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几千年造就了太多名垂史册的历史名人,他们中有一统江山的帝王;有遭后世人唾骂的奸佞小人;还有受万世敬仰的名臣好官,数以万计的历史名人中似乎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像北宋包拯那样流芳千年、妇孺皆知。
现在人眼中的包拯包青天的形象更多是从众多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获得的,通过这些历史剧我们了解到包拯是一个铁面无私、公正清廉、为民做主的好官,同时他皮肤黝黑、额头之上一枚月牙的形象也在我们心中得到固化。那么众多历史剧中包拯的形象符合史实吗?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去看一看。
包拯也被后世人称为包青天、包龙图、阎罗包公。他于公元999年出生在今天安徽省肥东县的一个官宦人家,他的父亲包令仪是进士出身,在后期还做过北宋京官,包拯上边还有两个哥哥包播和包振,虽然宋朝公务员的工资不高,但是包拯自幼还是衣食无忧的,并不像很多文学作品中说的从小被父母遗弃。
包拯虽然从小生活条件很优越,但是他并没有丢掉上进心,而是勤奋努力读书,并且立志长大后要当一个清廉公正的父母官。正因为包拯的努力进取,他在公元1027年、也就是他本人28岁这年考中了进士,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这是梦寐以求的大好事,高中进士就意味着他们一只脚已经踏进了仕途之门。
高中进士的包拯被宋仁宗封为建昌知县,但是恪守孝道的包拯觉得建昌离家太远,对父母尽不了孝,于是就辞掉了官,回家尽心侍奉父母。后来父母双双离世,包拯还没有出去当官的想法,而是在父母坟前尽心守孝。
一晃十年已过,守孝期满后包拯才依依不舍的去了吏部接受任命,吏部将包拯调任到今天的天长县当了县令,而这一年包拯已经39岁了。包拯政治能力很强,在天长县任上尽心竭力,把此地治理的很好,三年后朝廷就把他升任到端州当了知府,端州任满一年后他又被调到京城做了监察御史。这个监察御史是什么官呢?按照北宋的官制,监察御史属于正一品,虽然没有太大的实际权力,但是可以参政议政,并且还能弹劾朝中大臣,而这一切都是包拯希望得到的。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包拯铁面无私、公正执法的名声彻底打了出去。在京城做监察御史期间,最令包拯自豪的可能就是他把当时朝中的王奎、张尧佐、宋痒几个重量级大臣弹劾下台了。其中的张尧佐是宋仁宗宠妃张贵妃的亲叔叔,他可是名副其实的国丈大人,但是包拯还是不惧强权,愣是把他给搬到了。
而宋痒呢、也是个很厉害的人物,他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三元状元,并且官拜当时的丞相,但遗憾的是这个宋痒可能治学是强项,但是在政治上能力很平庸,包拯看到这里就不怎么乐意了,于是就多次弹劾宋痒,在文学上有很高成绩的宋痒觉得脸上无光,最后就主动辞职了。据说在包拯做监察御史的几年里,总共弹劾了朝中重臣权臣30多人,是当之无愧的铁面无私包青天。
监察御史之后,包拯又先后任天章阁侍制、龙图阁直学士、扬州知府、庐州知府。到包拯58岁这一年,他又被升任开封府尹,而开封府尹是都城开封的一把手,是北宋时期拥有绝对实权的一个官职,做到这一步简直可以说是人生赢家了。
在任开封府尹时,包拯充分展示了他的政治能力和办案能力,历史剧中开封府衙门前的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就出现在包拯任职开封府尹的背景下,但实际上、包拯在当开封一把手的时候从来没有用过什么铡头的刑具,现在开封府景区的那些只不过是后世人按照清朝衙门的样子复制的。
在开封府当了两年府尹之后,包拯又被宋仁宗调任到朝廷当谏议大夫,在此期间他又把两任三司使给弹劾下台了。三司使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掌管一国之财力,是个相当有福利的肥缺。两任三司使被撤之后,宋仁宗任命包拯代理三司使一职,这个时候欧阳修不乐意了,他认为是包拯故意把两任三司使干掉的,目的就是为了他自己能补上这个肥缺。
这么一闹搞的宋仁宗很被动,无奈之下宋仁宗任命包拯为枢密副使,而包拯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可能也是因为年龄大了,他越来越丧失了从政的信心。在枢密副使任上一年之后,这个受人民爱戴的父母官就驾鹤西去了,时年63岁。
那么包拯到底是不是如各种历史剧中刻画的那样皮肤黝黑呢?答案是否定的,现在故宫南薰殿收藏有包拯的一幅画像,应该是从北宋流传过来的,画像上的包拯皮肤并不黑,而且额头之上也没有月牙。之所以民间把包拯刻画成黑脸的形象纯粹是一种艺术上的加工,目的就是为了让铁面无私的包公形象更加完美。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