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几千年,绝大多数时期是在战乱或割据之中,无法无天是常态。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经过千百年的沉淀、积累,人类自然会总结发展出一些杀人术。
今天最先进的技术首先用于军事,古代肯定也是如此。今天有军事机密,古代的杀人术难道就没有秘密?
认为古代杀人术不存在,或者杀人术无效的人,未免太小看古人,太盲目、太自大了。
*******************************************
个人理解《王牌特工》中的教堂大战,最接近武术的实战。当然,现实战斗未必打得那么漂亮。不过,武术的各种原则,都可以看得出来。
在教堂大战之中,单纯现代任何一种格斗运动,都不全面。
当然,许多人也可以说,拳击运动员如果陷入类似的局面也可以脚踢、缠抱,柔道运动员也可以用拳打,散打运动员也可以反关节。这是没错的。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这时候,你用的还是拳击、柔道或散打吗?其实,那个时候运动员使用的已经是无规则的杀人术,或者说是武术了。
有人可能说,运动员还是以拳击、柔道和散打为基础啊。这些人忽视了,拳击、柔道和散打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其实都是从世界各国的古代杀人术或者说各国的武术中进化来的(杀人术或者说武术,不光中国有,世界各国都有)。这些格斗运动本身就是武术的后裔。
所以,拳击、柔道或散打在街头或战场上突破规则限制,无非是一种回归武术的返祖而已。
*****************************************************
规则决定运动。
按照柔道的规则,就是柔道最强,按照古典式(自由式)的规则,就是古典式(自由式)最强。按照拳击的规则,就是职业拳击最强。
按照MMA的规则,就是MMA的打法最强。
不是谁教的问题,而是按照哪种规则,就是哪种运动员最强。
这是第一个问题。
表面上看,MMA接近街头实战,其实街头和MMA也有很大差别。
服装的条件,地面材质的条件,对手人数,这些都会影响技术发挥。
比如穿褡裢(道服),硬质地面,甚至粗糙地面,肯定就会有很多摔法。
与之对应,就会有很多反关节——反关节很多时候是为了克制摔法。对方抓你,准备摔投,你用反关节解脱。
再比如,一对多,或者多对多,千万别轻易进入地面,免得被对手踩踏。
这是第二个问题。
关于初见杀。
许多人认为街头可以拳来脚往,彼此试探,拼实力、拼技术。
实际上,街头或者战场,非常短促。30秒是一大关。不带护具,30秒基本要躺下一个,或者打跑一个。1分钟都很少见。1分钟以上,要么是没真打,要么就打不动了。
双方街头往往就是一两招。
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时间分析对手的技术动作。不同种的格斗(武术)交手,基本完全不知道对方想干什么。所谓出手两不知,就是这个意思。
两人交手,很多时候,靠的就是本能反应,根本没时间思考——你思考就比别人慢半拍,就会吃亏。这种情况下,如果对手采用你完全不熟悉的技术,你凶多吉少。
赛场就不一样了。
可以赛后调录像,仔细研究对手,做针对性训练,下次擂台上再遇到,基本知道对手要干什么。
所以,街头能伤人的技术,在赛场上很快失去初见杀的威力。反过来,打惯了赛场的人,到街头,如果不小心,也难免遇到自己不熟悉的初见杀。
这是第三个问题。
**************************************************************************
补充几点 :
用《师父》这部电影作例子大家容易理解,就拿过来用了。用这个电影,讲的也不是格斗技术,而是武术的困境。工业化时代,偃武是大势所趋,杀人术必将衰落,出路何在?
