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

导航
趣爱秀 >趣闻探索 > 历史趣闻 > 八卦 > 毛泽东 > 批评 > 宋襄公 >

历史八卦:毛泽东批评过的宋襄公,照猫画虎反类犬

趣爱秀 2021-08-30 04:38:19 原文链接:网络

历史八卦:毛泽东批评过的宋襄公,照猫画虎反类犬

毛泽东同志曾断言:“繁琐哲学总是要灭亡的。”

被毛泽东同志批判过 “蠢猪式的仁义”的宋襄公,背离打仗的原则,讲究繁文缛节,该打的时候不打,等敌人准备好了再战。结果呢?战争打得一塌糊涂,留下了千古笑柄。

宋襄公的“仁义”是遵循了已经消失的古老传统,但那些风俗已不符合春秋战国这个时代的情况,所以他教条而固执的的遵循的那些上古遗风,仅对他自己有制约,对别人没有约束。

一、有情有义的兄弟

公元前六五二年,宋桓公病重,把嫡长子兹甫——也就是后来的宋襄公叫到床前,要让他继承君位。

兹甫却摇头说:“目夷才是长子,而且很仁义,父亲还是立他吧。”

目夷是兹甫的哥哥,却是庶出,按理是没资格继承君位的。

宋桓公就把目夷找来,要传位给他。

目夷也谦让道:“兹甫能把整个国家让给别人,还有比这更大的仁义吗?还是立他为君吧!”说着就退出去了。

这是整个春秋时代特别奇特的一幕,在别的国家的公子们为争位杀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宋国却出现了兄弟互相谦让的情景,可见作为商朝后裔的宋国确实保留了很多上古时代朴素的礼仪。

最后宋桓公还是把君位传给了兹甫,是为宋襄公。

宋襄公也投桃报李,继位以后就把目夷封为国相,让他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兄弟二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二、靠谱的盟友

齐桓公立公子昭为太子,并且托付宋襄公帮忙照看这个太子。

齐桓公去世后,齐国世子们为了争夺王位发起内战,公子昭本来是宋桓公指定的继承人,这时被迫逃到了宋国。

宋襄公信守承诺,同时也想借此机会增加宋国影响力,于是向国际社会发出号召,要求大家共同发兵攻打齐国,拥立公子昭。

但国际上没什么人理他,等了很久,只有卫、曹、邾三个小国派了一些零零散散的部队过来,四国勉强凑出一支杂牌军开往齐国。

他们这支军队的实力根本就不强,齐国要硬挡的话完全没问题。但一来齐国人本来就多数支持公子昭,二来早已经人心惶惶,一听到宋国打过来都吓到了。公子昭成功回到了齐国。

宋襄公把公子昭扶上齐国君位,就是后来的齐孝公。

这次拥立齐孝公在政治上是一场大胜利,也确实提升了他的国际声誉。

从此宋襄公就开始飘飘然的,梦想着继承齐桓公诸侯霸主的位置,然后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系列笑话……

三、太傻太天真的国君

宋国是齐桓公作为春秋霸主时期最忠实的小弟,葵丘之盟的二号人物,齐桓公的托孤之人,又有平定齐国内乱的功劳。齐桓公死后,宋襄公就想:齐国的地位不该我继承还该谁继承呢?

他想抄袭齐桓公的称霸之路,召开大会,推举自己为盟主。可惜他只看到了形式,忘了实质。

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发展经济、整合政治制度、壮大军事实力,历经30多年,拿下无数场恶战才九合诸侯,成为诸侯霸主。诸侯霸主是靠硬实力打下的,也是靠硬实力才能坐得稳的。岂是他想继承别人就会俯首称臣。

齐国国力强大到足以震慑大国诸候,才会吸引其他国家的联合与依附。齐桓公组织会盟,才会有人捧场。

四、能力配不上野心

不过宋襄公自己也知道,宋国的国力确实不够,要一步登天地召集天下诸侯来会盟,连他自己心里也没底。

第一次会盟

公元前六四一年,宋襄公请了滕、曹、邾、鄫(zēng)这四个小国,他们都是宋国旁边芝麻绿豆大的国家。这些国家好歹是会给宋国面子的吧?

结果却尴尬了。

到了会盟的时候,只有曹、邾两国国君来了,滕国国君干脆没搭理,鄫国国君只是姗姗来迟,应付了事。

为了立威,宋襄公将鄫国国君抓起来,押到雎水边的庙里杀了做祭品。又把滕宣公抓来关在宋国。

消息一出,国际社会一片哗然。

这次会盟以杀一个国君、抓一个国君的场面结束,闹成了一个大笑话。

第二次会盟

两年后,公元前六三九年,宋襄公决定再次召开盟会。这次他要开个大的,要把齐楚两个大国都请来,让他们亲自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

