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魏国 > 吴国 >

魏国灭亡以后,为什么吴国还能坚持15年?

趣爱秀 2022-04-16 15:44:23 原文链接:网络

三国魏、蜀、吴,说到拳大胳膊粗,曹魏无疑是最强的。但吊诡的是,东吴亡于公元280年,而曹魏却亡于公元265年。东吴为什么比曹魏多撑了十五年呢?

原因之一,是“生子当如孙仲谋”。


1


与父兄相比,孙权不善于挺矛操戈、冲锋陷阵,但他却有难得的知人善任。

在他“坐领”江东的五十二年内,孙权举贤任能,使之各尽其心以保江东。

四任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都是三国能征善战的军事统帅。四任丞相孙韶、顾雍、陆逊、步骘皆德才兼备。

整个东吴上层,朝廷内部稳定,统一,凝聚力强,军队以长江天险,战斗力强。

如此主明,相贤,将良,兵强,想“夭折”都难。

原因之二,是曹魏的“怜香惜玉”



一直以来,曹魏采取了诱吴赚蜀的策略,来对付吴蜀合纵联盟,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东吴有利。

孙权和曹操保持有同盟关系,并且还有难得的儿女联姻。

赤壁大战前,曹操还给孙权书信一封:“今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曹操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求孙权坐观自己灭掉刘备,不要插手,但他确实小看了孙权,轻敌了东吴。

建安十八年,曹操再次南征东吴,面对江东严整的水军,由衷地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后,曹操与孙权结盟,割让荆州江南土地,对孙权封侯拜将。孙权也投桃报李,向曹操称臣,称说天命。

原因之三,是司马家族“攘外必先安内”



司马氏家族同曹氏家族及其拥魏势力的殊死搏斗从未消停过,一度几乎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公元249年,司马懿伏诛大将军曹爽,魏国大权尽归司马氏掌握。

公元251年,魏太尉王凌(王允之侄)密谋废除齐王曹芳,立楚王曹彪。司马懿东征王凌,王凌兵败自杀。

公元257年,司空诸葛诞在淮南寿春造反。第二年,司马昭攻克寿春,诛杀诸葛诞三族。司马氏之代魏势不可当。

公元260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高贵乡公曹髦无法忍受司马昭的跋扈,愤而同司马昭拼命,反被司马昭的部下所杀。

司马昭,尤其是司马炎忙于篡权夺魏这等头等大事。司马炎称帝之后,在灭吴十五年里,内部危机四伏,边界战事多,对乱哄哄的弱吴,也只能是置之不理。

原因之四,是司马家族欲“不战而屈人之兵”



对东吴的军事、政治形势,司马家族了如指掌:东吴衰败不堪,政治昏暗,自蜀汉灭亡以来,东吴内部分崩离析,将士萎靡不振。总之,从古至今,灭亡的迹象没有像东吴那么糟糕。

为此,司马昭派东吴的降人徐绍、孙彧回到江东,通报了蜀汉灭亡的全过程,等于是来提醒和警告东吴君臣速速来降。

由此可见,司马家族是希望不动兵,通过外交和谈手段来解决东吴问题。

但是,东吴后主孙皓并没有励精图治,而是继续作死,犹如鞭梢上的屎壳郎,只知道腾云驾雾,不知死在眼前。

原因之五,是东吴“老虎虽病,余威犹存”



东吴人才济济,即使是在孙皓统治时期,还有贤臣、良将,如陆抗、丁奉等。这些忠贞之士仍忠于东吴,同强魏抗衡,使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东吴又维持了十五年的时间。

待到公元280年,在晋国六路大军的攻打下,晋军所到之处,如秋风扫落叶,东吴终亡。

欢迎转发、评论和点赞,谢谢,请多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