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读书笔记 > 俄罗斯 > 乌克兰 >

读书笔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趣爱秀 2021-08-30 20:35:50 原文链接:网络

奥运会期间,我看到了这样一条新闻。

8月7日的奥运会跳高决赛结束后,夺冠的俄罗斯运动员拉西茨科尼与获得铜牌的乌克兰运动员马古奇赫,身披各自国家的旗帜“拥抱并合影”。不过,就是这样一组“温馨和谐”的照片,却引发了乌克兰舆论的“大地震”。

读书笔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什么?被国防部召唤?

一些乌克兰媒体以及民族主义者认为,拉西茨科尼代表俄罗斯“军队中央体育俱乐部”,拥有尉官军衔;而马古奇赫则是乌克兰武装部队的一名军士。“乌克兰军人与莫斯科军人友好合影!……她不是乌克兰的代表,而是乌克兰的耻辱。”

甚至连乌克兰国防部副部长安娜·马利亚尔都在脸书上发文:“雅罗斯拉娃(即马古奇赫)与俄奥委会队运动员玛丽亚·拉西茨科尼的合影引发公众愤怒。在国际赛事代表乌克兰的运动员应该明白,在乌克兰,俄乌战争还在继续,这施加了一定的限制和责任。”

那么问题来了,本来同属东斯拉夫民族的两国,关系为何如此剑拔弩张?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我翻阅了不少资料,在尽可能保持客观的基础上,跟大家简单聊聊这件事。

引言

对于同属东斯拉夫民族的俄罗斯和乌克兰而言,全盛时期的基辅罗斯,承载着他们历史的荣光。只不过,13世纪蒙古大军的西征,让二者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拓展阅读:读书笔记:“赛因汗”拔都,到底有多能打?

读书笔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抵抗蒙古入侵的基辅罗斯军队

时光荏苒,到了17世纪中叶,乌克兰与俄罗斯重新合并,并逐渐由沙俄治下的“高度自治区”演变为普通行政区。十月革命后,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两国都经历了苏联大家庭的沧桑巨变。

分分合合的恩怨史,积淀了两个国家不同的民族记忆。苏联解体后,俄乌成为各自独立的主权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剑拔弩张的俄乌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佩列亚斯拉夫协议》与俄乌合并

公元9世纪,东斯拉夫民族的国家——基辅罗斯在东欧平原上崛起。988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在迎娶拜占庭帝国的安娜公主后,旋即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正式成为欧洲基督教文明大家庭中的一员。

雅罗斯拉夫一世·弗拉基米罗维奇(约978—1054)执政时期,基辅罗斯的国力达到巅峰。其版图东至伏尔加河口,西抵喀尔巴阡山脉,北起拉多加湖,南近黑海,与拜占庭、西欧、中东欧以及阿拉伯国家,均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国家。

读书笔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乌克兰格里夫纳上的雅罗斯拉夫一世

这段灿烂辉煌的历史,不仅奠定了俄罗斯和乌克兰共同的文化基础,也给俄罗斯和乌克兰民族打上深深的烙印。直到今天,两国均认为自己才是基辅罗斯的历史继承者。

遗憾的是,从12世纪开始,盛极一时的基辅罗斯逐渐走向衰弱,最终在蒙古人的金戈铁马面前彻底败下阵来。

拔都建立金帐汗国后,东北罗斯处沦为金帐汗国的属国,并逐渐演变成俄罗斯民族;西南部罗斯因地处偏远,侥幸躲过一劫,但先后被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征服。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走上了与东北罗斯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读书笔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蒙古军队中的罗斯附庸部队

1569年,波兰与立陶宛实现联合,成立波兰立陶宛王国。当时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几乎涵盖了今天乌克兰的全部领土,只有南方部分地区,由奥斯曼土耳其及其盟友克里木鞑靼人控制。

对境内的乌克兰人,波兰立陶宛王国实行着极为严苛的殖民统治。一直对乌克兰肥沃土地垂涎三尺的波兰地主和贵族们,不仅在这里大修庄园,刻意限制城镇中乌克兰人口数量,还禁止乌克兰农民私自开垦荒地,并向乌克兰人大量征税。另外,波兰还大力推行天主教,要求东正教会隶属罗马教皇,将不愿改变东正教信仰的乌克兰民众视为二等公民。

