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反思 > 安史之乱 >

反思:安史之乱

趣爱秀 2021-08-18 09:10:03 原文链接:网络

安史之乱历时8年(公元755--763),时间虽短,但是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极大,安史之乱之前的开元盛世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天花板,唐朝经历了李世明的贞观之治,武则天期间开明的王朝治理使后世的史学家赞不绝口,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可以说一直到20世纪初,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宗教的综合能力都没有达到这个时期的水平。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结果呢?是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反叛造成的吗?我认为不是的,安史之乱仅8年,对唐朝造成的伤害是很大,但是,如果政治、经济、军事政策得当,恢复王朝的实力也用不了多少时间,为什么唐朝从此走向衰落,一蹶不振呢。

这得从府兵制改为募兵制说起,初唐时期,唐朝采取府兵制,全国分布574-800个折冲府,有名可考的627个。这个数字是变化的,也就是说最少的记录是574个,最多的记录是800个。折冲府分三等,兵力各自为1200人、1000人、800人。府兵制,类似义务兵。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服兵役的家庭免除徭役和税收,战争结束参与战利品的分享,分享战利品当然是要取胜以后才有的待遇。

玄宗即位以后,国力强大,不断的对外发动战争扩充国土面积,边疆离中原越来越远,离主要产粮区域也远,这个时候府兵制确实有点不合理了,宰相李林甫就提出了募兵制的想法,立即得到了玄宗的首肯。原来的府兵制打仗的时候归国家调配,战争结束就兵归府,领兵打仗的将军也是临时委派,战争结束以后就归朝廷,这就是兵归府将归朝,战时是上下级关系,战争结束了就自动解除了这个关系,这个关系太重要了,后面会具体说明。

募兵制,实际上就是现在我们国家实行的征兵制,自唐玄宗以后,一直到现在,我们几乎都是使用的募兵制度,玄宗推行这个制度可以说也是没有办法,疆域太大,派文官管理,当地百姓、豪强动不动造反,从内地派兵镇压时间上来不及,所以必须加上军队的驻守和文官的治理才能使被占领区域安宁,募兵守边,这些大兵们常年在外,是需要兵饷的,而且所需物资全部是国家供应,集中在一起训练生活,这个时候的上下级关系人际关系尤为重要,提拔、兵种的选则等等,很容易滋生腐败,文官收税上交朝廷,朝廷根据军营所需的额度拨发,这个时候即使腐败但是不至于让军队的将军们一手遮天,还过得去。

唐初时期的节度使虽然手握重兵,但也只是偏重于军事,到了玄宗时期,因为运粮运饷实在过于费力,9大节度使监管民政,做到一方军政财务自己一把通抓。很多士大夫看出了问题,上书玄宗言程利弊,但是这个时期的玄宗非常自信,加上李林甫的手段,各地藩镇也不敢轻举妄动,玄宗自信到加封安禄山3镇节度使,范阳节度使,临制奚、契丹,治幽州(天宝时为范阳郡),统辖经略军、静塞军、威武军、清夷军、横海军、高阳军、唐兴军、恒阳军、北平军,管兵九万一千四百人。平卢节度使,镇抚室韦、靺鞨,治营州(柳城郡,今辽宁朝阳),统辖平卢军、卢龙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管兵三万七千五百人。河东节度使,防御突厥,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统辖天兵军、大同军、横野军、岢岚军、云中守捉及忻州(定襄郡,今山西忻州)、代州(雁门郡,今山西代县)、岚州(楼烦郡,今山西岚县北)三州郡兵,管兵五万五千人。9镇节度使,安禄山自领3镇,当时的副宰相杨国忠都多次提醒玄宗不可,玄宗听不进去,据说安禄山最怕的人是李林甫,公元753年,李林甫卒,755年安禄山举兵造反。

一场使大唐王朝一蹶不振的战争自不必多说,电影电视剧和现代的一些媒体可以说把各种可能发生的故事都被迫发生出来了。大家分析一下,这个时候的玄宗的自信和怠政也达到了顶峰,开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逐渐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安禄山为自保和升官拜杨贵妃为母亲。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如曾将一年各地之贡物赐予李林甫。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的宰相,任内凭着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十九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到宠幸而继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让安禄山有机可乘。

以上这些说法自玄宗以后史学家和官方的评价,暂不必说,我想说的是,开战以后安禄山虽然有10几万兵,前期的封常清和高仙芝守洛阳退潼关,坚守不出,被玄宗杀,后哥舒翰20万军守潼关,又坚守不出,怎么说这个时候朝廷还是有优势的,在西边的那些部队没有到达长安的情况下,玄宗凭什么要这3位大将出关迎敌,史书上说杨国忠屡次谗言劝进,要知道潼关一破长安就无险可守,要知道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这3人都是当时的著名将领,当时的声望和能力都要高于后来平息叛军的郭子仪和李光弼,玄宗怎么可能听杨国忠这个不懂军事的人的话呢,杨国忠也不大可能屡次劝进,这是疑问之一。即使这样,潼关被破之后,玄宗为什么不在长安坚守,手里至少还有禁军几万,还有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坚守待援不是更好的选择吗,何况这个时候安禄山原患有眼疾,自起兵以来,视力渐渐减退,至此又双目失明,看不见任何物体。同时又患有疽病,性情变得格外暴躁,失败只是时间问题,这是疑问之二。放弃长安跑就跑吧,连指挥禁军的陈玄礼将军串通太子李亨发动马嵬兵变,串通两个字是我分析的,历史上记载太子李亨整个事件一句话没说,一句话没说这个记载很有意思,我现在都怀疑他才是这次兵变的主谋,这两人加上高力士可以说是玄宗最信任的人了吧,居然兵变,这是疑问之三。杀了杨家兄妹也就杀了,那就跑吧,玄宗居然自己往四川,让太子往甘肃,要知道李亨为什么当上太子,就是因为西部的几个节度使是他的势力范围,原准备让杨贵妃的前夫寿王李瑁做太子的,玄宗权衡利弊才选的李亨,这个时候让太子前往甘肃就是将皇帝的位置拱手相让,这是疑问之四。这一串骚操作让一个原本可以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齐名唐玄宗落入万丈深渊,臭名昭著,可惜呀!

无论怎么说,安史之乱是必然的,就是安禄山不造反,多少年以后谁又会出来振臂一呼呢,自此之后整个唐朝都是藩镇割据尾大不掉,到了晚唐,皇帝说的话实力小的藩镇听一听,给个面子,势力大的连面子都不给,节度使的位置父子相传。

当然,这些历史的进程说不好谁对谁错,造成唐朝的衰败也不仅仅一个安史之乱造成的,宋朝吸取了唐的教训,重文轻武,使得整个宋代没有一个拿的出手的大将,在我的记忆中北宋就一个狄青,两宋一直被少数民族轮番攻击,纳贡称臣。明代军事力量可圈可点,国力又不行,朝廷年年缺钱,崇祯如果不是因为经济上拙荆见肘,或者李自成晚几年再出生,满清不见得打得过明军,满清修明史,把明朝的皇帝一个个说的跟弱智似的,这可能吗,总之还是马未都先生说的一句话,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