这次盟会在鹿地召开,齐孝公和楚成王果然都来了。旌帜蔽天,场面看起来颇为壮观。

齐孝公是因为宋襄公有拥立之功,不好扫他的面子才来的;楚成王是想来看看:“这个乡巴佬在搞什么鬼。”所以两人来这边根本不是要推举什么盟主的。

这次会盟比上次更尴尬。

宋襄公一切都沿用当年齐桓公的制度,自己位居诸侯中央,俨然以盟主带小弟的方式招待齐楚两国国君。

两个国君只是冷笑,根本不甩他;旁边的小国们看到这情形也就放松下来,只在一边看热闹。

从头到尾都在冷场,只有他一个人在表演。

他处处模仿齐桓公,却落得个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下场,成了国际社会的笑料。

但政治这东西可不是笑笑那么简单,嘲笑声背后暗藏的杀机才是真正可怕的……

准备“以德服人"的宋襄公,终成笑料

宋襄公要称霸,要先搞定楚国这个硬茬。但肯定不能跟楚国硬拼。

当年齐桓公是怎么做的呢?齐桓公带领军队“以打促谈,以谈代打”,与楚国签下了停战协议。

所以宋襄公想着要能跟楚国以谈判为主,谈好一个协议,让楚国不再咄咄逼人地向北侵略,那么自己称霸这事就成了一大半了。

这个思路不能说不对,但关键是宋国根本没有足够的国力。没有武力做后盾去跟人谈判,在人眼里就是一个小丑。

公元前六三九年秋天,宋襄公以自封的中原盟主的身份邀请楚国会盟,同时还邀请了陈、蔡、郑、许、曹几个中原小国,约定在盂地召开盟主大会。

宋襄公觉得中原这么多国家联合起来向楚国施压,肯定可以迫使楚国签订盟约,没什么好怕的。

他要继续学习齐桓公的做法——桓公当年不是开了什么“衣裳之会”吗?只带文官,不带兵车与会,因此还得到天下人广泛的称赞,都说桓公“仁义”。

所以现在他也不带军队过去,也要向天下展示他的“仁义”。

手下几个大臣都坚决反对,说你这样去太危险了。楚王是什么人?能不防着吗?但宋襄公坚决不听。“仁者无敌”,怕什么?

楚国那边,成王听说宋襄公约了一帮小弟一起找他谈判,就恶狠狠地说:“这个老匹夫!是你自己叫我去的,看我怎么收拾你!”

大会召开那天,成王带着大队甲兵雄赳赳地开了过来,刀光掩映。中原各国君主都只带着文官,一看这阵势,个个吓得面无人色。

宋襄公仍然沉浸在自己的“霸主”梦里面,盛装打扮,以自认为的盟主身份忙里忙外地招待各国君王。对于中原诸侯们紧张的表情他也没注意到。

楚成王这次是有备而来,拿绳子将宋襄公绑了,嘴里塞块布,让人抬了下去。

台下一片哗然,但没人敢动,各国诸侯更是大气也不敢出。

楚成王把宋襄公装在车里,叫人押送着,跟着楚国军队,一点都不耽搁,直接杀奔宋国。

诸侯们面面相觑,都不敢说什么,就这样散了吧。

宋国国内听说了盟会的情况,顿时沸腾了,男女老幼乱成一锅粥。目夷率领宋人,举国动员,城门纷纷关闭,准备抗楚。

他们刚刚准备好,楚国军队就杀到了,并包围了宋国都城。

还好这次楚国带的兵马不多,虽然看着声势很壮,要打下宋国还是不够。所以他们在宋国城下对峙了几个月就回去了,把宋襄公也带了回去。

宋国人投鼠忌器,也不敢去追。

宋襄公精心筹划的盂地会盟就以这样闹哄哄的方式收场了,只留下一地鸡毛。

最后还是鲁僖公出面,亲自去找楚成王说情。楚国把宋襄公关了几个月就放回去了。

但宋襄公经过这次挫折以后威信已经荡然无存,所谓的“霸业”就这样烟消云散,再也没人把他当回事。

五、泓水之殇

宋襄公被放回来以后休息了几个月,心里总是不服,我不是“仁者无敌”吗?

他不死心,觉得自己肯定没错,一定要再试一次。

休息够了之后,宋襄公又一次跳起来。听说郑文公前不久去朝觐楚国,算是背叛了中原的兄弟们,打他名正言顺,所以这次宋襄公就拿郑国开刀。

公元前六三八年,宋襄公去攻打郑国,包围了郑国的城池。郑国赶紧向楚国求援。

楚成王听说了这件事,一通咆哮:“这老小子还敢来!”不多说什么,带上军队直接杀奔宋国。

宋国听说楚国来了,也就撤掉对郑国的包围,回防本土。最后宋楚两国军队在宋国边境的泓水边相遇。

按照实力来说,肯定是楚国占优;不过楚国千里迢迢奔袭过来,又是进攻的一方,宋国就在自家门口,守住就可以,所以宋国有天时地利的优势。

两支军队分别驻扎在河两岸。楚国来得迟了一步,宋国这边已经列好阵势了他们才到,所以他们只好在宋军的眼皮底下渡河。

有手下人向宋襄公建议趁着楚军渡河渡了一半的时候攻击他们。这也是兵法上常用的招数。

但宋襄公不同意:“君子不乘人之危,我们是仁义之师,怎么能做这么卑鄙的事呢?”

于是所有宋国士兵站得整整齐齐地看着楚军渡河。

等渡完河以后,楚军阵列散乱,还没排布好,下人又建议:可以趁这个机会出击。

宋襄公还是不同意:“要打就堂堂正正地打,我们是仁义之师,不玩阴的。”

等到楚军全部排列好阵势以后,宋襄公终于下令:“现在可以出击了。”

可惜这时宋国天时地利的优势都已经不存在了。军士们等了这么久,士气也已经衰竭,如何拼得过士气正盛的楚军?因此宋军全线崩溃。

这场战争,宋国大败。宋军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宋襄公身边的卫兵们尤其死伤惨重,这些人基本都是贵族子弟,宋国朝臣们因此怨声载道。

宋襄公自己大腿上也中了一箭,勉强被人救回去。不久,伤口感染,不治身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