读书笔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波兰立陶宛王国巅峰时地图

波兰统治者的民族压迫,必然激起乌克兰人的强烈反抗。从17世纪20~30年代开始,反对波兰统治的起义不断出现。

1648年,乌克兰爆发了由哥萨克盖特曼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领导的民族大起义。起义开始后,赫梅利尼茨基一直试图寻求可靠的盟友,以共同抗衡波兰。

纵观周边邻国,乌克兰与土耳其、克里米亚汗国关系复杂;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和特兰西瓦尼亚公国是土耳其属国,而且与波兰交好。

权衡利弊,他决定与沙皇俄国结盟。1654年1月,在基辅近郊的小城佩列亚斯拉夫,赫麦尔尼茨基代表乌克兰接受了沙皇对乌克兰的统治和保护权。此后,双方签署关于俄乌合并的《佩列亚斯拉夫协议》。

协议规定:

  • 乌克兰基本享有独立国家的所有权利,如保留乌克兰哥萨克制度,拉达(类似于今天的国会议)依然是乌克兰最高权力机构,但需要承认沙皇的最高权力;
  • 哥萨克军队仍由盖特曼指挥,哥萨克有权选择盖特曼(军队最高指挥官头衔,其地位仅次于君主),但需要向沙皇通报;
  • 保留哥萨克军团建制以及市民、农民选举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乌克兰财政、税收制度和独立的司法机构;保留哥萨克特权和农民、市民的所有权利。读书笔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赫梅利尼茨基,乌克兰哥萨克首领,1648-1654年反抗波兰统治的乌克兰民族起义领袖

    《佩列亚斯拉夫协议》无疑是界定历史上两国关系的重要法律文件。但苏联解体后,该协议引起了俄罗斯和乌克兰方面的广泛争议。

    乌克兰人普遍认为,这是“乌克兰国家的严重错误和战略失策,导致乌克兰人失去了国家和民族独立”。

    俄罗斯学者则认为,乌克兰与沙俄合并是“自保”的选择,并非俄罗斯主动要求,况且合并,并未给当时的沙俄带来利益——因为接受乌克兰,沙俄不得不与波兰经常处于战争状态。一言概之,乌克兰应当对沙皇接受乌克兰臣服表示感谢,而不是抱怨。

    读书笔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阿列克谢一世(1629—1676)的对外扩张,为沙俄的复兴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沙俄统治下的乌克兰

    沙俄方面认为,接受乌克兰“臣服”的举措“就像给溺水的人投去救生圈”。不过,乌克兰人对此似乎颇有异议。

    事实上,俄乌合并后,沙俄一直试图取消乌克兰的自治制度。

    北方战争(18世纪沙俄与瑞典的战争)时期,沙皇彼得一世基于战胜强国瑞典的总体战略部署考虑,决意改革哥萨克军队。坦诚说,这一举措直接触及到了哥萨克集团的利益;与此同时,乌克兰盖特曼伊万·马泽帕提出,希望沙俄派出军队保护乌克兰,免遭瑞典侵略,但遭到了彼得一世的拒绝。

    客观地说,彼得一世拒绝“保护”乌克兰的行为,已经违反了《佩列亚斯拉夫协议》中有关沙俄负责保护乌克兰的条款。随着时间的推移,马泽帕与彼得一世的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愤懑不平的马泽帕,最终决定与瑞典结盟一起反对沙俄。

    读书笔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彼得一世(左)和乌克兰盖特曼伊万·马泽帕

    马泽帕的叛乱,无疑为彼得一世削弱乌克兰自治制度提供了契机。在北方战争取得胜利后,他开始着手削弱乌克兰自治制度。

    1722年5月,沙俄成立了由常驻乌克兰的六名沙俄军官和一名检察官组成的“小俄罗斯衙门”,主要负责监督乌克兰的行使税收、行政管辖权和造船业。与此同时,彼得一世还下令,盖特曼事务的主管部门由过去的外交衙门“转移至”参政院。简而言之,乌克兰事务已然成为沙俄的“内政”。

