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末到1949年初,国内战场上,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结束,蒋家王朝呈现“兵败如山倒”的景象,解放军士气如虹,国军官兵举枪投降者数不胜数,苟延残喘之际,国民政府决定派代表赴北平进行和平谈判。
4月1日~15日,以张治中为首的国民党代表团和以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代表团,经过艰难的谈判最终达成《国内和平协定》,其中周恩来代表毛主席义正严辞提出,蒋介石如果同意就马上签,我方最迟等到4月20日,否则就马上打响渡江战役。
4月16日,国民党代表团成员带着《国内和平协定》返回南京,看完全部内容后,国民党三大“领袖”表现不一,李宗仁犹豫不定,白崇禧淡定反对,而蒋介石则拍起桌子破口大骂:文白无能,丧权辱国!
几天后,截止时间到了,4月21日毛主席下令解放军百万雄狮横渡长江,由此扯掉蒋介石最后一块“遮羞布”。
渡江战役的爆发意味着国共和谈彻底破裂,由此,以张治中为首的代表团成员的去留问题,便成了多方关注的大难题,有人想回南京、有人想留北平,对此,张治中态度很开明,他说其他人无论去或留都没有问题,唯独一点,他身为谈判首席代表必须回南京复命。
惊闻张治中要返回南京,周恩来亲自赶往代表团驻地,强行挽留张治中:西安事变中,我们已经对不起一个张先生(指张学良,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长期软禁),现在不能再对不起另一个张先生!
然后,周恩来对张治中进行了多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但甭管周恩来怎么劝,张治中始终无法释怀,在他看来,自己留下来就是对蒋介石和国民党的公开背叛,这是不道德的行为,他始终无法接受。
直到后来,周恩来偶然说出了一句话,才令张治中如梦初醒,不仅放弃了回南京的想法,更是快速与蒋介石进行关系切割,发表《对时局声明》与国民党政权彻底决裂。
再后来张治中留在北平,不仅在人民政府担任领导职位,还被毛泽东、周恩来公开宣称是我党的好朋友,而张治中自己也多次出版书籍,发表公开言论称颂毛主席、周总理和共产党。
晚年张治中称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事实也证明了他的选择是绝对正确的,这里的问题是,当初周恩来究竟说了一句什么话会让张治中态度发生180度转变?张治中为何会因为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而不惜抛弃已经效忠了几十年的蒋介石?这中间还发生过什么有趣的故事?
▲1962年春节前夕,周恩来与张治中(左一)、傅作义(右二)、屈武(右一)合影
回答问题之前,先来细细回顾一下这位张治中将军的历史过往。
张治中,字文白,1890年出生于安徽省巢县洪家疃村一个贫苦的手工艺家庭,祖父辈曾以务农为生,到了父辈则开了一间竹制农具店,即蔑器店,母亲早年因得哮喘病无钱医治而死,张治中兄弟四人从小一直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
论家庭条件,张治中其实是读不起书的,但当时依然被送进私塾,从6岁一直读到15岁,直到15岁科举考试失败后才彻底放弃“笔杆子”,这十年的旧式教育经历,虽然教的知识用处不大,但晚年张治中回忆起时,依然十分感激和敬佩父母当年的无私和勇气。
从16岁到21岁,张治中是个十足的“社会青年”,闯荡江湖,自谋生路,从老家百货商铺的学徒工,到扬州盐防营的“备补兵”,再到所谓的“备补警察”,全都是社会最底层的工作,不仅薪酬低而且受尽歧视,可以说小小年纪尝遍了人世间各种酸甜苦辣。
然而,这5、6年虽然日子过得够苦,但不可否认的是,却无形中造就了他一生遵守的价值观,即对弱势群体有天然好感,同情底层群众,追求以实现群众利益为最高境界。
