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
姓名:俞瑞,字伯牙
朝代:春秋
生卒:约公元前600年前后
简评:杰出的古琴大家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志在山,钟子期曰:“善哉鼓琴!巍巍乎如太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与鼓琴也。非独琴如此,贤者亦有之。苟非其时,则贤者将奚由得遂其功哉?
——摘自“国学宝典”《韩诗外传》-卷九/四部丛刊影印
伯牙(约公元前600年前后)姓俞,名瑞,字伯牙,春秋时期楚国人,是当时杰出的大琴家。
初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不成。成连见其未能收敛精神,情志专一,便称自己的老师方子春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于是带伯牙往东海蓬莱山。成连将余伯牙留在山上,自己乘船而去,长时不回。伯牙独处山上,“近望无人,但闻海上汩没崩澌之声,山林杳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一曲终了,成连也乘船返回。从此,伯牙得悟琴之妙趣,遂成天下妙手。而伯牙就此所作的《水仙操》,则成为不朽名曲。
关于伯牙《高山》《流山》觅知音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用以言志,“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然知音难觅,常人不能解其琴心。唯有子期能明了伯牙琴中所述志趣。于是,伯牙、子期结为知己。《高山》《流水》觅知音成为千古佳音。子期死后,伯牙自毁瑶琴,发誓再不弹琴,以报知音。伯牙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在于其为琴门圣手,同时给人们留下的知音难觅的慨叹,也在人们的心中,长久地留下共鸣。也因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使人们对琴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伯牙的琴曲作品,除《水仙操》、《高山》、《流水》之外,还包括:《石上流泉》、《江月白》、《听琴赋》、《吊子期》。
《石上流泉》寄情山水,结盟泉石,如悬崖寒流、跳珠瀑布,泉动石静,自成其妙。
《江月白》是伯牙夜泊清江时,见月色澄霁,援琴所弹之曲。其曲写意澄江明净,明月清辉,良夜值此,令人神魂萧爽。
《听琴赋》则是写伯牙清江夜泊,援琴夜弹,子期闻音而至,能识伯牙高山流水之志的故事,即高山流水遇知音之叹。
《吊子期》是伯牙于常州任满,归家途中,往子期家中探望,而子期竟已故去,在悲伤之际所作。其曲表痛失知音之凄怆。从此后,伯牙绝弦,再不复弹。
相关故事:
伯牙学琴
汉唐以来流传着伯牙学琴的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这个故事是否具有真实性并不重要,它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琴家们已经认识到体察现实对创作及表演的重要性。
至于目前流传的《水仙》,很多琴家并不认为它是表现上述题材,而是表现了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因而名之为《秋塞吟》。
高山流水遇知音
一曲肝肠断,
天涯何处觅知音。
遇见知己琴弦断,
弦断有谁听?
俞瑞,字伯牙,战国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