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隋炀帝 >

为什么宇文化及宁愿杀掉隋炀帝,也不“挟天子以令诸侯”?

趣爱秀 2021-12-07 22:30:33 原文链接:网络

挟杨广以令诸侯?别逗了,宇文化及不是曹操,杨广也不是刘协,他没这个本事!别说宇文化及了,就是历史上那些比他厉害的人物(比如隋文帝杨坚杀周静帝宇文阐),都不敢如此“操盘”。

不过,提到“挟天子以令诸侯”,最著名的莫过于汉献帝刘协和“挟”他的丞相曹操。


“挟刘协以令诸侯”的枭雄们

其实,最初“挟刘协以令诸侯”的也不是曹操,而是西凉太守董卓。

东汉末年,董卓率领他的3000西凉兵进驻洛阳、执掌京师。董卓进京以后发现少帝刘辩已经年满16,年龄稍大,不好“挟”,就将其废掉改立时年仅9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刘辩被废,董卓也因此而得罪了天下诸侯。很快,“关东”十八路诸侯组成“关东军”以讨伐董卓。董卓为了应付危局一方面赐死了少帝刘辩,一方面命令献帝刘协迁都长安。

不久,关东军见少帝已死,缺乏讨董的法理依据遂土崩瓦解。不过,董卓刚感觉缓过点劲来,就遭遇大难!

原来,司徒王允早就对董卓“挟天子”的行为深感不满,背地里联合“飞将军”吕布将其斩杀在宫门之外。其时为公元192年四月。

这就是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下场。

董卓死后,刘协摆脱了“傀儡”的地位,刚准备为“复兴”汉室而大干一场时,却又有诸侯来“挟”他了。


两个月后,以董卓旧将李傕、郭汜、樊稠和张济为首的西凉叛军10万人马攻陷长安,王允殉国,吕布出逃,“光杆司令”刘协不得已,又沦落到这些人的手里。

这一次,刘协被“挟”了有四年之久。

终于,公元195年冬,刘协抓住机会,“东出”长安。

缓过劲来的刘协,立即“诏令”各路诸侯对西凉叛军进行讨伐:郭汜被部下屠戮、张济被乱箭射死、李傕最惨, 被“夷三族”——此时,樊稠早已被李傕斩杀。

至此,那些“挟刘协以令诸侯”的西凉叛军,全军覆没。

正是在这段时间内,曹操率军迎接刘协入许都。自此始,刘协正式成为曹操的傀儡,直到公元220年曹操病逝。


那你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日子过得好吗?

实际情况不能令人满意,有如下两端:

其一,各路诸侯并不把汉献帝刘协当回事。除了人事任免之类的小事经过刘协以外,其他的事情都避开他,既不朝贡,也不进谏,更没有臣子因此而向曹操臣服。各个诸侯之间依然各行其是、攻伐征战。

其二,尽管曹操待刘协不错,但仍有“杀身之祸”降临。

建安四年(199),汉献帝刘协以“衣带诏”授意岳父董承“谋诛曹操”。董承联合了“长水校尉种揖、将军吴子兰、王服”,还有刘备等人一起动手。不料,东窗事发,除了刘备以外,董承等人均被曹操诛杀——还有董贵妃、伏皇后及其两个儿子。事后,为了“稳住”刘协,曹操把自己的三个女儿(曹节、曹宪、曹华)许配给他。


你说曹操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没捞到多少好处,反而搭进去仨闺女,他图什么呢?而且,由于刘协担任傀儡皇帝的日子太久,你也不好杀他——毕竟,曹操已经为此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从董卓、西凉叛将,再到拥军百万之众的曹操都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最后除曹操“以身免”以外,其余均招致杀身之祸。此结果实在是不能令人满意。

那,宇文化及呢?他有这个能力——至少像曹操一样——全身而退吗?


宇文化及和隋炀帝之死

宇文化及是左飒卫大将军宇文述之子,“性凶险,不循法度,好乘肥挟弹,驰鹜道中,由是长安谓之轻薄公子”。杨广为太子时,宇文化及担任“千牛”一职,负责太子的安全工作,“累迁至太子仆”。

这样一个人很容易出事——后来,宇文化及因为“受纳货贿,再三免官”;又有一次,因为和弟弟宇文智及“违禁与突厥互市”,而差点被杀……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竟然能够拜为太仆少卿,乃至在父亲死后晋升为右屯卫大将军。

宇文化及之所以能在隋炀帝杨广的手下活得“顺风顺水”,甚至于作奸犯科都没有事,除了其和杨广的私人关系很好以外,还有两个因素:一是父亲宇文述也是杨广时期的骨肱之臣,在杨广被立太子、登基的事情上出过大力;二是弟弟宇文士及娶了杨广之女南阳公主为妻,他们之间有这种特殊的“亲戚”关系。

宇文家族和杨广的关系如此之好,是其在杨广晚年深获信任的原因所在,这对于宇文化及和其弟宇文智及的叛乱提供了便利——这个宇文智及也不是什么好鸟,史载其“幼顽凶,好与人群斗……蒸淫丑秽,无所不为”。

