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代的刘义庆编了一本著名的《世说新语》,后来梁代的刘孝标又做了注,注文引用群书堪称详审,此后原文和注文合刊就成了比较流行的版本,直至今日。《世说新语》讲的主要就是汉末至东晋年间的许多名人的故事,鲁迅称之曰:“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远瑰奇。”由此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语典事典,成为后代诗人们化用征引的宝库,还博得了一个美名——名士教科书。
记得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诉说了忠臣系君而不得君用的恳切哀愁,其实语典正是出自《世说新语》,背后隐藏了一段哀伤和壮烈的故事。
愍帝时期,长安派使臣来司马睿的建康地区,正好司马睿的长子司马绍年方几岁,坐在自己膝前。司马睿心中起了感叹,就问儿子:“你说你头上的太阳和这位使者来的地方长安,哪个距离我们更远呢?”几岁的司马绍却机敏异常,连忙回答道:“我觉得是长安更近。因为我从来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里过来。”司马睿觉得儿子几岁的小孩子谈吐就如此有理有据,心中颇为欣慰,正好第二天宴会群僚,司马睿还想在群臣面前让儿子露一露脸,就再问了一遍这个问题。没想到这回司马绍却变了,回答说:“太阳更近。”司马睿有些诧异,儿子难道秉性善变?问:“怎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啊?”司马绍回答说:“我抬起头就能看到太阳,却看不见长安。”这下群臣和司马睿都既惊又奇,司马绍的这个孩童的无知回答却正戳中并且彷佛在激励群臣和司马睿的心思,我晋朝皇帝将士和人民尚在长安苦苦挣扎呢!
这就是“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的典故由来,浅浅的一句话却颇含有诗人气质的哀伤和历史变化的沧桑,难得几岁孩童能说得出。
果然,正应了这句话,司马绍似乎命里真的要承担起收复故土还报长安的重任。晋元帝司马睿颇行简约,对江东地区多加抚慰,世家大族归心于彼,但也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王与马,共天下”。世家大族势力庞大,自然就会危害皇权,王敦的叛乱就是明证。大将军王敦据武昌发动政变,一路攻破东晋都城,杀害了许多忠诚于皇室的官员和手握军权的将领,不久晋元帝司马睿也郁郁而终。不过彼时人心尚还在晋室,王敦也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进京叛乱的,元帝死后,王敦等还是暂时拥立了司马绍为皇帝,是为明帝。
自然,明帝继位,情况是很危急的,朝中又是形成了权臣架空皇帝的局面,似乎惠帝、怀帝、愍帝的场景又要在东晋重演了,然而明帝却颇有雄武之气,他决定跟权臣王敦斗上一斗。
司马绍智勇双全,谋略过人,这盘生死局他一共下了三步棋。
第一步,稳住王敦。王敦虽然通过军事政变进了京师,但他喜好紧抓兵权不放手。不把心思都放在在朝内挟持天子统领朝政上,却领了个扬州牧,屯兵在京师下游的湖边,这是王敦的一大错误。司马绍利用了这个错误,下手诏征召他,并默许了王敦哥哥王含等任大将军等职位。
等到继位的第二年五月,王敦矫诏在扬州地盘部署军事命令,还把明帝的亲信督公冉曾等杀害了,司马绍敏锐地感觉到王敦叛乱就在眼前了。他走了第二步,以身犯险去刺探军情。
六月一天,司马绍乘着一匹巴滇地区的宝马微服出行,到了王敦屯兵的湖岸,把王敦军营细细看了一遍才出来。当时也有军士发现了这个器宇轩昂的人,当时觉得是贵人不敢多问,但转过头去禀报了王敦。王敦正好在昼寝,做梦梦到被围城了,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惊醒:“那个人肯定是大黄胡子的鲜卑人来刺探的。”原来司马绍的生母是燕代人,正像鲜卑黄胡子。于是王敦派遣五色宝马去追赶。司马绍也正在奔逃,还特别留心把马粪都用水灌。到了路口,见到一家饭店的老婆子,扔下自己的马鞭给她,吩咐说:“后面有追兵来的话,就把这个给他看。”过了不久果然追兵到了,问这个老婆子。老婆子拿出鞭子,依言回答:“走了好久了。”五骑们看到这个好玩意争相传看,逗留了很久,又看到一路上的马粪都冷了,心里相信了老婆子的话,就掉头回去了。司马绍的这番操作可谓有胆有识。
最后一步棋,也是最关键的,明帝尚得大臣的支持,当即分派诸将守卫各地,并亲率将士督战。先发制人,乘大军未渡,奇兵突袭,果然大破叛军,王敦一下气死了,残余势力也就土崩瓦解了。可见司马绍以弱克强,比自己老爹还强,可惜天不假年,没过多久,司马绍就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七岁,若是雄武的司马绍能长寿一些,北伐中原未必不能成功。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