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潘美 > 杨家将 >

潘美有没有陷害杨家将?

趣爱秀 2023-05-11 20:09:06 原文链接:网络

986年,杨业被逼着率数千兵马与十几万辽军大战,谁知退至陈家谷时,说好的援兵却不见踪影,杨业悲恸到捶胸顿足。



无奈之下,看着眼前伤痕累累的士兵,他不忍心让士兵们战死在这里。

于是劝说士兵道:

各位都是有父母、妻儿的人,他们都盼望着你们回家。今日大家自行逃命去吧,不要跟着我做无谓的牺牲。

回去之后,请替我报告陛下,杨业再不能为陛下效力了!

然而,他手下仅剩的百余名士兵竟无一人愿意离开,而是异口同声道:甘愿与将军同生共死!

杨业含着热泪点了点头,随即率领他们向辽军发起了冲锋。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百余名宋军战士,在比自己多几十倍的辽军围攻下,一个接一个倒下,直到全部战死。

73岁的老将军王贵张弓搭箭,射杀辽军数十人后,箭矢用尽,与敌军肉搏时牺牲,杨业的儿子也力战身死。

杨业则是拼尽全力,斩杀数百辽军,这不是吹牛,而是真有历史记载。

杨业力战,自日中至暮,手刃数百人。——《契丹国志》

后来由于战马受伤不能奔跑,又转入树林与敌周旋。

没想到辽将耶律奚低一箭射中战马,杨业立即坠下马来,被契丹人俘虏。

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淄州刺史王贵杀数十人,矢尽遂死,余亦死,无一生还者。——《宋史》



杨业这个名字,令契丹人闻风丧胆,就像汉朝时的匈奴人畏惧飞将军李广一样。

这样的人物,一旦劝降,不仅振奋辽国军心,更能极度打击宋军士气,于是极力劝降杨业。

但杨业却说:陛下以国士待我,我也希望在边疆杀敌守边来报答他,如今被奸臣所胁迫,致使大败,还有何脸面活着!

于是绝食三日而亡!

如此悲壮、惨烈的结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杨家将演义》里说,是奸臣潘美设计陷害杨家将,致使杨业兵入两郎山,陷入辽军重围。

杨家将在随后的金沙滩一战中,大郎、二郎、三郎战死,四郎、八郎被俘,七郎被潘仁美以103箭射杀。

杨业则是在突围无果后,一头撞死在李陵碑。

小说演义里是这么说,但真实的历史却天差地别!



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这件事的大背景是宋太宗发动第二次北伐,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

宋军分东、中、西三路共20多万大军向燕云十六州开进,其中杨业所在的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将。

宋太宗是个业余的军事选手,在开战后,依然遥控指挥,瞎干预,导致宋军大溃败。

东路军和中路军在溃败南撤后,只剩杨业和潘美所在的西路军还在燕云十六州境内。

这时,他们接到了宋太宗的圣旨,要求他们掩护寰、朔、云、应四州的老百姓撤回宋朝境内。

但辽军已经攻占蔚州、寰州,西路军已经是孤军,自身能不能安全撤离都成问题,更别说把百姓迁回宋境了。



但杨业不愧是名将,他当即就想到一条绝妙的计策:

请大家结合示意图看,会更容易理解。

现在敌军兵士气旺盛,不宜交战,而且朝廷也只让我们掩护百姓撤退,我们可以率军从代州出大石路。

同时,先派人秘密联系云、朔两州守将,当大部队从代州开动前往大石路(应州西面)时,让云州百姓先撤离。



当大部队到达大石路后,立即进驻应州,这时,辽军必定来进攻应州,趁这个机会让朔州守将带着百姓赶紧撤离,直接往石碣谷走。

注意,当宋军进驻应州后,就可以威胁辽军占领的寰州,所以辽军主力会被吸引在寰州和应州一带。

这时,再带着宋军主力掩护应州百姓,往石碣谷且战且退,并提前安排一千名弓弩手埋伏于谷口,再派精锐骑兵接应救援。

这样一来,辽军会被引入石碣谷的伏击圈,这样一来,不仅百姓可以撤离,还能保全宋军主力。

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朝廷止令取数州之民,但领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之众先出。我师次应州,契丹必来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宋史》

谁知监军王侁却认为此时手里尚有数万精兵,不应该畏敌如虎,应该大张旗鼓地从雁门关往北进发,直逼朔州,与辽军正面对决。

刘文裕(一个不懂军事的庸才)也认为应该与辽军正面交锋。



很明显,辽军势大,有十几万大军,不宜硬碰硬,杨业当即反对道:不可,此举必败。

没想到王侁听完后,竟开始嘲讽并威胁杨业:

将军平日里被契丹人称为“杨无敌”,不想今日却畏敌如虎,该不是有别的想法吧?

