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曹丕 >

曹丕为什么灭不了东吴?

趣爱秀 2023-06-07 20:49:58 原文链接:网络

曹丕之所以灭不了东吴,是尚不具备跨江灭吴的条件。曹丕曾经亲征发动过三次灭吴之战,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结合后世晋灭吴之战的成功,两相对比可以知道曹丕为何失败,而吸进最后能够灭吴成功的原因所在。

首先来看曹丕曾经发动过的灭吴战争,分析其失败原因

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册封孙权为吴王。次年,刘备兴兵伐吴,孙权担心曹魏趁机偷袭,便假意向曹魏称臣。打赢蜀汉之后,因为没了蜀汉的威胁,孙权又背叛曹魏,引得曹丕大怒,以此在公元222年,发动第一次伐吴之战。



魏遣曹真、夏侯尚、张郃等攻江陵,魏文帝自住宛,为其势援,连屯围城。

伐吴之前,曹丕发布《伐吴诏》中有“南征进军,以围江陵,多获舟船”的内容,结合当时三国局势,曹丕伐吴选择的策略是先攻长江重镇江陵,以获舟船再顺流而下伐吴。因此曹丕派出曹真、夏侯尚、张郃等人围攻江陵,自己在宛城驰援,并且有东线曹休和中线曹仁等两路进犯。相对的,孙权一方也作出应对,以吕范督五军,利用东吴水军优势对抗东线曹休,用诸葛瑾、潘璋和杨糜救援江陵,用朱桓守东线濡须口对抗中线曹仁。

而这次曹丕伐吴之战的结果是,西线江陵因东吴名将朱然坚守未能攻下,东线曹休虽然取胜但却因江陵未能攻下而无功,中线曹仁在濡须口失利。三线无功,最终导致曹丕这次亲征伐吴失败。但曹丕还不甘心,之后又有两次伐吴意愿,最终因水患和天气等原因不能成行。

看曹丕这三次伐吴中第一次真正有过交战的过程中,但从双方交战过程之中,可以看出一些曹丕灭吴失败的很大原因是无长江重镇在手,无法形成顺流而下的威势。



从曹丕开战之前的《伐吴诏》中就能看出,曹丕也知道长江重镇江陵的重要性。因此派遣曹真、张郃等重军围攻,不过因名将朱然坚守未能夺下江陵。而江陵所处位置,一旦被曹魏占据,必然能够依仗顺流之便,对东吴腹地形成沉重打击。

不过,作为曹魏和东吴地缘划分,长江重镇江陵在东吴之手,开战之初孙权派遣援军驰援江陵南郡,便是在避免曹魏夺下江陵顺流东下的危机,不过最终因为朱然的坚守之功,导致曹魏争夺失败,最终让东线两路大军无法拥有上游驰援。

而且,守住长江上游之后,东吴可以依仗上游军事,威胁下游来犯之敌,让曹魏东线两路大军无功而返。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曹魏在讨伐东吴的过程中损失严重,会导致西南蜀汉的窥伺,因此曹魏还需要戒备蜀汉的威胁。在曹丕伐吴之战中,曹仁等将领作战决策失败也是伐吴失败的原因。名将张辽原本屯合肥,是东吴十分戒备的力量,但在伐吴之战中病亡。总之,多番因素之下,导致最终曹丕灭吴失败。

对比晋灭吴的成功,分析曹丕灭吴失败的原因

与曹丕灭吴失败不同的是,西晋灭吴得以成功,原因在于相比曹丕伐吴之战中的失误,西晋灭吴准备多年,趁东吴不稳之际强势出击。



(1)晋灭吴之战和曹丕伐吴之战时的形势对比

相比曹丕伐吴时,西南有蜀汉的威胁,司马炎发动灭吴之战时,蜀汉已经灭亡。司马炎有心想要灭吴之前,便安抚刘婵和诸葛亮的后代,巩固巴蜀之敌后方。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司马炎听从了羊祜的建议,任命王濬为益州刺史,让他在巴蜀之敌建造大船。

让王濬去巴蜀造船的谋算,是在公元272年,距离公元279年末还有七年之久,可见司马炎发动灭吴之战已经早有谋算。这也能看出司马炎和曹丕之间伐吴结果不同的区别。

因为无蜀汉在后方威胁,并且可以在巴蜀之敌制造战船,等开战之时能够顺流而下,打击长江沿线东吴重镇。这种来自长江上游的战略优势,是曹丕伐吴之时不具备的形势。也正是因为缺少上游优势,在无法夺下江陵的情况下,曹丕无法有上游优势,最终下游全盘无功。

