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澶州 > 形势 > 契丹 >

在取得澶州大捷的有利形势下,宋真宗为何还与契丹签订澶渊之盟?

趣爱秀 2021-08-20 03:54:54 原文链接:网络

前言:澶州大战前的宋辽局势

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基建国以来,契丹(辽朝)政权始终是大宋北部的最主要威胁,堪称心腹之患。太祖壮年薨逝后,继位的宋太宗赵光义为立威曾大举用兵,期望完成兄长的未竟之志,收复大宋北部的国防重地、在五代时被后晋主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幽(燕)云十六州,结果在高梁河战役中被辽军打得大败而归 。是役,太宗窃民家驴车侥幸逃脱,仅以身免。宋军死伤惨重,被辽军缴获的辎重、粮饷、 器械更是不计其数。此后,太宗再次发兵30万分东、中、西3路北上攻辽。初期作战宋军进展顺利,连获小胜,相继收复了云、应、朔三州,但由于宋军指挥不当,令出多门,诸军间联络不畅,缺少配合 ,遂先胜后败。名将杨继业失援败死,军心大乱,边境大震。云州、应州、朔州守将纷纷弃城而逃,三州复为辽军占领,辽军又乘胜杀入宋境,一直深入到深(今河北深县)、德(今山东德州 )、邢 (河北邢台)等州郡,烧杀抢掠一空,使北宋军队和边民蒙受重大的人员、财产损失。此后,宋太宗心有余悸,转攻为守,不再奢望收复幽、蓟等16州失地,用以险设防的策略,派军戍守,同时开辟北疆边塞的河道、水塘,种植水田,以迟滞辽军铁骑的进攻效率,作消极防御。

在取得澶州大捷的有利形势下,宋真宗为何还与契丹签订澶渊之盟?

影视剧照

宋真宗赵恒上位后,辽军大举入侵,宋军在澶州城外射杀辽军先锋萧挞览,大败辽军,取得了澶州之战的胜利

至道三年(997)二月,宋太宗赵光义病危。3月29日,太宗驾崩,在宰相吕端等人的辅佐下,由太宗第三子、襄王、兼判开封府赵恒即帝位于亡父灵前,时年30岁。赵恒是为宋真宗。

宋真宗赵恒在即位之初的几年中,在吕端、张齐贤、李沆、向敏中等能人的尽心辅佐下,能广开言路 ,锐意改革,勤政治国,所采取的措施促进了彼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全国总人口由他即位之初的400余万户增加到近800万户,出现了被后世史家誉为“咸平之治”的小康局面。

赵恒在发展经济、加强国内统治的同时,也很密切注意同邻邦的关系。当时北宋的外部威胁主要是北边的契丹(辽)政权和西北的党项(西夏)政权。

对于剽悍好战、咄咄逼人的契丹政权,宋真宗还是颇为忌惮的。他上位的最初一段时间,在北部边防上所采取的策略仍然延续太宗的做法:消极防御。双方好歹相安无事了几天。

在取得澶州大捷的有利形势下,宋真宗为何还与契丹签订澶渊之盟?

宋真宗赵恒

这样的和平没有延续多久。景德元年(1004),契丹方面先发制人。20万辽军大举入侵,战争迅速升级。辽军捣入宋境后一路攻城拔寨,沿途受到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然而辽军势大,志在必得,狂飙突进,宋军节节败退,最后抵达澶州一带。

辽军疾风暴雨般的进攻,使北宋朝廷内部惊慌失措。有大臣主张南迁,以避辽军锋芒。在这紧要关头,宰相寇准主张积极抗辽,力请宋真宗北上前线,御驾亲征。宋朝的皇帝皆是重文轻武之辈。赵恒也不能免俗。他内心极度惧怕、抵触亲赴河北督战,但觉得主张迁都南逃之议亦不可取,只好硬着头皮勉强准了寇准的奏请。这年12月,宋真宗从汴京出发,取路北上澶州。到达后,真宗在澶州北城门楼上,接见宋军诸将帅。城下的宋军将士见皇帝御驾亲征,欢声雷动,备受鼓舞,士气大增。

这时先后集结到澶州周边的宋军已达到数十万人,将士们群情激奋,只待朝廷发布号令,便发起反击,驱逐强敌,复仇雪耻。

在取得澶州大捷的有利形势下,宋真宗为何还与契丹签订澶渊之盟?