    接替马泽帕盖特曼职务的斯科罗帕茨基十分清楚,乌克兰的自治制度即将寿终正寝。他曾多次恳请彼得改变决定,但均遭到了了拒绝。对于国家未来忧心忡忡的他,最终抑郁而终。

    彼得一世去世后,乌克兰的国家命运,已经完全掌控在了沙俄宫廷的手中。

    在女皇伊丽莎白一世(彼得一世次长女,俄罗斯最受欢迎的君主之一)执政时期,基本是不干涉乌克兰的内部事务,并在1750年做出恢复选举盖特曼的决定。不过,伊丽莎白一世之所以对乌克兰“网开一面”,仅仅是由于当时的盖特曼格力·拉祖莫夫是自己宠臣的哥哥。

    读书笔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伊丽莎白一世,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十位沙皇,彼得一世与叶卡捷琳娜一世的第三个女儿

    “美好”的日子是短暂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即位后,乌克兰的自治制度基本被废除。为了废除盖特曼政权,她甚至直接把最后一任盖特曼罗佐莫夫斯基召到圣彼得堡,授意其放弃盖特曼职位。

    1764年11月10日,女皇颁布诏书,命令由俄罗斯贵族担任总督,由4名俄罗斯官员和4名可靠的乌克兰人组成的小俄罗斯衙门,正式取代了盖特曼机构。至此,延续了100多年的盖特曼制度被彻底废除。

    读书笔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叶卡捷琳娜二世,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十二位沙皇,也是俄罗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冠以“大帝”之名的女皇

    1774年,沙俄击败奥斯曼土耳其,基本解除了对方对帝国南部边疆的威胁。因此,乌克兰的扎波罗热哥萨克已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1775年6月,沙俄军队突袭扎波罗热哥萨克驻地,将其防御工事尽数捣毁。一些哥萨克头目被放逐和遣散,普通哥萨克沦为农奴,土地被俄罗斯等民族的贵族占有。

    拓展阅读:

    狂野哥萨克:从大伊万致奥斯曼帝国苏丹的一封手书开始说起....哥萨克是谁?是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读书笔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扎波罗热哥萨克

    沙俄还利用瓜分波兰的时机,将右岸乌克兰和沃伦地区据为己有。1781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干脆撤销了小俄罗斯衙门,在乌克兰设置了基辅、切尔尼戈夫和诺夫哥罗德—谢维尔斯克三个总督辖区,设置与沙俄行省完全一致。

    1783年,有着自治内涵的乌克兰哥萨克军团建制被撤销。他们作为沙俄军队的一部分,被改造成沙俄宪兵队;没能进入军团的哥萨克,成为了沙俄治下的普通农民。

    为了加强对乌克兰的控制,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乌克兰大力推行农奴制,将作为基本盘的农民阶层,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她主动拉拢乌克兰贵族,防止其反抗,如1785年,女皇就颁布了贵族特权诏书,让他们享有和俄罗斯贵族一样的地位和权利。

    在今天看来,女皇的政策非常有效。随着时间的推移,乌克兰贵族们逐渐接受一个事实——乌克兰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政权,而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

    读书笔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扎萨克骑兵

    在乌克兰自治制度被彻底废除后,沙俄采用各种手段,对乌克兰进行“俄罗斯化”改革。

    首先是语言和思想上的同化。1876年5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厄姆斯法令,内容主要有:

  • 禁止在国内出版乌克兰书籍,禁止境外出版的乌克兰书籍流入境内;
  • 禁止在剧院上演乌克兰语剧目,禁止演唱乌克兰语歌曲,禁止乌克兰语诗歌朗诵会等;
  • 禁止学校教授乌克兰语,严格选拔各类学校的教学人员,在俄文著述中不得使用“乌克兰”一词,用“小俄罗斯”取而代之。

    直到1905年,该法令才被废止。

    读书笔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亚历山大二世(1818—1881),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十六位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长子

    其次是教育上的同化。1805年,在沙俄政府的主持下,乌克兰重镇哈尔科夫有了“属于”自己的大学,即今天的哈尔科夫国立大学;1834年,沙俄又在基辅建立了圣弗拉基米尔大学。值得注意的是,两所院校都采用俄语教学。

    自尼古拉一世时期开始,为了减少波兰对乌克兰的影响,右岸乌克兰学校的授课语言,逐渐由波兰语调整为俄语。特别是镇压1830—1831年波兰民族起义后,右岸乌克兰的波兰语学校被尽数关闭。

