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国上将中,陈奇涵的资历非常深,很早就跟着孙中山闹革命,参加过北伐,也参加过东征,还担任过黄埔军校教官,是林总、刘志丹、张灵甫、谢晋元、胡琏等人的老师。
建国后,陈奇涵被授予上将军衔,担任军事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位高权重。
在外人看来,陈奇涵位高权重,但在陈奇涵的亲戚朋友们看来,他的地位再高、权力再大,也跟他们没什么关系。
因为,陈奇涵早在建国初就给家里定下了三条规矩,任何人都不能违反——
第一条,公家有的东西而我家没有的,可以花钱买,没钱就不买,也不许借;
第二条,绝不允许贪污,否则不要说国家这一关过不去,我陈奇涵的脾气你们是知道的;
第三条,国家给我一定的级别待遇,是让我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你们服务的,如果谁想拿着我的名头搞特殊,就滚出这个家门!
在三年困难时期,陈奇涵有一次回江西兴国县老家,县里听说陈家有困难,立刻送来了粮食。陈奇涵看着这些粮食,说:“你们真是人民的好官,全县的人你们也都送粮食了?”
县里的领导面面相觑,陈奇涵生气地说:“我要不是干部,你们会给我送粮食吗?我要接受了这些粮食,就是在给党的形象抹黑,我们都是人民的罪人!连毛主席都带头节省粮食,我们有什么权力搞特殊!”
不过,粮食已经送来了,怎么办?陈奇涵就挨家挨户送,都分给了生活困难的群众,自己一粒米也没有留。
陈奇涵早年离开家乡闹革命,这次回来,是他阔别二十多年后第一次回到家乡,他看到乡亲们生活都很困难,心里很愧疚,就把自己的津贴都拿出来,分成一个个红包,都送给了乡亲们。
秘书说,你就这点津贴,自己不用吃饭了吗?陈奇涵说:“我的父母把我生下来,但把我养育成长的,却是成千上万的父老乡亲,他们都是我的父母,作为儿子,孝敬父母不是应该的吗?”
陈奇涵在老家有个侄子,叫陈毓华,是县里一家餐馆的厨师,省里的领导听说他和陈奇涵的关系后,就把他调到了江西省会南昌的一家宾馆当厨师。陈奇涵得知此事后,说:“毓华手艺好,调到宾馆算是人尽其才,我没意见。”
但是,后来领导又想给陈毓华安排更好的工作,陈奇涵就不干了,说:“毓华就会做饭,你们让他干别的,专业不对口不说,你让老百姓怎么看我陈奇涵?怎么看我们这个党?”
就这样,陈毓华一直在这家宾馆里做厨师,工作非常努力,周总理、朱老总都曾在这家宾馆下榻过,对陈毓华的手艺赞不绝口,当得知他是陈奇涵的侄子时,周总理对朱老总说:“如果不是他(陈毓华)手艺确实适合这个工作,陈奇涵是不会把他调到这家宾馆的。”
后来,陈毓华的儿子陈桃生到了参军的年龄,陈奇涵说,适龄青年参军没问题,就介绍陈桃生去参加考核,最后通过考试,参了军。
不过,陈奇涵告诉陈桃生:“你参军是要受苦的,不是来镀金的,解放军没有金可镀,你要想着通过我往上爬,现在就脱下军装回家!”
陈桃生也是一个有志青年,在部队的那些年,从来不提自己跟陈奇涵的关系,一直到退伍,都没有人知道他还有个开国上将的爷爷。
1981年6月19日,陈奇涵将军与世长辞,享年84岁,没有给孩子留下任何遗产,两袖清风。
陈奇涵在晚年时,曾对自己有过一句评价:“我对自己几十年来总的评价是:无能事,而能无事。”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