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王朝政治,权衡术是绝对绕不开的话题。即使是皇帝的后宫,各个妃子所得的位份和宠爱,都和权力制衡脱不开关系。
如果哪个人在皇权之下得宠过度,都会打破这种权力平衡,引来众人的怒火。
无疑,董鄂妃的出现,就打破了这种政治上的生态平衡,就引得各方政治势力极度不满。
董鄂妃以顺治帝弟弟的遗孀身份入宫,在三个月的时间内从贤妃升为贵妃,在晋封为皇贵妃。如果不是顾忌孝庄太后,顺治帝不介意二次废后,把后位从博尔济吉特氏手中拿来,送来自己的心上人。
即使只是皇贵妃,但董鄂妃在后宫中的实权,是正位中宫的皇后远远比不上的。这一点令各方势力羡慕嫉妒恨。
盛宠之下的董鄂妃,不管是情愿还是不愿,不管她如何贤惠,不管从个人情感上孝庄这些长辈有多喜欢她,已经把满洲贵族全部得罪光了。
首先是清初重要政治盟友——蒙古博尔济吉特氏。清朝初年,爱新觉罗家族把同博尔济吉特氏的联姻当做国策来执行,这不仅可以获得蒙古军事力量的支持,也可以减轻满洲在东北地区上的压力。但顺治帝把来自这个家族的皇后废了。后来勉为其难又接纳了一位新的博尔济吉特氏皇后,可惜皇后受到顺治帝的冷遇,这股政治力量肯定把怒火撒在董鄂妃身上。
其次是满洲贵族。董鄂妃虽然出生满洲正白旗,但生母是汉人。她身上的汉人血统让她在后宫中举步维艰,更何况是在清朝这种极力防范自己被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家庭中。
最麻烦的是顺治帝对董鄂妃的喜爱,引来了孝庄太后的忌惮。孝庄太后本身并不讨厌董鄂妃,但历经政治风雨的她,太清楚这种爱情对于一个帝王的风险。这种宠爱,会让顺治皇帝进退失度,稍有不慎就打破朝堂平衡,引发政治危机。
所以对于董鄂妃而言,即使有帝王宠爱在身,身处后宫的她,再怎么规行矩步,小心谨慎,还是免不了成为了众人发泄怒火的众矢之的。
这种怒气在顺治帝在世的时候,众人都努力憋着,以免触怒这位年轻的帝王。顺治帝死后,众人的怒火就会毫不顾忌瞄向董鄂妃以及她的家族。
董鄂妃的家族也知道这一点。他们密切关注着顺治帝的身后事,看看这一场巨变对于家族来说是不是灭顶之家,新的继位者会不会对这位前所未有的宠妃进行清算。
这当中就有顺治帝的妃子贞妃。贞妃也出自董鄂氏,是董鄂妃的族妹。当她听到顺治帝的遗诏中有一句:“端敬皇后于皇太后克尽孝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朕仰奉慈纶,追念贤淑,丧祭典礼概从优厚,然不能以礼止情,诸事太过,岂滥不经,是朕之罪一也。”
她顿时有一种如堕寒冰地狱的绝望之感。董鄂妃在逝世后被顺治帝追封为皇后,按照礼法来说,逾礼太过,已经有太多人替中宫皇后鸣不平。如今在皇帝的遗诏中出现这么一段话,岂不是清算的前兆?
顺治帝和董鄂妃的爱情,是一桩美谈。可是,在爱与责任之间,对于其他人来说,未必是一件幸事。
孝庄太后会不会把顺治帝的早逝归咎到董鄂妃身上呢?进而波及整个家族?太后、大臣和新的皇帝会不会趁势挥洒董鄂妃“红颜祸水”的怒火呢?
在这样的情形下,贞妃决定用自己的死平息太后的怒火,换家族的生机。
贞妃殉葬。顺治帝出殡的时候,后面跟着一口小棺,那就是贞妃的灵柩。
果然,贞妃死后,她的家族没有受到太多波及。她的族人费扬古,也成为清初名将,参与了平定三藩之乱,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可能,她的自愿殉葬,的确平息了大臣们的怒火!“你说董鄂妃家族的女人夺走了全部帝王宠爱,但人家是生死相随呀?要是嫉妒,你也让你家的女儿殉葬呀?”这种说法一出,对董鄂氏的指责也就站得住脚了!
也有一种可能,她自愿以命相随,也让孝庄太后内心得到了宽慰。再怎么折腾,她也清楚这些风波的源头并不是董鄂妃,而是顺治帝,是顺治帝对董鄂妃的痴迷,是年少登基长期备感压抑的顺治帝的强势反弹。
人死如灯灭。儿子已死,身为母亲的孝庄太后也不忍心儿子在世的种种言行被全部否定。既然董鄂妃已死,小董鄂妃自愿从殉,大局已定,就让这一切尘埃落定吧,董鄂氏一家也就自求多福吧。
小董鄂妃在世的时候,在姐姐的盛宠之下,她也默默地活在后宫中,并没有沾多少光。死后,她却尽到了对家族的责任,用死换来家族的生机和安全。尽管她的死亡在后人看来会有些不值和无奈,有点白白牺牲的无辜,但这何尝不是她自愿对家族尽到的责任呢?这样的人,同样值得尊敬和钦佩!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