如果不用这个例子,用什么做例子呢?用西南战争做例子?萨摩的武士推翻了幕府,然后自己就失业了?或者斋藤一先是参加新选组,后来参加西南战争,然后不到50岁就下岗去当看门人?鸟尽弓藏,武士被彻底剿灭,他也就下岗了。
杀人术在和平年代、法制社会,没有彻底灭绝就不易了。
日本萨摩藩的下级武士推翻幕府,结果发现自己失业了——1871年出现废刀令,1873年出现征兵令——工业化时代使用新式陆军,杀人剑术不再重要了,国家不再出钱豢养职业武士了。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工业化了,出现新式陆军了,帝王家不再要杀人术了。国家法制了,武士杀人很难潜逃,要偿命了。
于是,失业的武士们造反。1877年,搞出了西南战争。然后,被自己当年的对手组成的拔刀队镇压。
那是多大的黑色幽默啊。
另:
有人学了几天广播体操,以为武术的禁招就是插眼弹裆。只能说,这些人的眼界很浅。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代柔道的肩车是把对方扛在肩上摔出去,扛起来的时候,对方脸向下,攻击者肩部扛对方的腹部。古代柔术的肩车也是把对方扛在肩上摔出去,但是对方脸向上,攻击者的肩部扛对方后腰。两者杀伤力不可同日而语。
觉得禁招就是插眼弹裆的人,先琢磨琢磨这个动作是怎么抗上去的吧。
又:
不知深浅,可能一下子被废了。
我亲眼见过一个柔道运动员和一个中国跤手摔跤。柔道运动员是专业队的,中国跤都是业余的,柔道运动员的素质肯定占优势。
柔道运动员用了一招内股(俗称:钩子),对方给他来了一个中国跤的动作插阡。柔道运动员直接被合在下面,膝盖受伤。
插阡在中国跤是可以使用的动作,柔道中是禁招。禁招不都是下三滥的插眼弹裆。
中国跤手知道柔道喜欢用内股,所以早就准备好用插阡,柔道运动员根本没有思想准备就中了这招。中国跤手知己知彼,柔道运动员正相反。
输赢怎么算?就看是按中国跤还是按柔道规则算。
但是在街头,如果是硬质水泥地面,柔道运动员的膝盖可能就废了。
这不是说内股不好用,山下泰裕或者井上康生的内股没人能敌。如果柔道运动员素质更强,可能中国跤手来不及插阡,直接被挑飞。
但是,如果你自问综合素质没有完全压倒对手,最好小心一点。小心对手给你来一个意外的惊喜。
出现禁招,是武术商业化自我扬弃的必然结果。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现在许多禁招已经失传了。许多专业运动员都不知道这些禁招是什么,也不懂得防备这些禁招。教练训练他们就是打比赛,擂台上没有禁招,所以,他们根本没有防备这些动作的潜意识。当他们在街头遇到懂这些禁招而且善于使用这些禁招的人时,如果素质不压倒对手,就难免吃亏。
专业柔道运动员被业余中国跤手一个插阡拿下,就是例子。
再:
没有一种兵种是全能的,武术也一样。省柔道队和拳击队打架,我见过几次。胜负看地形。硬质地面上,拳击的杀伤力并不比柔道占优势,柔道往往更可怕。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知己不知彼,胜负参半。对方对公开的格斗运动完全了解,运动员对对方一无所知,如果还觉得自己还能平趟。我只能说太自信。
比武单挑的时候,老大一般不先出手,都是让小弟先上,就是看看对方有什么藏着掖着的。
*******************************************************************************
打MMA的人,上职业拳台,打得过职业拳击手吗?很难。
如果现在禁了MMA,只剩下职业拳击,原有的MMA选手只有两个选择,改行打职业拳击,或者另谋职业,业余时间练习MMA,体能素质一般。
那些业余时间坚持练习MMA的选手,如果上职业拳台,会怎么样?技术被禁,体能素质悬殊。
这时,你能说MMA是假的,骗人的吗?
反过来,如果有一天,规则修改了,MMA可以上台了,业余MMA选手重新职业化,加强体能训练,你觉得职业拳击手没有接受针对性训练,直接去打MMA会是什么结果?
