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白族 > 诸葛亮 >

大理白族地区诸葛亮地名传说探究

趣爱秀 2021-08-31 08:27:35 原文链接:网络
大理白族地区诸葛亮地名传说探究

【摘要】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的文人将士都对其推崇备至,汉族百姓有的甚至将其奉为神明进行祭祀,其实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也流传着许多诸葛亮的传说。本文收集了部分关于诸葛亮的传说故事,讲述诸葛亮在这些传说中与少数民族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呈现出少数民族人民心目中的诸葛亮形象,探究诸葛亮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和谐中起的作用。

【关键词】诸葛亮;地名传说;少数民族

一、

史料记载中的诸葛亮南征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对诸葛亮南征的记录只有寥寥十二个字:“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则有详细记载:“建兴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宁、永昌为云南郡,又分建宁、牂牁为兴古郡。十二月,亮还成都。”并对原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后,认为“永昌郡吏吕凯、府丞王伉等执忠绝域,十年有余。雍闿、高定逼其东北,而凯等守义不与交通。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以凯为云南郡太守,封阳迁亭侯。而王伉封亭侯,为永昌太守。”

最早记载诸葛亮曾到过云南永昌境内的是唐人樊绰的《云南志》:“永昌城,古哀牢地,在点苍山西六日程,西北去广荡城六十日……西边大洞川,亦有诸葛武侯城。”《华阳国志·南中志》大致总结了诸葛亮南征的行程:“先主亮后,越锡雯师高定元杀将军自称王,益州大姓雍间亦杀太守降吴遣越省太守龚禄住安上,去郡八百里遥领。样柯领太守朱褒杀蜀从事为乱,益州夷人从阎,间使建宁孟获说之尽从。建兴三年春,亮南征,自安上由水路人越禽,别遣马太守伐样柯,莱降都督李恢向益州。定元自旎牛定节卑水为垒,卑水。定元部曲杀雍阎,孟获代为主。亮斩定元,而马忠破徉柯,李恢败夷南中。五月,亮渡沪,进征益州,生虏孟获。秋,四郡平,改益州为建宁,李恢为太守,移治味县。”

以上是有关诸葛亮南征史实的记载。可见诸葛亮南征四郡,其中永昌郡为最边远之郡,他三月从成都出发,“五月渡泸”(今金沙江),十月回成都,时间长达近十个月之久。

二、

云南诸葛亮地名传说

唐樊绰《云南志·卷六》载:“永昌城,古哀牢地。隔候雪山西边大洞川,亦有诸葛武侯城。城中有神庙,土俗咸共敬畏,祷祝不阙。蛮夷骑马,遥望庙即下马趋走。”其中“诸葛武侯城”,据史学家方国瑜先生考证为今龙陵城。以诸葛为名的地名在云南比比皆是,尤其是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更为常见。比如在祥云县流传的《诸葛寨的传说》中,面对西征的诸葛亮,孟获并不是拼死抵抗,而是连夜逃到祥云县,最后还是被诸葛亮在一棵空心树下的山洞里被抓获,并处死。剩下的传说则是关于诸葛亮如何利用自己的神机妙算打败另一个山大王“梁王”。后来,崇拜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人们,就把当年诸葛亮驻扎国的小山称为“诸葛寨”。

而在苍山脚下的西洱河边还流传着名为《诸葛亮与塘子铺》的传说,内容大致为:“孟获在被诸葛亮抓了六次又放了六次后,逃往哀牢山附近,沿途还烧杀抢掠,诸葛亮为了拯救当地百姓,在塘子铺安营扎寨,用火计打败了孟获请来的藤甲兵。孟获被抓了七次终于心服口服,于是跪下投降了。诸葛亮不但没有责罚他,还循循善诱,劝他改过自新,不能虐待百姓,最后还把地盘还给了孟获。孟获被诸葛亮的真诚打动,于是发誓永不叛乱。后来诸葛亮班师回朝,但是百姓都舍不得这位救星离开,诸葛亮看他们都没有姓氏,就赐了刘、杨、郭、李、路五个姓给他们。诸葛亮去世后,当地百姓将他奉为‘五姓名首来安景帝’,直到现在都香火不断”。

