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和“衙内”在中国古代社会,一般用来指官宦子弟。平头百姓之间说客套话,尊称对方的儿子为“公子”,那是当不了真的。二者最大的区别是,“公子”一词含褒义,至少是中性词。而“衙内”,贬义味道十足。
追溯这两个词的历史渊源,二者也区别甚大。在春秋时期,“公子”特指各诸侯国国君的除太子外的其他儿子,而公子的儿子则叫“公孙”。到战国时期,国君的儿、孙都可以叫“公子”,如战国著名的四公子:齐之孟尝君、魏之信陵君、魏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他们的父亲或祖父是所在国的国君。再到后来,“公子”的内涵又扩大了,达官显贵的儿子都可称“公子”。
喜欢一个人,恋上一座城
那个少年,我很抱歉
真爱,如空谷幽兰,如诗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