    读书笔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彼时的波兰王国,本质上是俄国的共主邦联。

    最后是宗教领域的同化。因长期受波兰统治,很多右岸乌克兰人信奉希腊天主教。起初,沙俄对希腊天主教会比较宽容。但在天主教会上层支持波兰民族起义后,沙皇政府查封了境内的希腊天主教会,并将教区转交给俄罗斯东正教会,相关的宗教学校也随之被取缔。

    拓展阅读:

    一文综述:俄罗斯人的民族性格

    读书笔记:蒙古人是如何影响俄罗斯的?

    读书笔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东正教的宗教仪式

    对于乌克兰的这段历史,两国各执一词。在一些乌克兰历史教科书,尽管没有直接使用“殖民统治”一词,但将沙俄的统治,视为对乌克兰民族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使得曾经繁荣的乌克兰出现了严重的倒退。例如《乌克兰史》一书中写道:

    “19世纪上半叶,乌克兰贸易结构具有明显的原料化特征。从乌克兰运出的是农产品和原料,运入乌克兰的则是纺织品等工业品;农奴制改革后,乌克兰的铁路建设也具有明显的殖民地特征:沙俄首先修建的不是乌克兰各城市之间铁路,而是连接乌克兰与莫斯科工业区的铁路。”

    “在沙俄统治下,乌克兰教育事业出现明显倒退。1897年,乌克兰民众识字率只有13%,当时生活在乌克兰的俄罗斯人(大多居住在城市)受教育比例是乌克兰人的2倍多。”

    读书笔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乌克兰农田

    对于上述观点,俄罗斯学者们提出了质疑。譬如安德烈·斯塔维茨基认为:

    “在17—18世纪,乌克兰祖先居住过的地方有的已经是俄罗斯土地,如斯洛博让希纳;有的是自愿并入沙俄的领土,像左岸乌克兰;有的是因俄土战争等原因并入沙俄后被开发的土地,像新俄罗斯。沙俄不仅让乌克兰摆脱了被波兰统治者奴役的命运,还维持了乌克兰社会的稳定。”

    “最为重要的一点,以乌克兰自身力量,很难在大国夹缝中建立独立的主权国家,更谈不上向周边扩展领土。正是由于历史上俄罗斯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不断开疆拓土,才让今天的乌克兰拥有了广袤的国土。”

    读书笔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身着传统服饰的乌克兰女孩

    “从经济角度看,乌克兰经济发展并没有受到沙俄控制。在沙俄管辖下,乌克兰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建立了很多港口和城市,其经济发展速度有时甚至超过了全俄平均水平。在工业化时期,乌克兰的经济更是飞速发展,建立了大量的工厂、矿山,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尽管18世纪,乌克兰与国外的商品交换有时受到一定限制,但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全俄市场已经形成、生产专业化分工的需要。”

    “从语言文化方面看,尽管沙皇政府采取了限制乌克兰语言和文化的措施,但在苏联时期,乌克兰语仍然在乌克兰享有国语地位,所有乌克兰学校均采用乌克兰语教学。”

    读书笔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身着传统服饰的乌克兰女孩

    苏联时期的乌克兰

    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后,沙皇政府被推翻。此后的4年里,乌克兰陷入动荡期。德国、奥匈帝国、临时政府的军队、苏俄红军和邓尼金白卫军队、协约国和波兰军队像走马灯一样出现在乌克兰。

    乌克兰民众曾试图借助外部力量来实现民族独立,但“遗憾的是”,所有的外部势力几乎无一例外,都只想控制乌克兰土地,无意支持他们建立独立的主权国家。1922年12月30日,乌克兰成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一部分。

    在“加入”苏联”的近70年间,乌克兰和其他加盟国一样,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和战争。这段属于俄乌两个民族的“共同史”,依然是恩怨交织的复杂记忆。直至今日,围绕苏联时期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两国争论不休。

    拓展阅读:一文概览:苏联兴衰的历史轨迹

    读书笔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巅峰时期的苏联疆域

    1)1932—1933年的乌克兰饥荒

    为了将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工业国,自1928年开始,苏联进行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是靠牺牲农业的巨大代价所换来的。