宋辽鏖战

辽军此时已深入宋境,因宋军节节抵抗,连遭挫败,打到澶州附近时,遇宋军顽强阻抗,损失惨重,军士厌战,早已无当初的锐气了。又因战线拉长,给养困难,大军乏食,士气日渐低落。澶州之战打响后,宋军将士人人舍死向前,击溃辽军,取得大胜。在澶州城外,宋军伏兵用弓弩射杀了辽国统军、先锋萧挞览,士气振奋。辽军接连失利,宋军则愈战愈勇,在局面上已占优势。

宋真宗在非常有利的形势下,居然答应了辽人的议和之请,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

秉政的萧太后和其子耶律隆绪(辽圣宗)见局势不利,于是采纳宋朝降将王继忠的建议,派人送信给英宗赵恒,提出双方罢兵息战,握手议和。 萧太后主动提出罢战议和,这正合宋真宗夙愿,不愿与辽军继续纠缠下去的他不顾局势有利于己方,执意与辽人议和。他当即回书表示,宋朝以文教兴国,并非喜欢穷兵黩武 ,愿双方息战安民,派殿直官曹利用为议和使前去辽营洽谈、磋商。萧太后、耶律隆绪复派韩杞为使者面见真宗,提出以索还后周世宗(柴荣)时被汉人收复的关南故地为罢兵息战的条件。

在取得澶州大捷的有利形势下,宋真宗为何还与契丹签订澶渊之盟?

澶州之战

宋真宗毫不犹豫地答应议和,但又深怕割地议和会遭国人非议及后世唾骂,特意叮嘱曹利用说服萧太后,只要不割地,可不惜重金与辽议和,曹利用问到底可以允许给契丹人多少银钱,赵恒不假思索地说:“若逼不得已,虽百万亦可”。后在贤相寇准的坚持下,双方达成一致:辽不再坚持讨回关南故地,宋每年给辽银、绢30万两、匹(其中岁赐白银10万两,绢缎20万匹,名曰“岁币”),协议达成,双方罢战言好。

赵恒还用与辽类似的办法,与西夏重开贸易 ,遣使通好,并对其统治者厚加赏赐。

孰是孰非?

赵恒以巨大的代价,换取了与契丹、党项的和好关系,使大宋的北部、西北边防暂时平安无事。

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偶有小的军事冲突,但基本以和平交往为主旋律。史载,宋廷按年支付“岁币”,契丹人坐享其成,双方边境近百年不闻干戈声,牛羊布野,马放南山......

有人说,宋朝在屡屡获胜的大好形势下与契丹签订澶渊之盟,花钱买好,是奇耻大辱;也有人说,用每年30万两、匹银绢换来长久的和平,对于经济发达、军事羸弱的大宋来说,怎么算都是一笔划算的交易。须知宋军若长期与契丹交战,每年消耗的军费绝不止这点钱,何况将士还要付出巨大伤亡的代价,还不一定能赢得最终胜利......澶渊之盟真相与意义到底如何 ,从古至今争论不休,亦属见仁见智、没有定论之事 。

在取得澶州大捷的有利形势下,宋真宗为何还与契丹签订澶渊之盟?

影视剧照

在取得澶州大捷的有利形势下,宋真宗为何还与契丹签订澶渊之盟?

宋辽血战

在取得澶州大捷的有利形势下,宋真宗为何还与契丹签订澶渊之盟?

影视剧照

在取得澶州大捷的有利形势下,宋真宗为何还与契丹签订澶渊之盟?

影视剧照

在取得澶州大捷的有利形势下,宋真宗为何还与契丹签订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

【插图源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