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传国玉玺 >

传国玉玺目前最有可能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保存着?

趣爱秀 2023-04-27 20:16:30 原文链接:网络

有一种可能,传国玉玺其实有两块,第一枚早在秦始皇在位的时候,就葬身洞庭湖底了;第二枚也是秦始皇所用的,但在五代时期损毁了,所以现在根本找不到任何一枚传国玉玺。



前221年,秦始皇在消灭六国之后,登基称帝建立秦朝,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自称皇帝。

为了彰显自己独一无二的尊贵身份,秦始皇让左丞相李斯为自己打造一枚皇帝玉玺,李斯便命工匠雕刻了一枚精美的玉玺,即所谓的传国玉玺。

史书记载,传国玉玺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和氏璧原本是楚国的国宝,后来楚国为了和赵国联姻,就将和氏璧送给了赵国。

秦昭襄王时期,提出用十五城换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发现秦国并不是真的想割让十五城,于是以砸碎和氏璧作为威胁,最终完璧归赵。

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了,这才得到了和氏璧,便将其改造成了传国玉玺,事实上这个说法有很大的漏洞,因为和氏璧与传国玉玺的尺寸、形状不符,很难将二者联系在一起。



目前一个比较主流的说法是,传国玉玺是李斯命人采蓝田玉所制,方四寸,也就是长宽大约十三厘米,上面用大篆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意思是秦始皇受上天的任命,必将国运昌盛,传之无穷。

秦兼七国称皇帝,李斯取蓝田之玉,玉工孙涛刻之,方四寸,斯为大篆书,文之形制为鱼龙凤鸟之状,希世之至宝也。

可见,传国玉玺的材料不是和氏璧,而是相对比较常见的蓝田玉,但因为它个头大,且制作精美,镌刻的文字寓意深长,又是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御用之物,所以显得弥足珍贵,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政权正统性、合法性的评判标准。

不过,就在传国玉玺诞生的第三年,它就葬身洞庭湖底了,数年后它又神秘出现,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是一个十分喜欢四处游玩的人,不过他继位之后的第一次东巡,就出了一件大事。



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楚国境内,泛舟于洞庭湖上,不料游玩过程中突然暴风骤雨,大浪拍打龙舟,龙舟差点就要侧翻了。

值此危机时刻,向来迷信的秦始皇认为,或许是上天在惩罚自己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杀伐太重,于是将传国玉玺投入湖中,以此来祈求神灵来保佑自己。

也不知道是神仙显灵,还是秦始皇运气好,总之在他将传国玉玺投入湖中之后不久,风雨就烟消云散了,秦始皇因此得救。

后来,秦始皇就继续去其他地方巡游了,而传国玉玺则躺在了洞庭湖底,他当然不会派人打捞了,因此送给神仙的东西,怎么还能要回来呢。

但是,让秦始皇想不到的是,八年之后他再次外出巡游,路过华阴平舒道(近陕西华阴县附近)的时候,突然有人拦住了他的车架,将传国玉玺交给了他。

一个疑问随之诞生了,是有人将传国玉玺打捞上来,再送给秦始皇吗?



我觉得不太可能,因为古时候的洞庭湖,可比现在大得多也深得多,打捞传国玉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据记载,洞庭鱼在古代叫做云梦,或者云梦泽,司马相如曾在自己的作品中说,“云梦者方八、九百里”,说云梦泽方面八九百里,这已经不能用湖来形容了,简直是内海啊。

通过现代地质研究发现,云梦泽其实是地质运动形成的,先秦时期跟长江是连在一起的,虽然后来随着泥沙堆积,云梦泽的湖底逐渐被抬高,但至少在秦始皇东巡的时候,云梦泽的水深还是很惊人的,要不然也不会掀起巨浪拍打秦始皇的龙舟。

再加上,秦朝时期技术落后,所以想要在洞庭湖的深水中打捞一件小物品,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便放到现在,难度也是相当大的。

并且,传国玉玺再次出现的时候,已经是八年之后了,如果那人早就打捞出传国玉玺了,为何要等这么久才送给秦始皇?

即便那人是八年之后才打捞传国玉玺的,那就更不可能了,因为长江来的泥沙,可能早就将传国玉玺给淹没了,这就等同于海底捞针。



不过,既然这件事被记载在了史书上,说明确有其事,但我个人揣测,当时那人送给秦始皇的玉玺不是最初的传国玉玺,而是秦始皇命人另外打造的一枚玉玺,然后两人配合上演了一出献玉玺失而复得的好戏,以此来证明秦始皇依然是天命所归。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秦始皇在丢失传国玉玺之后,在工作上造成了很多不便,他可以凭借自己的地位和威望坐稳皇位,但他的子孙后代怎么办呢?