    为了筹集工业化所需的资金,苏联不仅向国际市场出口了大量粮食,还采取行政和武力手段,在国内推行农业集体化。

    客观地说,农业集体化的进程对乌克兰的农业生产活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粮食产量不断下滑的同时,苏联中央对乌克兰的粮食征购指标依旧居高不下,最终引发了1932—1933年史无前例的大饥荒。有数据显示,乌克兰在这场饥荒中至少死亡了300—350万人。

    读书笔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大饥荒中的乌克兰人

    苏联解体后,这段残酷的“饥荒史”,由历史问题升级为敏感的政治问题。2003年9月,时任总统库奇马在联合国大会上呼吁国际社会,支持乌克兰发起的设立大饥荒死难者纪念日活动。2006年11月28日,乌克兰最高拉达(即议会)通过立法,认定1932—1933年的大饥荒“是针对乌克兰民族的种族灭绝行为”。

    2010年1月,乌克兰基辅上诉法院认定,由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亲自策划”的大饥荒,是“蓄意”对乌克兰民族实行种族屠杀。乌克兰历史教科书指出:“1932~1933年大饥荒是莫斯科故意制造的,目的是压制乌克兰人独立愿望。”

    读书笔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2014年纪念乌克兰大饥荒活动

    对上述观点,俄罗斯学者提出了质疑,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关于1932~1932年饥荒的档案文献,无法证实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政策及相关措施旨在消灭乌克兰民众。因大规模出口粮食导致饥荒发生的现象,并非是斯大林时期特有的现象。例如1887—1891年,沙俄政府为了换取外汇,出口了1000万吨粮食,导致1891—1892年整个国家发生了大面积饥荒。

    如果饥荒是“种族灭绝”行为,斯大林一定会拒绝向乌克兰提供任何援助。不过,档案文献证实,斯大林向乌克兰提供了粮食援助;因未完成粮食交售任务没收农民所有粮食的现象,在乌克兰和俄罗斯都出现过。

    饥荒不仅造成乌克兰农村人口大量减少,苏联其他地区的农村人口也急剧减少。30年代初爆发的饥荒,导致哈萨克斯坦农村人口减少30.9%,伏尔加河流域减少23%、乌克兰减少20.5%,北高加索减少20.4%。

    读书笔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乌克兰当地的“救济营”

    与此同时,俄罗斯政府做出了强烈的回应。2007年11月19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表声明,“乌克兰认定饥荒为种族灭绝行为”是“歪曲历史”。2008年7月,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一次讲话中称,乌克兰的指控是“完全是不道德的投机指控”,因为那场饥荒是“我们的共同灾难”,并拒绝前往乌克兰,参加纪念饥荒75周年的活动。

    2)关于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者”

    二战爆发后,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秘密议定,在与德国瓜分波兰的同时,占领了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

    德国入侵苏联后,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旋即发表了“乌克兰独立宣言”,表示愿与德军合作,共同抗击苏联。但是,纳粹德国在占领了乌克兰后,不但逮捕了当地的共产党员和犹太人,残酷镇压了不少乌克兰民族主义者。

    于是,一些“绝望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于1942年秋成立了“乌克兰起义军”,把苏联和德国均视为作战对象。1944年11月,乌克兰全境被苏军解放。不过,苏军在进入西乌克兰后,遭到了乌克兰起义军等民族主义力量的强烈抵抗。直到1947年,他们的大规模抵抗活动才宣告停止。

    读书笔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电影《沃伦》的剧照,红黑旗帜是乌克兰起义军(UPA)的旗帜

    伴随着俄罗斯和乌克兰关系的日益恶化,关于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斯捷潘·班德拉的“定位”,成为了双方争论的焦点人物。

    二战开始后,为了实现“独立建国”的梦想,斯捷潘·班德拉一度与德国展开合作,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并把“消灭波兰人、犹太人和俄罗斯人”视为作战目标。二战结束后,他留在联邦德国,继续从事反苏斗争。1959年10月,他在慕尼黑被苏联间谍暗杀。

