记载:“鼎,象析木以炊”。鼎身盛物,鼎下烧火,既能烹制主食,又能煮熟肉食。

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青铜鼎逐渐替代了陶鼎,脱胎于炊具的鼎也出现新的用途。相传,禹治理洪水有功,接受帝舜禅让,建立夏朝。他划分九州,为表示和九州民众一起同吃同做、同甘共苦,因此铸九鼎。此后,炊具的鼎演变为王权至高无上和国家繁荣统一的象征。“九鼎”也成为“天下”的代称。

夏朝,是奴隶制社会发展初期,九鼎形成;周朝,是奴隶制社会发展顶峰,九鼎成礼器。

周人重礼。《礼记·礼运》载,“夫礼之初, 始诸饮食”。在古人的宴饮活动中,鼎起到了“明贵贱,辨等列”的作用,成为礼器。

鼎盛千秋 余韵悠长

狞厉之美来自何处?

长久以来,青铜器都是象征权力和用于祭祀的重器。青铜器身上布满了神秘而狞厉的纹饰,让人心生敬畏。

有学者认为,奴隶社会中王权与宗教是合二为一的,巫师往往也是权力的掌管者。在统治需要之下,融合了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从而形成了青铜器的庄严与神秘。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吴比解释说,从新石器时代到东周,鼎的功能经历了“人化→神化→礼化→人化”的演变,纹饰风格也不断变化。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兽面纹。兽面纹最早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

大盂鼎和大克鼎足上端都有浮雕式兽面纹,看上去神秘而狞厉,而大盂鼎在颈部还饰有带状兽面纹。宋代的金石学家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所谓饕餮,是传说中的上古怪兽,十分贪吃,连自己的身子都吃掉了,只剩下一个头,是贪欲的象征。但商周的兽面纹的真实含义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张光直先生认为,在青铜器上铸造兽面纹是为了与神沟通,而陈公柔和张长寿先生认为兽面纹是先由一对圆泡状乳钉变成双目,再逐渐繁复增饰而来,其根源是史前的眼睛崇拜。

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胡嘉麟认为,青铜礼器上的图案代表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艺术追求,有的纹饰狰狞凌厉,有的纹饰朴素隽美。例如,大盂鼎装饰的兽面纹继承了商文化的特色,大克鼎装饰的波曲纹则是周文化的典型风格。

除了兽面纹,青铜器上经常出现的纹饰还有夔纹、龙纹、凤鸟纹、蟠螭纹、象纹、鱼纹、蝉纹、龟纹、犀纹、鹿纹、人物纹、云雷纹、瓦纹等。

鼎盛千秋 余韵悠长鼎盛千秋 余韵悠长

钟鼎铭文 历史的佐证

为什么古人要在青铜器上铸造铭文?胡嘉麟的回答是,青铜器上的铭文主要记有祭祀家族和祖先名号,表示使用者通过这些礼器来进行祭祀活动。此外,还记有通过政治或军事的功绩,赏赐给的官爵、田地、人口、物品等,以及关于战争、法律、婚姻等社会生活史的相关内容,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毛公鼎、大盂鼎和大克鼎,都出自西周时期,铭文字数众多,堪称青铜器中的翘楚。今人想要知道真实的古代,就要从青铜器上的铭文入手。

大盂鼎器内壁铸铭文19行291字,是现存铭文较长的青铜器。它一开头是“唯九月”,即周康王某年九月。然后是“王在宗周,命盂……”,即周康王在都城对盂这个人进行命令和告诫。具体内容便是周康王讲述了文王和武王的立国经验,让盂效法祖先辅佐王室,并赏赐了鬯、命服、车马、邦司、人鬲及庶人等。这一大段讲完之后的铭文是,“盂用对王休,用作祖南公宝鼎”,即盂颂扬王的美德,制作了纪念祖先南公的宝鼎。

大盂鼎最后的铭文是,“唯王廿又三祀”,结合开头,我们便知道时间是康王在位第二十三年(公元前1003年)的九月。这样,便构成了一篇完整的铭文。除此之外,很多青铜器的铭文结尾还会有一段“吉祥话”,学名“嘏辞”。如大克鼎的是,“克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以此表达器物主人的美好愿望。

鼎盛千秋 余韵悠长

中华文化传承,青铜礼器是重要一环。首先,它凝结了古人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追求,既是造型和纹饰精美的艺术品,又能反映中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水平。其次,商周时期正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器身的铭文佐证了五千年来中华文明从未中断。最后,以青铜礼器为载体的中华礼仪文化至今仍影响深远。

鼎盛千秋,余韵悠长。那些看似冰冷的青铜器,传承的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在自然中感知天地,于日常中收获惊喜】

鼎盛千秋 余韵悠长

作 者:燕 枫

嘉 宾:吴 比

胡嘉麟

编 辑:黄 今

丘文洁

签 审:鲁 光

制作人: 汪 鑫

监 制:洪 琳

感 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END

世界精彩 尽在掌握

敬请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