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唐朝 > 高句丽 >

唐朝是如何消灭高句丽王国的?有何史料记载?

趣爱秀 2023-12-06 22:06:30 原文链接:网络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公元612年——614年,隋炀帝杨广和高句丽之间进行了三次战争。 这三次均为御驾亲征。当时看起来兴师动众,但结果却与隋炀帝的愿望背道而驰。

三次大规模的征战,不仅严重损耗了隋朝的国力,也造成了国内百姓的民不聊生,严重激发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后来隋朝就在这滚滚洪流中寿终正寝了。

隋朝征高句丽就是这么个结果。

那后续的唐朝呢?它的表现应该可以了吧。

唐朝建立后,又瞄上了高句丽。这次还是皇帝御驾亲征。

这么看起来高句丽真是一块圣地,就像泰山一样,前后皇帝都亲自前往。好像不亲自前往心里头总有疙瘩似的。



公元644年七月,唐太宗李世民出兵进攻高句丽。皇上御驾亲征,肯定又是兴师动众。

不过这次李世民的运气比较好,一开始唐军是捷报频传,一连攻克盖牟等10座城池。

但是打到安市,又打不动了。

李世民私下感叹,这块骨头还真不好啃。

这时候江夏王李道宗献计,趁高句丽兵倾国出动,内部空虚,请求率精兵五千,奇袭平壤,但李世民过于求稳,未采纳他的建议。

此时安市久攻不下,眼看已到深秋,天气转凉。

马上就要到寒冷的冬季了。远途征战,运输线太长,粮草供应不济。寒流一来,那就彻底完了。没办法,只好“望城兴叹”,被迫撤军。



虽然这次战役最终没有灭亡高句丽,但高句丽丢失十余城,死伤五万以上,被俘七万以上。再加上马匹、铠甲、兵器这些战利品,已经严重削弱了高句丽的国力。

所以,总结起来,这次远征,虽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完胜,但结果至少要比隋炀帝的强,应该说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但革命事业不完成,李世民的这口气就喘不匀,在他的心里,就总觉得是件事。

公元647二月,李世民还想出兵攻打高句丽。朝中商议的结果是,高句丽依山为城,易守难攻,应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

李世民一听,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做法,成本比较低,就采纳了此建议。

这个办法虽然见效,但药效慢,用时长。李世民终于没有熬到那一天,带着遗憾到老祖宗那里去报到了。



先朝的愿望没有完成,和现在的唐朝无关,可以不理他;但是先皇的意愿不完成,后人就无法向老祖宗交待了。这个胆子就责无旁贷的落到后继者唐高宗李治的头上。

但李治不敢这么冒险了,他知道,太冒险了是要栽跟头的。他有耐心,除了等,还是等。等着有朝一日有机会的。

公元666年,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去世。渊盖苏文诸子不和,并导致高句丽内乱,这就给了唐朝绝佳的可乘之机。

渊盖苏文长子泉男生,不满弟弟泉男建夺权,转而向唐朝投诚求援。唐高宗一看,这时候是瓜熟蒂落,到了该收获的时候了。他立即任命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领兵救援泉男生。

随后,各路唐军齐头并进,讨伐高句丽。经过两年的时间,到公元668年,终于灭了东北地区的高句丽。

牛顿有句话说得好,他是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所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唐高宗也一样,站在两位前辈的肩上,完成了隋炀帝唐太宗生前都没有实现的伟业!

唐朝开始肢解高句丽了。将其境区划分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都护的职务由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担任,并且领两万精兵镇守。

高句丽灭这个国家灭亡了。但是故地的民心不服,屡屡叛乱。公元673年,高句丽余众起事反叛,大批靺鞨人也参与其中。

唐朝特派燕山道总管、右领军大将李谨行前去平叛。这个李谨行是已故粟末靺鞨首领突地稽之子,后来在唐朝廷担任武官,但在高句丽故土生存的的靺鞨人,并不认可李谨行的粟末靺鞨出身。

文的不行,那就只有来武的了。于是李谨行带兵平叛,这边刚在瓠芦河(今朝鲜洛江中游)之西大破高丽叛众,那边“高丽引靺鞨”之众,开始猛攻李谨行妻刘氏所在的奴城(今平壤西北)。

为了安抚高句丽故土的遗民及靺鞨人,公元677年,唐高宗册封早年间掳掠至内地,任工部尚书的高句丽末代君主高藏,为辽东都督,命其重返高句丽。

这可是高句丽正宗的君主,唐高宗对他寄予殷切的希望,盼望他重返故土后,能安抚当地民众,稳定局势。

谁知这一下弄巧成拙,变成了放虎归山,高藏返回高句丽后,暗自勾结靺鞨人谋反。但最终因谋事不成,他的事情泄露了。又被重新抓起来。

唐朝就这一点好,对于少数民族实现羁縻政策以后,很少采取残忍的办法进行处置。高藏只是被唐朝流放至四川邛州,后来死于其贬所。

为彻底杜绝高句丽遗民的反抗,被激怒的唐朝采取了釜底抽薪的策略。开始大规模向外迁徙高句丽的遗民。原高句丽统治民族高句丽人,则是重点迁徙对象。

上至高句丽王公大臣、商旅名流,下至百姓中身强力壮者,皆被强制迁往内地,唯有“弱窭者留安东”。

过去的高句丽国内生活着高句丽人、汉人、靺鞨人,还要少量契丹人、突厥人、新罗人、百济人。

对唐战争中,高句丽军至少战殁20万。高句丽灭亡后,高句丽总人口仍有69.7万户,约350万口。其中,高句丽人约100万。最后被掳往内地的高句丽人,学术界的判断为34.5万——50余万户。

高句丽亡国后,随着新罗向半岛北部的不断扩张,高句丽南方的小部分人口,成了新罗属民,数量约有19万。剩余的高句丽人中,流入突厥至少10万,流入靺鞨及后来的渤海国,亦不少于15万。另有不到2000人,流入日本。能够留居故地的高句丽人,则仅存万余人。

就这样,随着高句丽政权的国灭政熄,高句丽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彻底淡出了历史舞台。

参考资料:

《旧唐书》后晋·刘昫

《新唐书》宋·宋祁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