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可以看到一些印度博主在中国社交平台上,还是以婆罗门,刹帝利等高种姓自居。还自称中国女性就喜欢来自印度的高种姓男人。结果这些印度博主遭到了大家的群嘲。那么,为什么血统论是我国没有市场呢?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血统论的最高峰,我国在秦朝扫平六国的时候,就连贵族阶层都消灭了。就更加没有发展出种姓制度。
种姓的梵文是“varna”,代表“肤色”,后来引申为“所出生的族姓”。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人自中亚入侵南亚次大陆,驱逐原住民达罗毗荼人。由于雅利安人是白种人,他们将肤色较黑的达罗毗荼人称为“达萨”,为了便于区分,建立了种姓制度。
为了以少量人口来掌控庞大的印度,雅利安人发明出了婆罗门教,用一套严密的等级体系来控制印度人。婆罗门教还规定了种姓内婚制,各种姓必须和同种姓结婚,违反者会遭到严厉的惩罚。在4000年的时间里,高种姓和低种姓的血统都基本保持了纯正。混血儿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种姓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世袭和内婚。也就是说,高种姓以少数人占据了大部分优质资源。比如,婆罗门只占印度人口的5%,但是却长期垄断印度的各级政权。而占据18%的贱民阶层,则长期只能做最低级工作,比如苦力,奴仆,搬运工还有屠宰等等。
在印度底层民众当中,雇农占了35%,佃户占了45%,都是最贫困阶层。也就是说,印度的底层是无法向上流动的,或者说向上流动非常困难。
中国古代则完全不同,最贫困的农民孩子,也可以通过文科举或者武科举制度进入精英阶层。我国古代出身贫寒,而成为地方官,甚至是首辅大学生的人数不胜数。同时,那些不学无术的贵族或者高官子弟,则无法通过继承来获得官位。基本上官员都必须从科举当中选拔。
同时,我国古代也不搞什么,贵族或者官员精英阶层内部通婚制度。也就是说不太看重女方家庭背景。明朝皇帝们就迎娶了很多屠户的女儿,低级军官的女儿,普通农民的女儿等等。
我们对各个民族的看法则是,“华夏入夷狄则夷狄之,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只要你尊重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人。从来不讲血统,也不搞谁比谁高一等。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民族有强烈的反抗精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果古代,在中国搞种姓制度,早就被陈胜吴广,项羽刘邦推翻多少次了。毕竟在印度中低层人数远远超过高种姓,婆罗门其实才占印度人口的5%,就作威作福4000年。
我们更讲究文化认同,而不是血统和种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我国古代最推崇读书好的人。能做什么职业和职位,主要看个人能力和才华。正如林毅夫老师说,科举制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一方面科举制促进文化发展,并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因为科举的存在,给底层人民提供了一种难以拒绝的出路。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