武德元年(618年),隋炀帝杨广游历江都,“荒淫日甚。宫中为百馀房,各盛供张,实以美人,日令一房为主人……酒卮不离口,从姬千馀人亦常醉”。


是的,没错,尽管是时已经天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但杨广依然日日沉浸在“温柔乡”里,不思治国理政,缓解民间疾苦,能过一天是一天。

并且,杨广在江都时日渐久,不思西归长安,竟然准备改立丹阳为都,这令到跟随他的“从驾骁果”(即“随从部队”)们“心不自安”。这些人大都是“关中”人士,难免“久客思乡归,见帝无西意,多谋叛归”,比如“有宠于帝”的虎贲郎将扶风司马德勘,他就对虎贲郎将元礼、直阁裴虔通说:

“今骁果人人欲亡,我欲言之,恐先事受诛;不言,于后事发,亦不免族灭,奈何?……我辈家属皆在西,能无此虑乎!”

这两个人一听,“皆惧”:“然则计将安出?”

“骁果若亡,不若与之俱去。”

“善!”两人均对此表示赞同。

这本是一次小型的隐密会谈,没想到这三个人“嘴欠”,“因转相招引”,很快便积聚了一大帮人:内史舍人元敏、虎牙郎将赵行枢、鹰扬郎将孟秉、符玺郎牛方裕、直长许弘仁、薛士良、城门郎唐奉义……大家商量好在三月十五日一起西逃。

但宇文智及知道以后,规劝大家:

“主上虽无道,威令尚行,卿等亡去,正如窦贤取死耳。今天实丧隋,英雄并起,同心叛者已数万人,因行大事,此帝王之业也。”

窦贤也是“骁果郎将”,由于思乡而率领部队“西走”,但却被杨广派来的追兵斩杀。因此,宇文智及在此以窦贤的事做说明,大家也就觉得其言之有理。

于是,一场小规模叛逃,逐渐演变为一场大规模叛乱!


其时,宇文化及还被蒙在鼓里,但大家都认为叛乱要找个“领头羊”才行,于是“请以智及兄右屯卫将军许公(宇文)化及为主,结约既定,乃告化及”。

宇文化及“性驽怯,闻之,变色流汗,既而从之”。

很快,叛乱成功,杨广被抓,然而,此时的宇文化及竟然“战栗不能言,人有来谒之者,但俯首据鞍称罪过”。

或许,有朋友好奇,宇文化及也算是个“人渣”了,坏事做过不少,怎么现在反而怂了?

笔者揣测,宇文化及的“狠”、“胡作非为”主要是对下,以他的身份和受宠程度,他再怎么折腾都没关系,但现在属于是以下犯上的作乱,属于“大逆”,他的内心也是深感恐惧的。这就叫“头上三尺有神明”。

不过,不管他内心怎么想,这个事还得“硬着头皮”干下去。

至于是不是要杀死杨广,宇文化及内心也没有主意,比如当他见到裴虔通“执辔挟刀”威胁着杨广坐马出来时,他就喊:

“何用持此物出,亟还与手。”

那意思好像是在说,你干嘛呢?怎么能用刀威胁皇帝呢?

其后不久,他又命令封德懿“数帝罪”,也是不了了之。

那你说,此时的宇文化及是要杀杨广吗?看不出来,但确实有人要杀杨广,史书的记载就四个字“贼欲弑帝”。这个“贼”是谁?无非是当时“起事”的骁果部队及其将领。

由于“贼”的坚持,很快,杨广便被“缢杀之”。


那,宇文化及为什么不留着杨广的命“挟天子以令诸侯”呢?

或有如下两端:

其一、从整个叛乱的进展来看,宇文化及属于是中途介入,他一开始并不是谋划者。

这跟董卓、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着很明显的不同。自叛乱之始,是否留着杨广的性命,宇文化及可能都没有认真考虑过。

其二、宇文化及手上没兵。

此次叛乱的主力部队,就是司马德勘等人的“骁果军”,本身并不受宇文化及的直接管辖;而且,从事变的进展看,宇文化及跟这些人的交情并不好,难以驾驭。

因此,宇文化及对其军队缺乏统率权,不能发号施令,不能命令他们把杨广放。即使他说了,人家也不一定会听他的。这跟董卓、曹操的情况大不相同,人家可完完全全都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实际上是个关键问题。

单单以上两点,我们就足以看出宇文化及的无奈之处,即便他想“救”杨广,实际上也是无能为力。这也就能说明为什么他在此次事变中让人感觉很怂的原因所在了——他是真的害怕啊!

没有金刚钻,就别敛那瓷器活!

其实,单从实力对比看,宇文化及就已经远非董卓、曹操等人对手,他们“挟天子以令诸侯”,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更何况你呢?

退一万步说,就算宇文化及留得杨广性命,他也缺乏一代奸雄曹操的能力与心机,杨广不是小孩,留在手里变成“烫手山芋”,不就更麻烦了吧?

是以,对宇文化及而言,杨广之死既是一种无奈,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