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制度是我国古代一个重大的发明之一,虽然今天许多人看来科举制度是一种落后的选拔制度,当时科举制度放在古代可是一个非常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让寒门子弟有了晋升的通道,也是维持古代社会稳定的一大法宝。
提及了科举,很多人联想到了秀才,所谓“穷酸秀才”,那么秀才放在今天相当于什么学历呢?今天就来为大家说一说!
如果简单地把秀才、举人和现在的高中生、大学生作比较的话,那就有点小瞧古代科举制度了,古代考取功名就是改变人生命运轨迹,提高社会身份地位的大事。如今大学生就算毕业后,要拿着微薄的工资为房子和彩礼到处奔走,还得背上几十万的房贷,两者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首先古代文盲率非常高,绝大多数人都是目不识丁,古人文盲率在95%以上,一个村子可能也没有一个人识字,现在我们就以清朝为例子,清朝距离我们年代比较近,方便认知。
纵观清朝268年中,从科举中考出来的秀才一共有46万人,而今天研究生每年录取人数就有60-70万之多。一个古代农民可能一辈子也没有去过县城,甚至不少古人活了一辈子,社交范围圈子就仅限于本村子内,认识最厉害的人可能就是本村的地主。
接着说科举,科举最低的一级是童生,古代科举没有毕业这一个说词,只要考试没有通过,都是童生,因此古代很多50-60岁人一辈子只是一个童生,考场一般设置在各地县府,由各省学政负责,一共三场,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考过了县试和府试的人就能成为童生了,据说清朝一共有200万考上了童生。
如果连续考过了三场考试,就能成一个秀才了,有了最低级的功名,当然了朝廷对于秀才也有一些优惠政策,比如秀才可以免税免徭役,见到官员可以不用跪拜,犯了事也不能对秀才用刑等特权。
古代一个镇里,一个秀才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比如说在武林外传中,吕秀才如果考上秀才,也不至于混得这么惨了。
秀才还向继续升级,就像靠乡试了,乡试考点在各省省会,并且只有秀才才有资格去参加乡试,乡试的考官有皇帝亲自委派,考上了乡试后就能成为举人了,举人可以当官,那么你就可以彻底改变人生了。
据统计,整个清朝200多年间,一共走出了15万个举人,平均下来每年的举人也就700多个,当时清朝上亿人口中挑出700个人,相当于大海捞针了。
因此我们庆幸生活在现代,否认我们可能也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了。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