在想到这一层之后,秦始皇决定让人上演一出献玉玺的好戏,以此来告诉天下人,传国玉玺失而复得了,他的子孙后代的皇位也是受命于天的。

尤其是,当时秦始皇已经快五十岁了,身体也大不如前了,他就更加关心传国玉玺这个问题了。

当然了,既然是重新让人打造的传国玉玺,跟第一枚传国玉玺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而事实上确实如此,这一点从秦朝灭亡之后发生的一件事,就可以看得出来。

前210年,秦始皇去世了,传国玉玺传到了秦二世胡亥手上,但胡亥后来被赵高给杀掉了,赵高又扶持子婴为秦王,即秦三世。



前207年,刘邦率军攻克武关,兵锋直指咸阳,秦三世子婴见秦朝大势已去,于是率领百官出城投降,并将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

不过,刘邦得到的传国玉玺,上面刻的字是“受命于天,既寿且康”,而不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为什么刻的字会不一样呢,难道是因为被人更改了吗?

这个可能性不大,如果这枚玉玺就是最初那一枚,秦始皇是没必要改的;秦二世和秦三世也不会随便改,因为改玉玺上的字事关重大,可能会动摇自身统治地位;刘邦也不会改,因为他的目的是成为皇帝,改了字就没人承认其合法性了。

因此,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由于第一枚传国玉玺丢失,秦始皇又刻了第二枚玉玺,出于某种特殊原因,秦始皇将字给改了,毕竟第一枚传国玉玺只流行了两三年,又消失了八年,因此在第二枚玉玺上刻不一样的字,不是太大的问题。



不管怎么说,刘邦得到的那枚玉玺,其实也可以叫做传国玉玺,因为它在历史上存在、使用的时间最长,以至于它完全取代了最初那枚传国玉玺,甚至世人都认为它就是最初的传国玉玺,而刘邦得也把它叫做汉传国玺。

那么,汉传国玺的最终命运如何,它现在还在吗?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汉传国玺就一直在汉室手中,只不过它的经历颇为曲折。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朝政大权,由于当时的皇帝刘婴年幼,因此汉传国玺就被王政君王太后藏在长乐宫中。

等到王莽篡汉之时,他派人到长乐宫索要玉玺,王太后一怒之下将玉玺摔在地上,结果摔坏了一个角,王莽便让工匠用黄金修补好,然后继续使用。

但好景不长,王莽在位没几年就兵败身亡了,玉玺被一个校尉带出宫,送给了更始帝刘玄。

不过,刘玄后来被赤眉军杀掉了,赤眉军又拥立刘盆子为帝,刘盆子得到了玉玺,但后来刘盆子投降光武帝刘秀,玉玺就被刘秀得到了,一直传到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爆发了十常侍之乱,大将军何进带兵入宫诛杀宦官,不料宦官带着汉少帝帝出宫, 宫中陷入大乱,玉玺不知所踪,一直到汉献帝继位后都没能找到。



董卓入京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各路诸侯纷纷讨伐,董卓便烧毁洛阳之后逃走,后来孙坚进入洛阳,在皇宫的一口水井中捞出一个投井自杀的宫女,但宫女的脖子上竟然挂着失踪已久的汉传国玺。

就这样,汉传国玺失而复得,被孙坚拿走了,他如获至宝,将其藏在妻子吴氏处。

这件事看起来很不可思议,玉玺怎么会在一个宫女手上呢?

真相我们已经无法得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宫女脖子上的玉玺是真的,因为它如果是假的,后来肯定会被认出来的,但事实上没人怀疑过这件事。

不过,后来袁术打算称帝,就抓捕了吴氏,将玉玺给抢走了,一直到袁术去世之后,他的臣子才带着玉玺投靠曹操,曹操又将玉玺还给汉献帝。

汉献帝自继位以来一直没有玉玺,常常为此担忧,玉玺失而复得后,他感到非常兴奋,顿时产生了重振汉室的雄心壮志,但奈何他实力有限,一直死死被曹氏父子压制着,一直到曹丕继位后篡汉自立,他这才将玉玺交给了曹丕。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晋,玉玺落入晋朝之手,不过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很快就爆发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也随之产生,匈奴人刘聪(前赵皇帝)攻克洛阳、长安,连续俘虏两位西晋皇帝之后,最终得到了玉玺。