    为了纪念这位民族主义者,很多西乌克兰的城市和乡村为他建立纪念碑,街道也以他的名字命名。2009年9月,乌克兰发行了“班德拉诞辰100周年的主题纪念章”;2010年1月22日,即将离任的乌克兰总统尤先科签署命令,授予斯捷潘·班德拉“乌克兰英雄”的称号。

    读书笔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斯捷潘·班德拉

    乌克兰官方纪念班德拉的一系列举措,引起了广大俄罗斯民众的强烈愤怒。民意调查显示,37%的俄罗斯民众认为,班德拉“是恐怖分子和杀人犯”。时任俄联邦上院副议长尤里·沃罗比耶夫甚至表示,尤先科的做法“简直下流无耻,如果我们的父辈和祖辈们知道这件事,一定会在坟墓里转过身来。”

    不过,让俄罗斯人气愤的事情,可远不止这些。1944年7月27日,是乌克兰西部重镇利沃夫解放的日子。但是,乌克兰官方却将这一天视为“莫斯科集权制度开始统治热爱自由的乌克兰人民的日子”。

    2005年4月9日,10位乌克兰历史学家致信总统尤先科,建议政府应该取消相应的庆祝活动,因为这“不是乌克兰人的节日”。他们还指出,红军老战士“不应被认作新乌克兰的主要英雄”,因为“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才是主要英雄”。

    读书笔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向红军老战士行“纳粹礼”的乌克兰年轻人

    3)战后乌克兰的恢复和发展

    对于战后乌克兰的重建和发展,俄罗斯人主要强调苏联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乌克兰在科学、文化、教育等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对乌克兰政治、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多采取轻描淡写或回避的态度。

    不过,乌克兰人则频繁强调苏联对乌克兰的一系列“压迫”。斯大林采取行政措施,对乌克兰文化、艺术和宗教进行监控,对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进行镇压;勃列日涅夫对乌克兰知识分子的限制和迫害;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对乌克兰造成的一系列消极影响等等。

    拓展阅读:读书笔记:“过度”的民族语言政策,埋下了苏联解体的伏笔

    读书笔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联合乌克兰、白俄罗斯最高领导人,共同签署了加速苏联解体的《别洛韦日协议》

    对此,乌克兰历史教科书这样写道:

    “几百年奴役下的生活不仅破坏了乌克兰的文化、也破坏了乌克兰的自然环境。在此期间,异族(俄罗斯)统治者白白掠夺和消耗我们土地上的财富,而不顾及我们的子孙后代。”

    “在20世纪,乌克兰自然状况严重恶化。党的高官们对民众的需要漠不关心。在乌克兰共和国建立了不少大企业,这些企业的有害废弃物污染了土壤、水和空气。在乌克兰田野上毫无监管地随意使用化学制剂导致土地大面积受到污染和毒害。大自然的珍贵礼物—土地已经无法利用。水资源状况恶化。由于利用不当2万条河流消失,数百座村庄失去饮用水。”

    “……但是,对乌克兰来说最大的不幸是切尔诺贝利核灾难。要知道核污染是最严重、最持久的污染。这是对乌克兰的犯罪行径。由于核事故周围环境成为可怕疾病的诱因。”

    读书笔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怨情仇

    位于核泄漏事故疏散区内的城市普里皮亚季废弃的游乐园

    尾声

    一直以来,不少俄罗斯人以傲慢的心态看待乌克兰,将其“理所应当”地视为俄罗斯的一部分。譬如2008年4月,普京在北约峰会上对美国总统布什说:“乔治,你不了解,乌克兰甚至算不上一个国家。乌克兰是什么?它的一部分领土属于东欧;而且相当一部分领土是我们赠予的。”

    乌克兰人则认为,俄罗斯将自己视为“俄罗斯附庸”的态度,是极大的不尊重。因此,在乌克兰历史教科书中,乌克兰被描绘成长期处于异族(俄罗斯)统治下不断为生存而斗争并最终获得独立的民族。前总统库奇马认为,“乌克兰不是俄罗斯的延续,不是俄罗斯的一个分支,乌克兰完全不同于俄罗斯。”

    在这样的历史教育下,很多乌克兰人认为,“(乌克兰人)必须提防俄罗斯人的傲慢心理”。因此,在对外政策上,他们表现出了明显的疏俄色彩,并主动向西方靠拢,甚至不惜将自己的国家利益拱手相让。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