▲张治中
1911年,张治中21岁的时候,辛亥革命爆发,几千年封建制度被彻底推翻,张治中受孙中山影响决心参加革命,先是加入了“学生军”,后进入著名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凑巧的是,蒋介石早年同样毕业于此学校,两人成为了“校友”,为日后两人亲密关系奠定了基础。
从21岁到26岁,在陆军保定军官学校的六年,无疑是张治中人生中影响最为重大的时期之一,在这里他不仅学习到了专业的军事知识,更加由此树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形成了影响一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之后,26岁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张治中也确实践行着以武救国的信条,跑到广东参加护法运动,之后更是受保定关系的帮助,职务一路飙升,最后做到了桂军军校参谋长的职位,这中间一共历经了近10年时间,一直到1924年底。
▲1924年12月,张治中在黄埔军校。
从1925年到1936年,张治中默不作声当了十年的军事教官,在此期间他的价值观体系遭受了巨大的冲击,身为国民党内的著名左派,他既无法下决心站在蒋介石对立面,更不肯为了蒋介石与共产党刀剑相逼,内心承受着极大的煎熬。
在此期间,感念于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张治中曾经主动提出加入共产党,不过介于当时张治中的名气太大,而共产党曾承诺过不吸收国民党员入共产党,因此并未成行,周恩来对此十分惋惜,表示日后将大力支持张治中的工作,两人十分志同道合,惺惺相惜。
正是因为与共产党人交往过密,张治中进不得,退不得,被国民党指责是“共产党的代表”,为此张治中决心退居二线,投入到军事教育救国的计划中,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后才重新带兵打仗。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共曾进行过多次会谈,每一次都由张治中担任国民党首席谈判代表,而周恩来则是我党的首席代表,这其中最著名要属1945年的重庆会谈和1949年的国共和谈。
这两次是国共和谈中最重要的两次会谈,同时也是张治中人生中意义最重大的两次会谈,1945年的谈判主场在重庆,张治中为保护毛泽东安全付出了极大牺牲,赢得了毛泽东的极大好感,1949年的谈判主场在北京,张治中远道而来最终决定改弦更张,彻底改变人生航向。
▲1945年8月28日在延安机场,左起:张治中、毛泽东、赫尔利、周恩来、王若飞。
1945年毛泽东在张治中等人的陪同下,乘飞机抵达重庆,一开始周恩来将其安排住在红岩村,但很快证明这是个不太好的选择,一方面距离太远,另一方面周边环境复杂有特务暗杀的风险。
紧急时刻张治中主动表示,将自己的官邸——桂园让给毛泽东,于是解了周恩来的燃眉之急,后来40多天时间里毛泽东晚上睡在红岩村,白天则住在桂园接待宾客、休息,与此同时张治中还专门派了政治部警卫营的一个手枪排来担任桂园的警卫工作,毛泽东、周恩来对此十分满意。
之后,章士钊等爱国人士劝说毛泽东尽早离开,正所谓“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对此周恩来不是没有担心,他曾提出让毛泽东提前离开由自己负责后续的谈判,而张治中听说后表示,当初是自己将毛泽东带来的,最后也必须把他安全送回去,周恩来听后十分感动。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回忆起张治中当年这句话时,依然动情对张治中说:“你那次答应要护送毛主席后,我才放下心来,不然真吃不下睡不着!”