玉玺在前赵只待了十九年,石勒灭前赵之后,得到了玉玺,后赵建立;又过了二十年,汉人冉闵灭前赵,得到了玉玺,建立冉魏。

冉魏末期,东晋想要得到玉玺,于是派人进入冉魏境内,趁着战乱将玉玺给骗走了,送到建康交割了东晋皇帝,至此玉玺重归司马氏之手。

后来,刘裕灭掉了东晋,得到玉玺,建立南朝宋,历经宋齐梁陈思朝,一直到隋文帝灭陈,玉玺又被隋文帝杨坚所得。

隋朝末年,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杨广,杨广之妻萧皇后带着玉玺投奔突厥,这就导致唐朝建立之后一直没有玉玺。

尤其是李世民,他靠着玄武门之变成为皇帝,一直担心自己皇位不稳,再加上没有传国玉玺证明自身合法性,因此时常郁郁寡欢。



为此,李世民刻了好几枚玉玺,比如“受命宝”,“定命宝”,但也不过是聊以慰藉罢了,一直到他灭掉突厥之后,萧皇后回归唐朝,这才将玉玺交给他。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朱温废掉唐哀帝,建立了后梁,五代时期就此到来。

后梁只存在了十四年,就被李存勖建立的后唐没到了,玉玺也随之归后唐,不过后唐存在的时间也不长,而且发生了一件事,导致玉玺踪影全无。

清泰三年(936年)闰十一月二十六日,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面对着石敬塘和契丹数十万大军的围攻,自知大势已去,于是带着家眷及玉玺登上玄武楼,放火自焚而死。

后来,石敬塘在废墟中找到了李从珂的尸体,却没有找到玉玺,玉玺就此失踪,这就导致无论是后晋还是后周,都只能自己刻几枚印,当做传国玉玺来用。

宋朝建立之后,历代皇帝也不能例外,都因为没有传国玉玺而心里没底,只能雕刻更多玉玺来行使权力,以此来冲淡传国玉玺的影响力。



元太祖忽必烈死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有人在市场上公开叫卖传国玉玺,被权相伯颜买下来送给了继位的皇帝,不过这枚玉玺后来被证实是假的,因为皇太极在灭掉蒙古林丹汗之后,得到了这枚玉玺,上面刻的字是“皇帝之玺”。

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也没有玉玺,于是追着北元打,目的之一就是得到元朝所谓的“传国玉玺”,但终归没有得到,一直到明朝末年被皇太极得到,结果证明是假的。

明清两代,一直都有人进献传国玉玺,但毫无意外都是假的,哪怕是清朝灭亡之后,溥仪被赶出皇宫的时候,依然被人追着索要传国玉玺,溥仪当然拿不出来了。

看完以上内容,我们再来理一理有关传国玉玺的脉络。

历史上多数人认为的传国玉玺,也就是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那枚玉玺,大概率还埋在洞庭湖底下的淤泥之中,也有可能是在洞庭湖面积缩小之后,埋葬在某处地底下,具体位置没人知道。

尤其是,洞庭湖中不断涌入大量泥沙,最初那枚传国玉玺可能被埋得越来越深,虽然宋明时期洞庭湖的面积有所扩大,但从十八世纪开始,洞庭湖在人为因素的干预下,面积缩小了五分之三以上,而且分割成了很多不同大小的湖泊。

这就导致,想要从洞庭湖中找到最初那枚传国玉玺,就变得更加不可能了。



而真正传世的传国玉玺,也就是刻着“受命于天,既寿且康”的那枚玉玺,则可能是秦始皇在丢失玉玺之后,找人另外刻的一枚,也就是汉朝使用的汉传国玺,不过它在后唐灭亡后消失了,大概率是被大火烧得粉碎了,早就不存在了。

后唐之后,出现过非常多不同品种的传国玉玺,基本上都是假的,大多是刻意伪造的。

正如明朝礼部尚书傅瀚在谈论各地进献传国玉玺之事时就说,自从汉传国玺消失之后,历代皇帝都想得到传国玉玺,以证明自己受命于天,实际上皇帝应该依靠的是德行,而不是玉玺,他是在暗示很多人在伪造传国玉玺,以此自欺欺人。

乾隆皇帝也曾说,当初有人送给他一枚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声称是传国玉玺,乾隆皇帝认真研究后说,这枚玉玺看起来很像,其实无论是字体还是材质,都与史书上传国玉玺的描述不符,显然是假的。

因此,乾隆帝从不纠结是否有传国玉玺,而是自己刻了很多玉玺,可见他当时已经知道,传国玉玺已经找不到了,当皇帝也未必一定要靠传国玉玺。

总而言之,我们所期待的传国玉玺,大概率是永远无法出现在世人眼中了,除非在古云梦泽遗址上进行大规模搜寻,还有可能找到最初那枚传国玉玺,但代价实在太大了,而且难度不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