弥渡地区也流传着不少关于诸葛亮的地名传说,在弥渡青石湾地区有一个孔明井,相传诸葛亮曾驻扎在青石湾旁的一座小山,那座山就被叫作“诸葛寨山”。相传诸葛亮在此处与敌人苦战,敌兵数量众多,将诸葛亮的军队团团围住,切断了他们的水源,士兵们口渴难耐,体力不支倒在地上。诸葛亮见此惨景,抽出腰间的宝剑刺向一块大青石,只见火光四射,奇迹发生,宝剑所刺之处,一口清凉可口的泉水冒了出来。虽说此口只有脸盆大小,竟可供千军万马饮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后来人们就把这石头上的口叫作孔明井。孔明井相传至今,却没人见过。据说,有一天,风和日丽,天气格外晴朗,住在诸葛寨下的夫妇在放牛途中发现了这口井,于是他们奔走相告。可是当其他村民来找这口井时,却只发现一块大青石。当人们找的精疲力竭时,孔明突然坐在一块长方形的巨石上,当人们目瞪口呆时,孔明又消失不见,他坐的地方却冒出一股泉水,于是人们争相饮用,还拿桶子来挑。

为什么大理自治州的白族对于诸葛亮如此崇拜,而对同是少数民族的孟获却如此贬低呢?对于这种现象,郭汉林在他的《云南诸葛亮的传说及其崇拜现象》一文中对其做了详细的分析,他认为诸葛亮采用的“南扶夷越”的怀柔政策、对叟族社会经济做出的贡献、以及诸葛亮本人在南中地区无人可比的威望,都是南中地区诸葛亮崇拜现象的原因。当然在云南这个多民族地区,诸葛亮崇拜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历史积淀,而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成为了民俗的一部分。它成了汉文化在云南各民族传播的载体。

三、

云南诸葛亮崇拜现象分析

为何云南地区诸葛亮的传说会流传得如此之广,少数民族人名又为何如此爱戴这位汉族的“侵略者”领袖呢?可以用文化人类学中文化变迁与涵化的理论进行分析。文化变迁即一个民族内部发展的需要或是与其他民族接触所引起的所有文化上的变化。

首先,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云南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文化的变迁是不可避免的永存的一种现象。文化的变迁过程中有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即文化的涵化。涵化指的是不同文化群体深入接触时所发生的变化,即文化移动的过程,也就是伴随着文化接触产生的接收、选择、对抗、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双向对流的。

其次,促成文化变迁的原因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外部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三国紧张的形式。诸葛亮南征时期的南中包括四川南部、云南东北部以及贵州西北部一带,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秦汉以来,分封到该地区的诸侯王对当地少数民族人民实施高压政策,进行残酷的剥削,导致南中的民族关系一直十分紧张,少数民族经常组织各种反抗活动,然而都被汉族封建统治者无情镇压。刘备击败刘璋占领益州后,为了稳定大后方,采用了诸葛亮的怀柔政策,派人安抚南中的少数民族头领。但是南中地区的地头蛇们却不甘于如此归顺蜀国,便联合起来叛乱。于是诸葛亮“五月渡泸”先后击破雍闿、高定元等人,最后更是“七擒孟获”,既平定了南中,也为摇摇欲坠的蜀国大厦暂时消除了一个隐患。内部原因是因为当时的南中地区连年战乱,大姓之间争权夺势,民不聊生。对于外部的汉人王朝,少数民族人民希望有一个贤明的领导者来管理这片土地,带领他们走出困苦。诸葛亮的南征能引起文化上的变迁与涵化正是这内部与外部因素共同导致的。

汉文化的特性正是博大精深、包容力极强,尽管元朝和清朝里汉族人处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但是这两个强大的少数民族王朝无一不受到汉文化极深的影响。被汉文化同化的少数民族文化往往都很难保存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大量和汉人通婚的少数民族其特色就更容易慢慢消失。云南少数民族众多,但很多民族至今都保留着很鲜明的特色。一方面是由于云南的地理环境,地处西南边陲,远离长江黄河这些汉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多高山深湖,距离较远的少数民族之间交流很少,不易出现文化的变迁和涵化。可以看出云南诸葛亮崇拜现象是文化涵化的结果。元跨革囊之后,元朝政府对大理国施行怀柔政策,并未对掌权的段氏赶尽杀绝,反而让他们继续在元朝的统治下管理大理国。但各部族的首领并不服从元朝的统治,对段氏的傀儡政权更是深恶痛绝,各地的叛乱接连不断。元朝的地方长官便利用诸葛亮南征这一历史事件来巩固元朝的统治,他们将诸葛亮的事迹夸大,甚至将他神话成呼风唤雨的神人并四处宣扬其对少数民族的怀柔政策,从而在心理上减轻云南少数民族对外来民族的对抗情绪,诱导大理国民服从元朝的统治,以巩固元朝在云南的政权。

来源:《今古文创》2020年第32期

作者:刘杰

选稿:甄艺涵

编辑:徐亭

校对:邬卓晶

责任编辑:刘家瑶

往期链接

地名文化中的哈尔滨(上)

地名文化中的哈尔滨(下)

朝阳地区蒙语地名分类研究

地名是赣鄱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