这就是当年格雷西柔术创造不败传奇的原因。
再考虑一下,如果职业拳手在街头遇到业余MMA选手,会是什么后果?如果体能素质相差悬殊,职业拳手可以KO对手。如果相差不那么悬殊呢?职业拳手对腿法和地面技术很陌生,难免吃大亏,甚至伤残、死亡。
两人决斗,一方突然遇到一种自己完全不熟悉的打法。电光火石之间,根本没有时间分析对方的打法,研究对抗的方式。这时,如果两者素质相差不那么悬殊,那么基本凶多吉少。
这个道理很简单。
*************************************************
许多人看不起中国传统武术。
武术是人类社会出现分工,有了职业化武士以后,几千年来不断积累下来的杀人技术。相比之下,武术类似一种不断进化的生物,格斗运动则是一种规范化、标准化的产品。
武术不光中国有,外国也有。所以,以下分析的武术,不局限于中国武术,也包括日本古柔术、古拳术、古剑术、古杖术,韩国花郎道、泰国古泰拳,以及其他各国起源于战场,没有进行现代体育改良,以杀人为目的,以师徒秘传为主要传授方式的格斗术。
每一种拳种,其实都是若干代人杀人经验的积累。这种经验包括体能训练的方法,技术动作要领和临机处置等等。
武术之威力在于秘,武术之衰落也在于秘。
自古武术不外传。——这是电影《师父》中的一句话。
以下的分析会大量引用电影《师父》的例子,建议多数人看过电影之后,再看后面的分析。《师父》这部电影基本是架空的,与天津武术史无关,但是却说明了武术发展进化和衰落的过程。
《师父》这部电影,反映的是武术在工业化社会如何商业化的困境。陈识和邹馆长的选择是“开馆,不教真东西”。郑山傲希望“开馆,教真东西”。林副官的选择是“教不教真东西,都要听军队的”。
武术与搏击相比,出招又黑又狠,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与竞技格斗运动不一样,武术起源于战场,招招夺命,是杀人技巧。武术的绝招,基本都是格斗场上不许使用的技术。两者的目的不一样,运动是强身健体,比赛观赏,防身自卫。武术是杀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对手伤残、致死,是武术格斗最高目标。
武术对决,不称体重,不分年龄。
第一、战场上什么对手都能遇到,称体重、分年龄,是费厄泼赖的比赛,不是你死我活的杀人。
(郑山傲年纪显然比陈识大得多,但是格斗之中,仍能占上风。)
第二、武术的重要攻击目标,都是要害,双眼、太阳穴、耳后、气管、咽喉、后脑……。瘦小的人,一样能通过攻击要害,让对方迅速失能,甚至杀死对方。这些攻击方式,在比赛运动中,显然是严禁的。
(刀尖不离咽喉。)
比如现代柔道比赛的大外刈,在现代比赛中是很凶猛、很实用的一招。身高力大的选手使用这招,可以迅速获得一本(完胜),让对手半天站不起来。尽管如此。但是其杀伤力与古柔术的大外刈相比,仍然是小巫见大巫——练习过柔道的朋友可以猜猜古代大外刈是什么样,我不教唆。这种技术只能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用,现代绝无用武之地。现代柔道大外刈从古柔术大外刈进化而来,去掉其凶残的一面,保留了其竞技比赛的一面。与之类似,还有天狗摔和摔跤动作熊蹲背鹿,这些都是一击必杀的动作。
现代柔道,如同拔掉了獠牙的猛虎。不和起倒流柔术比,就是今天的柔道和当年柔道相比,取消了多少动作?胴缔、蟹夹、河津挂、肩车、踵返、双手刈……更不用说当技、站立绞技和关节技。取消了这些动作,柔道更安全,更有观赏性。
认为武术没有杀伤力的人,小看了武术。
不外传的原因是什么?
教会徒弟,饿死师父。这是第一种顾虑。
武术的威力在于格斗经验的积累。一名老师父,有自己本人和若干前辈积累下来的多年的格斗经验和建立在这些经验基础上的秘招,在瞬间决定生死的一对一的生死对决之中,这些经验和秘招往往比力量、速度、反应、抗击打和耐力更重要。
另一方面,如果自己的弟子全部知道这些经验和秘招,那么这位老师父就一点优势也没有了。拳怕少壮,弟子力量、速度、反应和抗击打有优势,经验和对本门秘招的了解与师父相当,那么弟子必然能KO师父。
靠武术吃饭的师父,被弟子KO以后,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自然失业,晚年穷困潦倒。比如,电影《师父》之中的郑山傲,被徒弟偷袭击败,默默收下徒弟给他的两套宅子,然后黯然离开天津,去南美种可可。
所以,正常的师父,只教授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最信赖的弟子,比如电影《师父》之中的耿良辰。
