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仁制银镀金浑天仪
浑天仪是清康熙年间钦天监官员南怀仁等制造,并于康熙八年(1669年)进呈朝廷的。仪器由三层环架组合、上圆下方的造型,是中国传统浑天仪的表现形式,但在刻度和设计原理上却采用了西方法度及5世纪托勒密的地心说,可见这是中西科技融合的作品。由于这件浑天仪能够科学地演示日月交食之成因,一经入宫使用,对于刚刚结束新旧历法之争的康熙朝,在再度应用西洋历法、改进中国测天仪器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诱导作用。,通高37.3厘米,座边长35.8厘米。
旋转浑天仪可以演示太阳、月亮围绕地球转动以及日月蚀等天体运行情景。
此浑天仪的重重环架可分三层:外层为地平圈、子午圈、赤道圈;中层是可绕轴旋转的黄道(带)、赤道、白道;最内层为四游环。各环皆刻有度分,环架通轴的中心处嵌一小地球,上刻有“亚细亚”、“欧罗巴”、“阿美利加”、“利未亚”等当时五大洲的名称。在通轴的一侧又设有太阳图形、月亮图形和小游表。
银镀金浑天仪的黄道带上镌刻满汉文,汉文为“康熙八年仲夏臣南怀仁等制”。
雍和宫浑天仪
现陈列于雍和宫数学殿,通高1.02米,子午圈直径43.5厘米。有数重环圈,中心为地球,为明末传教士汤若望所撰《浑天仪说》内西方地心说的天球结构模型。
英国金尼曼制天文地理表
18世纪,通高169厘米,底径85厘米。此表由底座、七政仪和钟表三部分组成。底座为6个铜镀金支脚支撑的六面锥形乐箱,通体包绿鲨鱼皮,镶嵌铜镀金饰件,其中三面置玻璃橱窗,内有以西洋建筑、农田牧场、跑马游戏为内容的变动机械装置。6个支脚上分别站立铜镀金西洋人。座内为负责变动装置转动和奏乐的齿轮动力系统。
七政仪为整个钟表的中心,亦由圈环结构和齿轮系统组成。其圈环结构只有黄道以北部分。黄道圈由立柱支撑固定于七政盘上,上刻圆周360°、十二宫符号、拉丁文缩写、365天刻度及12月的英文名称。两条相互垂直的经圈与黄道圈相交,代表两至和两分点,经圈上刻纬度度数。赤道圈与黄道圈斜交成23.5°,上刻有180至360°刻度、阿拉伯数字标志、表示时间的罗马数字及英文名称。与天赤道圈平行的两条纬圈分别为北回归线和北极圈,无刻度,只有二者的英文名称。以上各圈环都固定于黄道圈上,不能转动。 七政盘模拟太阳系各星体的运行情况,将太阳置于盘之中心,用立柱支撑。再由里而外依次为规定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运行轨道的套环,各星体分别用立柱固定在套环上。其中地球套环较宽,套环上地球两边分别为24小时时刻盘和一个朔望月的月历盘,围绕地球又有月球轨道套环。七政盘外缘为两个上下重合的大套环,内缘有齿,以便运转。其中上面的套环为木星轨道,上有一小立柱,从立柱起又向外伸出一延长臂杆,木星即通过立柱固定于臂杆的顶端。木星的4颗卫星通过弯臂连接在支撑木星的立柱上,可绕木星转动;下面的套环为土星轨道,用同样的方式固定土星及其5颗卫星。 七政盘下面为齿轮系统,以上各星体轨道套环间皆通过齿轮系统相互咬合,通过拉杆与底座中的动力系统链接,达到同步运行。上弦以后,伴随着乐声,底座中的建筑、人物、跑马等活动装置旋转,七政仪中的各星体沿轨道运行,或公转,或自转。 小表位于七政盘圈环的顶端,直径10厘米,表后背板刻有制造者金尼曼(Jennyman)的名字。
英国制镀金浑天合七政仪
18世纪,通高38厘米,上盘直径36.8厘米,下盘直径31.1厘米。此仪底部为一圆形铜盘,圆形铜盘上嵌一指南针。盘四周以6根铜镀金柱支撑上部的圈环装置,仪器主体由外、中、内三重套环构成。外层由呈水平的地平圈和直立的子午圈相咬合组成,可以上下旋动,用以根据当地的地理纬度调节北极距地平圈的高度,其上刻有四象限。地平圈内缘刻圆周360°;中间刻黄道十二宫的拉丁文与中文名称、象形符号及代表图形;外缘用英、中两种文字刻十二个月份名称,并刻本月天数。其中黄道十二宫及十二月份的中文名称为后来加刻,可能是此仪进入宫中后为便于认看而增刻上去的。北部顶端为一时刻盘,盘上附有指针,刻有罗马计时数字。