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宋史》

此话一出,问题的性质可就变了,杨业本来就是降将,王侁这话是在怀疑他是不是有叛国通敌的想法。

面对监军的冷嘲热讽,杨业愤怒交加,却又无可奈何!

因为主帅潘美至今仍是一言不发,保持沉默。



监军是代表皇帝监察诸将,要是得罪了监军,等回去之后,要是在皇帝面前打一下小报告,说你怯战畏敌不前,甚至通敌,那可就惨了。

宋太宗此人疑心很重,连这么大规模的北伐,都在遥控指挥,可见对权力之看重。

潘美兴许是看出了这一点,所以他选择了明哲保身,一言不发等于是默认了王侁的主张。

连主帅都不站出来说一句公道话,杨业无奈,只能率军大张旗鼓北进,与辽军正面作战。

临行前,他哭着对潘美说:

此行必定不利,我本是太原降将,承蒙皇帝陛下大恩,不仅不杀我,还授予我兵权,不是我畏惧敌人,而是要等待时机杀敌立功。

如今大家都指责我畏敌怯战,我应该率先与敌死战!

潘美再次沉默,杨业又指着远处的陈家谷说道:

请诸位将军在陈家谷左右两翼摆上步兵和弓弩手作为支援,等我转战到这里,大家就率军杀出,接应我,否则我必将全军覆没!

这回潘美终于开口表示同意,王侁也答应了他的要求,等他出发后,当即进驻陈家谷。



但致命的一幕终究还是发生了!

杨业所部大张旗鼓北进之后,辽国名将耶律斜轸不敢大意,亲自迎战,他在大道两旁设计伏兵。

先派小股部队与宋军交战,佯装败退,当宋军追击一段后,突然伏兵四起,宋军陷入重围,杨业败退至狼牙村。

而埋伏在陈家谷的王侁,登上高地瞭望,等了一段时间也没看到杨业,心想,该不会是辽军败退了吧?

这打败辽军的头功可不能让杨业抢了去,于是率兵前进,与杨业抢功。

而主帅潘美,对于监军私自带兵离开的行为却无力制止,竟放任他离去。

看着王侁离去,潘美又犯了大错,他竟然又带着所部人马沿着河谷向西南前进二十里。

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宋史》

当杨业在辽军的重围中浴血奋战,从中午一直杀到日落时分,才到达陈家谷。

此时杨业身边仅剩百余人,而陈家谷却不见一兵一卒,事先约定的援兵一个都没有!

于是发生了开头那一幕。



潘美算不算陷害杨家将呢?

从整个过程来看,不难理解,潘美可能觉得自己受到皇帝的猜忌,不然不会派监军来。

潘美为了避免猜忌,不敢得罪监军,即便身为主帅,也不愿仗义执言。

如果他以主帅的身份压制了监军,将来要是落下一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罪名,那就惨了。

又或者,监军王侁再告他一状,也够喝一壶。

因此,他选择了一言不发,选择默许的态度,就这样葬送了北宋一员名将!

要知道,潘美可是北宋开国名将,在赵匡胤时代的统一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他曾经独自统率大军攻灭南汉,又与曹彬一起平定江南,宋太宗攻灭北汉时,潘美更是大破北汉军队。

可以说,潘美属于北宋开国功臣,有着很强的军事能力,而且资历上比杨业更老,选他做西路军主帅,也是应该的。



但是,这样一个战功赫赫的人,又怎么不会明白监军王侁的主张会害了数万将士的性命?

明知会招致大败,他还是选择了默许,这也是潘美晚节不保的一大败笔。

后人将其演义成奸臣潘仁美,是陷害杨家将的唯一责任人,落下一个陷害忠良的骂名,也算是一种惩罚吧。

宋太宗得知真相后,将潘美降职三级,监军王侁被流放金州,刘文裕免官、流放到登州。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王侁在后来宋军与西夏李元昊的战争中,再出昏招,导致宋朝错失了攻灭西夏的时机。

宋朝不杀士大夫这条规矩,终究还是反噬了自身。

而潘美当初的决定,背后的根源正是宋朝以文制武,对武将极端猜忌的心理造成的。

如果没有作为文官的监军出现,没有宋太宗的遥控指挥,估计燕云十六州直接打下来了,根本不会出现后面的情况。

终宋300年,知名的武将几乎没有善终的,一切的开端,就是从宋太宗开始。

贻误宋朝三百年,宋太宗是有直接责任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