(2)司马炎准备充分,羊祜之功

司马昭曾经提出过“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的策略,这也是晋灭吴之战的整体方向。而在平定蜀汉之后,司马炎也继承司马昭的灭吴之志,在真正灭吴之前十几年就开始着手准备。除了安抚巴蜀和任命王濬在巴蜀造船之外,最为重要的是曹丕任用羊祜、卫瓘等人,发展各地军事。其中,镇守荆州襄阳的羊祜之功尤为重要。



羊祜举荐王濬造船,是灭吴之战得以“水陆并进”的重要前提,在谋算准备到公元276年时,羊祜认为灭吴之战时机成熟。便上表请求开战,不过因为当时西晋面对北方鲜卑起兵,灭吴之战被搁浅。羊祜于公元278年去世,他推荐的杜预之后接任他的位置,继续备战伐吴之事。羊祜向司马炎所陈伐吴方略,被杜预等人继续沿用,最终成功。

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扬、青、兖并向秣陵,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误之,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

羊祜伐吴之策中,是多路出兵。两路“梁益之兵”是王濬巴蜀战船和唐彬陆兵“水陆俱下”;第三路是荆楚之众羊祜自己出兵江陵;第四路是平南、豫州的胡奋和王戎进攻夏口;第五路是徐、扬、青、兖四州的王浑和司马伷出兵秣陵。由巴蜀王濬的水军当做奇兵出击,多路齐发,让东吴无法充足应对。

羊祜的多路出兵方案被司马炎接纳,公元279年伐吴之战开始,司马炎发兵二十万分六路进攻东吴。司马伷进兵涂中,王浑从横江出击,王戎攻武昌,胡奋攻夏口,杜预向江陵南下,王濬、唐彬顺江而下直抵建业。司马炎多路出击的灭吴方案,虽然与当初曹丕三路伐吴的方案相似,但两者的方案完备程度有着很大区别。



晋灭吴之战中,司马伷、王浑前置东面东吴主力,与当时曹丕派曹休东线出击有着相似之处。不过曹休面对东吴有优势的水军,最终虽然有胜利但最终被东吴一方反击而无功。司马伷和王浑都大破吴军,东吴一方张悌等人战死,司马伷和王浑渡江作战直逼建业。而晋灭吴之中,王戎、胡奋和杜预夺取沿江重镇,让江中王濬在上游取胜,得以顺流直抵建业。相比曹丕伐吴之战,曹真张郃等人因朱然坚守,无法夺下江陵重镇,不能形成上游东下的战略优势,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总之,相比曹丕伐吴之战,晋灭吴之战中的战略决策以及战前准备都是其成功原因,并且在曹丕伐吴时有着比晋灭吴更多兵力的情况下,依旧在双方对阵中多有失败,也是值得思考的原因所在。

(3)东吴内部不同状况对比

除了以上巴蜀形势及准备策略原因之外,之所以曹丕灭吴失败,还应当考虑东吴内部状况的不同。曹丕伐吴时,东吴刚打完与蜀汉的战争,在与蜀汉的三次作战当中,东吴军事实力可见一斑。东吴朝中陆逊尚是鼎盛之年,朱然、潘璋、孙恒等参与蜀汉作战的将领,在之后曹丕伐吴之战中也多有出彩表现。当时东吴虽然不及曹魏,但却正处兴盛之时,孙权有励精图治之心,内有陆逊等社稷之臣,对外又有作战之力,曹丕伐吴面对的是较为强盛的东吴。



而晋灭吴之时,吴主孙皓昏庸暴虐,残杀忠良之臣,任用奸佞,让东吴朝野内部动乱。并且,孙皓还忽略西晋对东吴的讨伐之心。王濬在巴蜀造船时,有木屑顺流而下,东吴建平太守建议孙皓戒备西晋顺流而下进攻,并未被孙皓采纳。陆抗死前也建议孙皓加强上游重镇的防守,但依旧被孙皓忽视。这导致晋灭吴之战时,杜预等人能迅速拿下上游夏口等长江重镇。

在孙皓的昏庸之下,东吴军队面对气势汹汹准备充分的晋军,根本无心作战,在多次作战之中失败。与之相比,曹丕伐吴之战中,大将曹真、曹休等人皆是战功赫赫之人,但面对孙权军队依然无功而返,可以看出曹丕伐吴时和晋灭吴时,面对的东吴状况有着很大的不同。

总结

曹丕之所以没能够灭掉东吴,原因在于其所处的历史时期里,并不具备灭吴的条件。面对刚打赢对蜀汉之战,有着兴盛之势的东吴,曹丕面对的东吴还算强盛,至少从三路出兵战局上来看,东吴一方积极对战,曹魏军队无法形成对吴优势。而相比晋灭吴之战,则可以看出曹丕伐吴之战中,缺少必要的准备,战略方式上也无法形成对东吴的优势。这也最终导致曹丕灭不了东吴。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