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节度使 >

唐朝的节度使到底有多大的权力?

趣爱秀 2023-03-30 20:43:08 原文链接:网络

安禄山跟史思明这样的节度使,直接发动了叛乱,唐朝由盛转衰,节度使的权力之大可想而知。

节度使刚设置的时候,主要作为地方上的军事统帅,掌管军务抵抗外敌,可随着时间推移,地方上的节度使逐渐掌握了一个地区的各方面的所有权力,俨然割据一方。



节度使这种“怪物”的出现,要从唐朝的征兵制度的改变说起。

原本唐朝施行的是府兵制,这个制度从北朝时代就诞生了,简单来说就是兵农合一,国家在地方设置军府,挑选那些适合的人训练作为府兵,而府兵制建立的基础,是北朝时期大规模推广的均田制,朝廷将田地收归国有,分配给大家耕种。

农民们有了足够的土地耕种,可以给国家提供足够的财富,与此同时,国家会挑选适合的人作为府兵参与作战,不打仗的时候,这些人就务农,打仗的时候,上战场。

本来这种制度推行得很好,唐朝初期仍旧施行这种制度,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唐朝也不可避免出现了大规模的土地兼并,越来越多的府兵家庭,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没了经济来源,大量的府兵成为了逃户,而朝廷也征召不到足够的兵源应对日益频繁的对外作战。



唐朝相对于北朝,大规模开疆拓土,与突厥、吐蕃等周围部族作战频繁,而朝廷的府兵主要集中在关中与附近地区,很难适应作战需要。

不仅如此,早期的府兵地位非常高,作战有了功劳,惠及家族,能够得到大量的奖赏,可是后来府兵的地位一落千丈,很多府兵的财产被上级侵吞,因此唐朝中期开始府兵与上级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府兵制也越来越撑不下去了。

从唐太宗晚年的时候开始,唐朝的府兵制就已松散,到了唐玄宗时期,随着唐帝国与周围地方的战争越来越多,为了与大量的敌对力量对峙,节度使逐渐走上历史舞台,取代了此前的所谓行军大总管,成为了唐朝地方上掌管军权的势力。



以前朝廷对地方用兵,会临时设置行军大总管,但这些人都是临时派遣的,而且未必熟悉当地的作战环境,很可能贻误军机,比方说薛仁贵,战功赫赫,偏偏在大非川之战中被打败。

因此朝廷设置了节度使,与临时设置的行军大总管比起来,节度使是长期固定的职位,他们在地方上节制军队,拥有很大的权威,由于唐朝的版图实在太大,朝廷无法及时有效补给,因此只能赋予当地节度使最大的权限,让节度使逐渐掌握了地方上其他领域各种权力。

唐朝的节度使,军事上能够掌握地方军队,经济上能够自行决定地方上的赋税征收,此外像是什么人事任命、机构设置乃至于赈灾之类的事情,都能够直接干预,俨然就是个独立王国,唐朝中后期的节度使,与汉朝初期地方上的诸侯国也大差不差了。



唐朝的地盘实在太大,敌人又实在太多,而当时的唐朝再怎么“大唐盛世”,终究还是小农经济,想要对地方上进行有效控制,还是很困难的,节度使的权力如此之大,也是无奈之举。

毕竟有那么大的地盘,周围一大堆的敌人,唐朝自身的经济实力有限,为了有效应这种环境,那就只能不停放权给地方上的节度使,导致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

如果唐朝的皇帝与朝廷做事勤快,更加敏锐,能够把节度使牢牢控制在手里,倒也没什么,可从唐玄宗后期开始,朝廷对于地方上的节度使,就逐渐管不住了,安史之乱的爆发,直接导致唐朝无力有效约束地方藩镇,最终唐朝盛极而衰,直到彻底终结。

可以说,唐朝初期的节度使也没那么厉害,就是地方上掌兵权的,但后来节度使在管辖区域之内什么都能管,反而朝廷的命令在地方上不如节度使的命令好使,以至于后来唐朝地方上有节度使能够挟持朝廷,唐朝藩镇之祸,就是节度使权力的最深刻反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