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秦叔宝 > 尉迟恭 >

秦叔宝和尉迟恭为什么是门神

趣爱秀 2022-08-02 20:37:20 原文链接:网络

门神文化作为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其中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现在流传最广的门神形象演变成了唐代初期的两员大将秦琼,尉迟恭。为什么不是其他历史人物呢?

门神文化最早源自《山海经》;春节贴门神的习俗,最早出现在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

我国古代门神文化的渊源非常久远,最早的记载来源于《山海经》,相传在夏商周之前的黄帝时期,世间曾经有两个具有特异功能的人,神荼和郁垒,这两位异于常人的地方在于他俩擅长的事是捉鬼,特别是危害人间的恶鬼,一旦遇到他们,就会被抓住,成为怪兽的盘中餐。



后来人们出于驱除鬼祟的目的,就在辟邪的桃木上,雕刻出神荼和郁垒的样子,悬挂在家里。之后在发展过程中,刻木太过繁琐,开始把神荼和郁垒绘成图像,分别贴在大门左右,民间称为门神。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对这个习俗传说有详细记载。

秦琼、尉迟恭成为门神的传说

由以上可知,最初的门神形象并不是秦琼,尉迟恭,而是民间捉鬼为民除害的神荼和郁垒。秦琼、尉迟恭成为门神,各个正史资料中并没有确切的记载,现在相关传说主要有三种版本。

第一个来源于《隋唐演义》,传说大唐初定,太宗李世民经常夜不能寐,导致日日夜夜寝食难安,后来秦琼、尉迟恭二人晚上分别带着兵器,率兵守在太宗寝宫前后,结果困扰太宗的各种鬼神妖怪一下子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之后二人便日日守夜,却不是长久之计,毕竟二人不但有其他重要事务,而且长此以往,谁都会疲惫不堪。很快有人献出良策,把秦琼,尉迟恭的画像挂在门上,结果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于是流传到民间,大家纷纷效仿,久而久之,便在民间形成了秦琼,尉迟恭为门神的风俗。

第二个版本发生的时间更早,但是和第一个故事属于殊途同归。李世民在统一天下之前,为了把尉迟恭收为己用,就把尉迟恭最恨的人刘武的画像拿个尉迟恭看,表示自己已经除掉了刘武,之后这个被冒名顶替刘武者的厉鬼缠身。经高人指点,把尉迟恭的画像挂在门口,驱赶了刘武的鬼魂。

秦琼也是同样的套路,画像被用来驱赶一个纠缠太宗的老者鬼魂,之后慢慢流传开来,演变成民间极受欢迎的一种风俗。



第三个版本和《西游记》有关,据说身居长安附近一条大河中的一个龙王触犯了天条,被天宫的玉帝判处死刑,命魏征监斩。圆滑的龙王悄悄让太宗求情,李世民召魏征入宫下棋,意图阻挠行刑。结果魏征这家伙更狡猾,趁午睡时分,梦中命人行刑。

老龙王被斩之后,心中怨恨难消,化作阴魂天天晚上来骚扰太宗,太宗只好命秦琼、尉迟恭晚上来值班守护寝宫,之后把二人的画像挂在门上,老龙王被吓得不敢再来纠缠。再之后和其他的版本一样,秦琼、尉迟恭的画像被许多百姓挂在门上辟邪,一直流传至今。

我国门神文化的民俗意义和价值

门神文化,在科学非常不发达的历史早期,是人们对自己所信奉的各种鬼神文化的一种反映,透露出人们想要驱赶鬼怪,保家平安的美好愿望和期待。

不管是最初捉鬼的神荼和郁垒,还是三国时期的关羽和张飞,或是驱鬼的钟馗,或是现在在民间流传极为广泛的秦琼和尉迟恭,都是人们对美好的平安生活的向往。就像在一些地区信奉关羽,尊称为“关二爷”一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安定生活的一种寄托。



现在每到春节,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贴门神的习俗,就像过年要贴对联一样,红红火火象征着新的一年里,将迎来新生活,新气象。门神习俗同样也是人们期许平安生活的一种表现。不单单是门神文化,结合对联文化等其他民俗,以及不同地区在迎接新年时的不同风俗,能够发掘出更多的民俗文化,探究更多的民间文化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