(陈识最初毫无保留地教耿良辰,不是信任耿良辰,而是为了教会耿良辰真功夫,安排耿良辰踢馆,为咏春拳扬名立万。如果不教耿良辰真功夫,显然耿良辰无法踢馆成功。另一方面,耿良辰踢馆成功以后,必然遭受天津武术界的报复。陈识经过权衡,决定教耿良辰真功夫,让耿良辰当牺牲品。)
多数公开招收徒弟的武术的招式是公开的,但是这些招式的用法和变化,是密不外传的。知道的弟子多了,师父就失业了。所以,大多数弟子和师父学套路,学基本动作,基础对抗,他们和师父学到的东西,类似广播体操。他们的格斗素质比一般人强,但是也就是比一般人强而已。
多数人学过的武术,其实就是后者,是以武术为形式的广播体操。他们觉得武术是花架子,因为他们学的确实就是花架子。
(耿良辰学的是真功夫,外加自身素质好,其它武馆的弟子学的是广播体操,两者相遇,耿良辰自然碾压后者。)
(这位也是被碾压的。PS:大家不要走神,别光看大腿,要集中注意力看比武过程。)
不仅仅如此。
一个拳种如果是小范围传播,知道的人很少,那么这个拳种和其它拳种交手的时候,往往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迅速致敌于死地。这是第二个原因。
反过来,如果这个拳种天下尽人皆知,那么这种拳种想赢对手,那就做不到攻其不备,只能拼素质了。如果两者速度、力量、反应和抗击打等素质相当,一方的拳法是秘拳,一招鲜吃遍天,让对方防不胜防,另一方的拳法天下尽人皆知。前者肯定更占便宜,后者的素质必须比前者强一大截,才可能占上风。
(电影最后小巷对决之中,陈识能占尽上风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咏春刀法几乎没有人知道,对方只能用战门刀以重量和力道的优势压制陈识的八斩刀,一旦陈识把八斩刀换成了子午钺,战门刀的优势发挥不出来,那么陈识基本就无敌了。)
所以,一种武术一旦流传开来,必然有无数的变种。师爷、师父、徒弟、徒孙,必然有自己的变化:
这一方面是因为每一代人都融入了自己与别人交手的心得,另一方面是因为如果没有变化,还按照尽人皆知的方式攻防,必然很难取胜,甚至难以保命。
所以,起源于同一位师祖的一种武术在四五代人之后,徒孙之间各自的打法,往往就面目全非了。经过七八代人的话,必然会分出新拳种、小拳种。
(小拳种往往只有很少的传人。)
圣斗士有一个设定,同样的招数不能对圣斗士用两次,武术家其实也是如此。本门的绝招,其它门派的武术家看过几次,基本知道运动过程,就知道怎么破解了。下次交手时,如果两者身体素质接近,这招就很难奏效了。
于是,这就出现了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一种拳种的战斗力,来自于其他拳种交手积累经验。另一方面,这种拳种与其它拳种交手太多,这种拳种没有秘密可言,就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不交手,没有实战积累,拳种难有发展;交手太多,拳种秘密外泄太多,拳种也是废掉——除非每次对决都杀死对手,死人不会泄密。
日本古剑法有些所谓的秘剑,谁也不知道,因为知道的人除了使用者本人,就是被杀死的对手。幕末四人斩之一的河上彦斋的刀法到底是什么样?外人只是推测,没有人亲眼见过。宫本武藏当年使用的二天一流,具体内容,也只能是推测。这两位的剑术如果天下尽人皆知,可能也就不会有那样的战绩了。
典型的例子是宫本武藏与佐佐木小次郎的对决。抛开两人的体能差距不说,武藏估计出小次郎的绝招“燕返”的奥秘,所以有针对性地特意使用了一把大船桨制成的木刀,很快就打死了小次郎。
(幕末四人斩之一河上彦斋,见过他的真正刀法的人,都被他杀死了。)
陈识说,发过誓一生真传两人。为了守住拳种的秘密,耿良辰死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安葬耿良辰,而是去耿良辰的住所劈毁耿良辰练功用的木人桩。
(陈识要毁掉耿良辰练功用的木人桩,以免拳种秘密外泄。)
这样的杀人技术,有惊人的杀伤力,却注定难以不断进步,更难发扬光大。虽然大量的新拳种在不断产生,许多老拳种在不断消亡,但是,从长时间段,整体来看,武术基本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一方面,人体的解剖结构和体能极限等基本素质限制了杀人技术的极限。另一方面,武术内部的交流方式,也限制了武术的进化。
郑山傲感叹,武术衰落,因为我们不教真东西。他是否想过,如果大家都教真东西,那么所有秘招也就没有秘密可以的话,那么武术的招数会迅速规范化,武术家对决拼的就是身体素质。如此一来,最终武术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武术,注定是农业社会军事技术中,个人战斗技能的顶峰,也注定要随着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退出历史舞台。