中层为十字相交于南、北两极的经圈,构成四条明显的经线,上附5个互相平行的圆环,自上而下(即由北向南)依次为北极圈、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和南极圈。此外还有一带状宽环斜附于十字经圈上,为黄道带,其中心线就是黄道。黄道带上亦刻有黄道十二宫的内容,与地平圈上所刻略同。 里层为设有七星的七政盘,七政盘外层设有火、木、土三颗行星,其中木星带有四颗卫星,土星带有五颗卫星;中层设有地球和月亮;内层设金、水二星;正中间是太阳。七政盘上的月球为黑白二色,分别代表背地面和向地面。 浑天合七政仪配有一手摇装置,拨动摇把,随着齿轮的转动,可以演示水星、金星、地球等星体绕太阳公转及地球、太阳自转等运行情况。 此仪无作者名款,从制作风格推断应为英国制造,入藏清宫时间不晚于1759年。
英国制镀金七政仪
通高80厘米,地平圈直径54.6厘米,座盘直径28.4厘米。外层为斜向的黄赤两道相交,夹一子午圈。黄道圈位于最外层,中心为太阳,四周为七政盘。盘内层为水、金两星,中层为地月系统,月面黑白各半,外层为火、木、土三星,木、土二星分别带4及5颗卫星。内设齿轮传动装置,启动发条,能使行星绕太阳,卫星绕行星,地球自转,月球呈位相。太阳旁的铜瓶内可点灯,发出平行光示意太阳光。
法国制镀金月相演示仪
18世纪,法国巴黎制造,通高49.5厘米,地平圈直径30厘米。此演示仪由西方传教士带入清宫内廷,是一件演示月球在一个月内周期变化的浑仪。
仪器构造除有地平圈、子午圈外,在子午圈内横向置有5个圆环,自上而下分别代表天球的北天极、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南天极,另在赤道圈处设有黄道带,其上标有黄道十二宫的名称及符号。在五环内还设有银圈,其上标刻太阴历的1日至29日。仪器各环中心处的小球为地球,地球一侧的空间设有外表黑白参半的小球,代表月球,黑色半球表示背着太阳的一面,白色半球则是朝向太阳的一面。演示仪的下端是摇把和支架,当转动摇把时,由于齿轮系统的作用,地球在自转、公转的同时带动月球转动,并出现朔、望、上弦、下弦等月相。
看朔望入交仪
看朔望入交仪,清乾隆,通长68.4厘米,宽25.2厘米,高12厘米。清宫造办处制造。朔望入交仪是专用于演示日蚀、月蚀的仪器。底层设黄道,上刻15°30′,即十五天半,并附可移动的地影盘。中层为白道,其刻度同黄道,上安设月体模型。最上为时刻表,表首端置太阳体模型,尾端设直表。用入交仪演示日蚀现象,使时刻表连同表首端的太阳体在座架的黄道上左右移动,视太阳体被下层白道遮蔽的位置,便出现了“日全蚀、日环蚀、日偏蚀”等不同的日蚀现象;与此同时,时刻表也直接反映出各日蚀现象的时间。用入交仪演示月蚀现象,先将时刻表中心对正白道不动,再将黄道盘上的地影盘固定在白道上月亮模型下面,依前法使白道在仪座的南北移动,视白道上的月体被下层圆盘地影遮蔽的情景,便可出现月全浊、月偏蚀的现象;此时时刻表尾端的直表也指出了发生月全蚀、月偏蚀的时间。
镀金万寿天常仪
铜制镀金,通高37.5厘米,其座中心有孔,可穿铅垂线取直。外形类似三辰公晷仪,但更为简洁,特点为座架上满布各式字体的寿字。由清宫造办处制于乾隆十五年(1750).
天常仪工艺品
邹伯奇的太阳系仪
为晚清学者邹伯奇(1819~1869)制造的能表演哥白尼日心说太阳系结构的仪器。其横径范围近1米,中心为太阳,地球带月与水星、金星为一组。外有火、木、土、天、海五行星。其中木、土、天、海周围分别有4、7、6、2颗卫星。土星与海王星外各有一斜向小圈代表光环。通过手柄摇转可演示行星绕日运动及日月食等现象,目前收藏于广州市博物馆。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