《双十协定》签订完成的第二天,张治中亲自陪同毛泽东返回延安,在去机场的路上毛泽东对张治中说:“你是真心要和平的。”一句话高度评价了张治中的为人。
此后,因感念于此行张治中的善待,毛泽东多次亲自出手帮助张治中,先是帮他安排北平的寓所,后来多次在公开场合称颂张治中是共产党的好朋友,无形中为他扫除了不少政治障碍。
▲新中国成立后,张治中和毛泽东、周恩来站在一起聊天,现场气氛十分的融洽
1949年4月21日,蒋介石明确决绝张治中与周恩来达成的《国共和谈协定》,毛主席正式下令百万雄狮横渡长江。
由此意味着国共和谈彻底破裂,于是代表团成员的去留就成了最大的问题,有些人想留,因为怕回去了遭蒋介石清算,有些人想走,因为怕留在这里得不到善终,张治中对此非常理解,他公开表示代表团其他成员无论去留都绝不干涉,但自己作为首席代表,理应返回南京复命。
周恩来对他的想法非常心急,张治中如果回南京,难保不会出现第二个“张学良”,当年张学良为了民族大义发动西安事变,逼得蒋介石同意抗战,可日后张学良迅速遭到蒋介石的软禁,周恩来对此一直心生芥蒂。
如今张治中作为著名的左派,早年就曾被蒋介石公开质疑是“共产党的代表”,如今《国共和谈协定》惹得蒋介石非常愤怒,如果张治中此时返回南京,极有可能被蒋介石迁怒而成为第二个“张学良”,因此周恩来说,当年已经对不起一个张先生了,如今不能再对不起另一个张先生。
于是周恩来亲自上门苦口婆心劝说张治中,而且当时不仅是周恩来,就连毛主席、朱总司令、林伯渠、董必武等都去看他,劝导他,但张治中始终无法释怀。
在张治中看来,自己若留下来,就是对蒋介石和国民党的彻底背叛,而蒋介石过去待他一直不错,此举有忘恩负义的嫌疑,张治中从小接受的是封建旧传统教育,内心有着深深的“一将不事二主”的旧伦理观念,因此他始终无法抉择。
在此情况,周恩来最后与他进行了一次谈话,正是这次谈话让张治中“一语惊醒梦中人”,立刻决定留在北平。
周恩来对张治中说:“我看你这个人还是封建,你为什么只对某个人心存幻想,而不为中国革命、中国人民着想呢!”
周恩来这句话一针见血指出了张治中对蒋介石是一种愚忠,且不说蒋介石政权已经摇摇欲坠,实际上共产党才是最终解救人民的政党,周恩来这句话其实就是让张治中做选择题,是选择忠于蒋介石,还是选择忠于人民。
很显然周恩来十分了解张治中,从黄埔军校时期到多次国共谈判,张治中始终是一个身怀民族大义的国军将领,这一点周恩来很清楚,虽然他一直在蒋介石麾下,但他从来没有做任何对不起人民的事情,更没有与共产党作对,反而时常因为偏袒共产党的言论而被蒋介石痛斥。
面对周恩来抛出的选择题,张治中犹如“一语惊醒梦中人”,他很快做出了选择,既然蒋介石已经被人民所抛弃,那么他自然而然应该站在人民这一边。
于是张治中决定留下来定居北平,并很快发表了《对时局的声明》,对蒋介石彻底决裂。
毛泽东对于张治中的决定非常高兴,他十分欢迎张治中留下来,并高度评价说张治中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
▲张治中夫妇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张治中被任命为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与主席彭德怀一起建设新疆,当年国民政府时期他就曾多次到新疆,并力促盛世才释放了被关押的共产党人,张治中对新疆很熟悉也很喜欢从事新疆建设。
之后他便时常往返北平和新疆,因为当时在北平没有住的地方,因此感怀于当年重庆的让屋一事,毛泽东亲自交待主管单位要解决好他的住所问题。
之后住在北平的十几年时间里,毛泽东始终视张治中为朋友,1958年带着张治中一起畅游长江,因为张治中有腿疾,还曾委托江青亲自送去药品,周恩来也多次上门探望。
更令人忍俊不禁的是,有一回毛主席在收到山东群众送来的四颗特大的大白菜后,还特意下令给张治中夫妇送去一颗。
张治中收到后十分感动,不舍得吃,就用大花盆种了起来陈列在客厅,菜抽苗开花的时候,足有二三尺高,宾客都称为奇观。
之后文革开始大爆发,张治中受到猛烈冲击,为了保护张治中,周恩来多次在红卫兵集会上为张治中讲话,称张治中曾在重庆谈判中亲保毛主席的安全,他是毛主席公开承认的好朋友,之后红卫兵手下留情,张治中性命无虞。
不过经此折腾,本就身体残弱的张治中,更是因为精神遭受巨大打击而病倒在床,最终在1969年4月6日因为年老体衰,病逝于北京解放军301医院,时年79岁。
张治中病逝的时候正是文革最高潮的时候,没有人敢公开为张治中开追悼会,最后是周恩来主动站出来,亲自主持了在八宝山的遗体告别仪式。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