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热兵器取代冷兵器,统一的法治国家取代地方割据。在军队,士兵、军官学习武术的重要性远远不如熟练操作各种技术兵器。在民间,由于国家机器渗透到各个角落,民间械斗被严禁,无论是谁都要遵纪守法,杀人之后落草为寇逍遥法外再也不可能,以杀人为目的的武术,更没有存在的空间。(日本幕府时代,大量浪人到处流浪,甲藩杀人,跑到乙藩就没事了。中国清末民初,军阀割据,河北杀人,跑到山西就没事。这种社会,武力是民间解决冲突的手段,练武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杀人,更不在乎伤残。说句题外话,为什么民国时期是中国武术最后一次蓬勃发展的时期?因为没有法治,民间无法无天。)
日本明治维新废藩置县,中国解放了有统一的政法委,法治了。约法三章了,杀人偿命了,伤人及盗者抵罪了。于是,杀人术彻底失业了。
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武术为了存活下来,有必要进行一次自我扬弃。
这种扬弃的过程,就是商业化、大众化、运动化。于是,各种阴毒和密不外传的招数被抛弃,保留下来的招数更加规范化、程序化、文明化,然后被广泛推广。这样的年代,武术家的社会职业,由将领、军事教头、保镖、团练头目、镖师变成了大众运动的运动员或教练。这时,武术进化为格斗性运动而不再是杀人术,其盈利模式,除了个别武术家成为特警或特种部队的格斗教官以外,不再与杀人有关,而要参加比赛赢得奖金和名气,开设运动馆教授弟子。
于是,武术进化为散打,布库进化为摔跤,古柔术进化为柔道,古剑术进化为剑道,花郎道进化为跆拳道,古泰拳进化为现代泰拳。
所以今天的各类格斗运动,其实是传统武术为了适应社会变革产生的商业化变种。格斗运动的规则如同容器,武术如同水,把武术适应不同的规则,就产生不同的格斗运动。这就如同把水注入不同的容器,水就产生不同的形状。
那些不理解这个道理,认为MMA格斗技术全面,能代表全能格斗技术的人,不妨设想一下如果MMA格斗规则略加修改会怎样。比如,要求穿一件褡裢或道服(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人很少在街头上身赤裸),或者,换成硬质地面穿运动鞋(不必沙石地面,水泥地就行)。那样一来,整个MMA的格斗方式将全面改变 。城市街头绝大多数是硬质地面。模拟街头的话,不能不考虑地面情况。如果比赛场地,换成硬质地面,摔过去就骨折、脑震荡了,摔投的重要性必然上升,寝技的重要性必然下降。
这样的时代,秘招也失去意义。成千上万人买票,到现场观看公开比赛,甚至可能录像或者转播。这种情况下,几代人摸索实践、挖空心思想出来的秘招,用几次也就失灵了。柔道运动员上场以前,往往先看对手原先比赛的录像。相比之下,黑马大家不熟悉,相对容易赢;卫冕冠军是众矢之的,如果没有压倒性的素质优势,蝉联并不容易。当然,各国运动员们还是要挖空心思琢磨意想不到的绝招——先把奥运冠军拿到手再说。
不过,有些人以为秘招是武术家故弄玄虚,是吹出来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其实,秘招是存在的,擂台上一般见不到而已,偶尔上擂台就能获得一段时间的优势。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格雷西柔术中的各种地面寝技。当年,格雷西柔术初上擂台,一片惊奇之声。若干年中,格雷西家族一招鲜,吃遍天。许多运动员遇到格雷西柔术都吃了大亏,许多人被秒杀——因为没见过,不知道怎么应对。如果是战场或街头对决,这些人非死即残。不过,从长远看,秘招一旦上擂台,也就逐渐失去了杀伤力。还是以格雷西柔术的例子,现在大家都开始强化地面寝技了,又进入了拼素质的阶段。格雷西柔术再也不能像当年那样横扫擂台,碾压对手了。
(当年,多少拳法高手第一次遇到地面寝技吃了大亏。格雷西柔术初上擂台与《师父》中陈识碾压天津各路武术高手大同小异。流行的格斗术的打法,格雷西柔术选手都熟悉。格雷西柔术的打法,其它各路选手没见过。)
