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齐桓公 >

齐桓公是如何走上称霸道路的?

趣爱秀 2022-06-27 19:59:11 原文链接:网络

齐桓公先是在与弟弟公子纠的王位争夺中胜出,成功登上齐国国君之位,然后任用管仲为相,大力推行改革,发展齐国实力,并在此基础上以“尊王攘夷”为内政外交的总方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开创一代霸业。所以,他的称霸之路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1


首先是成功夺得君主之位,这是他称霸的前提条件

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执政时期,荒淫无耻、政令无常。他的叔叔的儿子公孙无知纠结齐国大夫连称和管至父带头造反,杀了齐襄公,自立为君。公孙无知做君主没几天,去雍林游玩,也被齐人杀死了。一时间,齐国国内无主。远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鲁国的公子纠听闻消息后,分别踏上回国之路,都想抢先一步到达齐国,继承君位。辅佐公子纠的是管仲,辅佐公子小白的是鲍叔牙。鲁国为了帮助公子纠即位,专门派军队护送他回齐国,管仲听说公子小白也在赶往齐国,就带了三十乘兵车赶去截击。远远看到小白,管仲张弓搭箭,一箭射过去,只射中了小白的代钩,并没有伤及身体,脑瓜子转得很快的小白随即应声而倒,假装口吐鲜血,伏在车上一动不动,骗过了管仲。管仲回去报信,公子纠一位小白已死,也就不急着赶路,六天才到齐国。没想到公子小白已经即位,这是齐国历史上一个新的开始。



然后是任用管仲大力改革,使得齐国走向国富兵强,奠定了他称霸的基础

在鲍叔牙的举荐下,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曾经反对他的管仲为相国,大力开展政治、经济、军事改革。

政治方面,让士、农、工、商四种不同身份的人分区居住,世代操持本业,不得自由迁移,以保持国家安定。将全国分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工商专心本业,不服兵役;士乡即农乡,士的土地由农人耕种,士成为基本脱离生产的专职武士。再次,立三官制度:官吏中立三宰,手工业工人中立三族,市井立三乡;三衡官管山林,三虞官管川泽。最后,士农乡每五家定为一轨,十轨为一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轨、里、连、乡都设有行政负责人。还有就是公开是招聘人才,先后招纳有才能的游士八十人,以代替传统的世卿制度。对招徕之士给予车马衣裘财币,周流四方,号召天下贤士来齐。



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由国家直接管理经济,增加财源。充分发挥齐国多山近海、盛产盐铁的地理优势,齐桓公设置铁官、盐官,主持开矿冶铁和海水煮盐,并由铁官组织大批工匠制造铁制工具。煮盐和冶铁,不仅开拓了财源,也促进了农业生产。齐国土地开垦量增多,农业技术提高,呈现出“膏壤千里宜桑麻”的景象。同时制定“相地而衰征”的赋税制度,即根据土地肥瘠的等级确定赋税的轻重,使国家对各地赋税征收相对平衡,以缓和社会矛盾。齐地丝织业本来就相当发达,由于政府倡导,丝织品的产量、质量都大有提高。齐国生产的铁器、盐、丝织品供应中原各国,商业繁荣兴旺。齐国的经济改革措施,为称霸诸侯奠定了物质基础。



军事方面,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战争时,每家出一个壮丁,原来行政的划分又变成军队的编制:因五家为轨,所以五个士兵为一伍;十轨为里,五十人为小戎;四里为连,二百人称一卒;十连为乡,两千人为一旅。各级行政负责人又成为军事将官,十五乡就是十五旅,每五旅合一军,全国共三军。每军一万人,他们平时聚居在一个地区,家户相连,互为乡邻,战时则组成同生死的战斗集体。齐桓公统率一军,两大贵族国氏、高氏各领一军。每年春秋时节,狩猎练兵。这一政策,使军队成为直接掌握在国君手中的武装力量。兵民合一,军政合一,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经过四年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其次是确定“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将称霸事业一步步推向巅峰

随着齐国实力不断增强,率先在各诸侯国中脱颖而出,齐桓公称霸中原的野心也渐渐显露出来。其制定的总方略即是“尊王攘夷”。“尊王”是内合诸侯,匡扶周室,“攘夷”,就要靠强大的武力征服各诸侯国周边的夷狄部落。夷是什么人?中国四周,只要不用中华的礼义,无礼或不守礼,都算夷,就是野蛮、不开化之人。如果细分,东方的称“夷”,西方的称“戎”,南方的称“蛮”,北方的叫作“狄”。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小试锋芒,灭了不尊重自己的谭国。