还有人认为,武术自我扬弃过程中,被删除掉的不能上擂台的动作,都是插眼弹裆之类的小动作, 体育运动员也能做,有没有这些动作,不影响实战效果。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往往没有格斗术基础,或者眼界有限,却又狂妄自大。举个例子,合气道二教反腕关节,其作用方式与中国武术的金丝缠腕类似。这个动作有用没用呢?很有用。比如,柔道或摔跤运动员抓合气道武术家的直门时,就可能被合气道武术家来一个意外惊喜,严重的话,可能导致手腕残废。具体怎么用,自己揣摩。这个动作是古柔术的一招。柔道和合气道都起源于古柔术,自然都有机会继承这一招。合气道保留了这招,不能比武,最多演武。柔道去掉这招,就能比武了——否则大家必然进行激烈的擒拿反擒拿对抗,一场比赛下来会有很多人腕关节重伤。这些人的运动生涯必受影响,甚至可能终生残废。虽然柔道删除了这个动作,但是这个动作到底有没有实战效果呢?显然有。
这种年代,运动员们拼的不再是经验和秘招,而是身体素质和技术动作的熟练程度。真正能长期蝉联冠军,雄霸一方的运动员,注定都是速度、力量、反应、抗击打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超强的运动员。
1977—1985年的9年时间里,“柔道王”山下泰裕连续取得203场比赛的胜利,9次蝉联日本全国冠军,3次荣获世界冠军。这种情况下,山下泰裕的得意技(绝招)毫无秘密可言。203场连胜不败,说明他的身体素质和动作熟练程度在当时的同级别运动员中,有压倒性的优势。所以,当山下泰裕感觉到自己体能无法继续支撑时,选择主动退役,保住一世英名。
(柔道王山下泰裕,超越他曾经是同时代柔道运动员的最高目标。他是多款电子游戏中柔道选手的原型,比如格斗之王中大门五郎。)
(他是普京的好友。)
(找不到他比赛的照片,只好找一张以他为原型设计的电子游戏的图片。他的大外刈、大内刈和内股在他的年代无人能敌。)
这是一个拼身体素质的年代,是一个拳怕少壮的年代。那种老武术家靠丰富的经验和秘招击败少壮武术家的事情,在这个年代的公开擂台上,根本不可能发生。
一方面,时时刻刻都有公开的比赛,新手们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最初他们也许未必能看出门道,但是只要悟性不差,他们很快就能悟出其中的奥妙。当然,有教练点拨他们能进步得更快。
另一方面,在多次比赛,层层筛选的过程中,老武术家的秘招会暴露无遗。即使他能有机会站在奥运会或者全国比赛的擂台上,他也毫无胜算。因为他的秘密尽人皆知,他的身体素质远远不如年轻人。
武术的没落,或者说武术向格斗技术的自我扬弃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军队对杀人格斗术的需求不那么迫切,武术家也要遵纪守法。他们为了活下去,必须大范围推广,所有招数都在大庭广众之下使出来。如果还像古代那样,两个人秘密约定,找个没人的地方决斗,胜出者有机会终身享受中高级军官待遇,比如宫本武藏和佐佐木小次郎在严流岛决斗。读者可以想想一下那样的时代的武术会是什么样子?那才是武术的本来面目。相比之下,今天绝大多数公开的传统武术,不过是广播体操!
最终,武术必然慢慢消亡。无论是军方还是民间对杀人术的需求都萎缩了。谁还会长年累月高强度地练习屠龙术呢?老一辈武术家去世,年轻人也没有继承的动力——法治社会苦练标指戳喉咙有多大用处?既没有经济利益,还有承担杀人偿命的风险。当然,遇到乱世,武术还会复活,至少在民间是如此。社会越乱,武者的实战经验越多。武藏生在战国末年,参加过关原合战。所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清末民初,中国是个无法无天的世界,所以也是中国武术家们实战经验最多的时候。
最后,说说这个问题的结论。
运动员与武术家的对决,是身体素质和经验与秘招的对决,类似“气宗”对“剑宗”:一方是碾压式打法,一方是出其不意。
如果在公开格斗比赛中,运动员遇到武术家,大可放手攻击。远动员的地盘当然按照运动员的规则来, 按照某一种规则产生的运动员,必然是这种规则下的最强选手。 大多数武术的伤害性的动作都被严禁。看看武术家原先比赛的录像,也能知道他大致的招数。因为训练身体素质的方法更科学,外加武术家往往要从事其他职业养家糊口很少集中高强度训练,所以专业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往往比业余的武术家占优势。
但是,如果在街头或战场遇到武术家,要千万小心。因为没有规则限制,双方格斗突发性、偶然性极大。运动员的打法往往规范化、程序化,武术家的招数往往黑、狠,而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如果不能用体能素质的优势全面压倒武术家,那么运动员很可能要吃亏。
简单地说,谁的地盘谁做主。擂台上,运动员有压倒性的优势,街头或战场上,运动员对武术家要多加小心。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