公元前686年,齐国借宋国大臣杀死宋闵公,宋国发生内乱的机会,开始公开出面号令诸侯。齐桓公邀请宋、鲁、陈,蔡、卫、郑、邾等国诸侯,三月初到北杏会盟,协商平定宋乱。这次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由诸侯国主持的天下会盟。当年冬天,齐桓公就以抗王命不参加北杏盟会为理由,讨伐了多年来与其关系紧张的鲁国。鲁庄公兵败后,齐桓公迫使他让出遂邑,才答应在柯地会盟解决争端。随后,齐、鲁两国君主在柯地歃血会盟,齐桓公听从管仲的谏劝,退还鲁国的土地,由此,齐桓公恪守信用的名声传遍中原各国,推进了其霸业的发展。

在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又以奉周王命的名义讨伐宋国,最终宋、鲁、陈、蔡、卫、曹、邾共七国参加了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承认了桓公的盟主地位,标志着齐国开始称霸春秋。

公元前664年,燕国受到山戎侵略,燕庄公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亲率大军北征,救援燕国,一直打到孤竹国才收兵,渤海沿岸小国纷纷服从齐国的统治。燕庄公为感激救助之恩,亲送桓公回国,难舍难分,竟一直送到齐国境内。齐桓公觉察后,根据周礼有关于诸侯送诸侯不能出自己国境的规定,就地划了一道沟,把沟北土地送给燕国,又劝燕庄公要像祖先召公那样行仁政,按时向周王朝贡,保卫好北疆。此后,燕国也尊齐国为盟主。各国诸侯闻听此事,更加信服齐桓公。

此后,齐桓公又组织诸侯救助被戎狄侵扰的邢国和卫国,并帮助邢、卫两国修筑新都,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威望。 北方戎狄的威胁基本解除后,齐桓公便致力于阻止楚国势力的北上。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鲁、宋、陈、卫、曹、郑、许共八国军队征伐蔡国。击败蔡国后,齐桓公率各诸侯军队继续南下,讨伐楚国。楚国见齐桓公人多势众,即派屈完去讲和。齐桓公见楚国实力雄厚,难以用武力征服,齐桓公与中原各国就在召陵和楚国立盟。双方言归于好,各自撤军,楚国不再围郑国,以齐国为首的中原八国也解除对蔡的包围;楚成王派屈完向周王进贡包茅,表示尊王。召陵之盟中原诸侯国在齐桓公的率领下第一次联合抗楚取得的成效,它迫使楚国暂时中止向中原扩张。

齐桓公北阻戎狄、南遏楚国获得成功后,便公开插手周王室的王位之争。周惠王想废太子郑,另立太子,齐桓公便出面力保太子郑的地位。

公元前前655年,齐桓公联合八国诸侯,以拜见太子为名在首止会盟,公开肯定太子郑的地位。三年后,齐桓公在洮城召集八国诸侯相会,拥立太子郑为王,即周襄王。周襄王感激桓公,派人送去祭肉、弓箭和车子。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又组织诸侯在葵丘会盟,确定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的五条盟约,进一步维护了宗法统治秩序。 桓公一生“九合诸侯”,葵丘之会是其中最盛大的一次,也是他霸业的顶点。



齐桓公依仗雄厚的实力,打出的旗号是“尊王攘夷”。当时,若公开夺取天子权力,会激起诸侯的联合反对。“尊王(周天子)”可从道义上得到诸侯国的同情和支持;“攘夷”,一方面明确提出阻拦严重威胁中原各国安全的北方少数族山戎和狄人,另一方面暗中遏止从江汉极力向北扩张的楚国(楚国不是西周初年分封之国,被看作蛮夷之邦),这是中原诸国的共同心愿。齐桓公首先举起“尊王攘夷”的旗帜,适应华夏诸侯各国团结驱逐夷狄势力的要求,使他在大国争霸角逐中,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齐桓公借周王的号令将一批听命的诸侯团结在齐国周围,又将一批抗命的诸侯压服吞灭。



总结:齐桓公在位四十多年,能信用管仲为首的一批贤才,改革齐国的政治经济,组织中原各国抵御戎狄等蛮荒部族的侵扰,最终成就一番霸业,是一位了不起的国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