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5月,侵华日军集结10万兵力,向位于豫、陕、晋交界处的中条山区20万国民党守军发动攻击。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打得20万国民党守军伤亡殆尽,中条山战略要地尽失。据日军的战场统计,中国军队“被俘三万五千名,遗弃尸体四万二千具”,而日军的损失仅仅是“战死六百七十三名,负伤二千二百九十二名”。虽然日军的战损有些水份,但中国军队的损失却是实实在在的,连蒋介石都认为,中条山惨败为“抗战史最大之耻辱”。痛定思痛,那是什么原因酿成了“中国抗战史上最耻辱的一战”呢?战后官方和民间都在进行梳理,可不管怎样其结论都让人唏嘘不已。
中条山惨败后,中条山所属的第一战区对战败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点:
一是战场条件恶劣,中条山崇山峻岭,交通不便,背靠黄河,战场调动艰难,作战补给困难,阵地没有防御纵深。
二是日军的兵力过于强大,还有航空兵和伞兵的配合,武器装备上占据绝对优势。
三是中国军队普遍缺少真正能投入作战的士兵。一般连队用于运粮、磨面、挑水、打柴等干杂活的士兵,要占全连兵员的三分之一以上,再除去执行特种勤务的士兵,以及新兵、病号,中国军队实际能战斗的士兵不及编制数的二分之一。
四是官兵普遍思想麻痹,认为中条山固若金汤,日军打不过来。
对于第一战区的这些分析,我们只能说是蜻蜓点水,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哪次战役战斗的战场条件不是恶劣的?哪次战役战斗日军的火力不是碾压中国军队的?又有哪个国民党的军队没有吃空饷的?至于官兵普遍思想麻痹,倒是触及了中条山中国守军真实存在的问题。因为第一战区的部队自1938年春进入中条山后,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没有打过大仗,官兵日子过得懒散,军事训练懈怠,阵地疏于戒备,工事修筑拖沓,部队原定一年内完成的整训拖了两年半仍未完成。军委会战后更是承认:“中条山山地险要,各部与敌对阵将近三年,而并未积极加强阵地工事,构筑后方据点与彻底破坏或阻绝通敌道路。”
既然第一战区对中条山作战失败原因的分析有些隔靴挠痒,那真正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首当其冲的就是国民党高层轻敌所造成的作战准备不足。
日军准备发起中条山战役,自然要调兵遣将。在日军准备过程中,中国方面已经觉察到了日军进攻晋南的企图。为了应对,1941年4月18日,作为参谋总长的何应钦专门从重庆抵达洛阳,召集第一、第二、第五战区高级军官开会研究对策。到4月20日,由何应钦拍板,制定了以主动攻势作战粉碎日军进攻中条山的战役企图。这一作战计划不仅要求中国军队主动进攻,恢复1940年4月以后被日军占领的地盘;而且还要求中国军队通力协作,包围歼灭进攻中条山地区的日军,以确保中条山的安全。
何应钦的梦想是美好的,可他却忘记了,在当时的条件下,很少有国民党军队能抵挡得住日军进攻的,更别说是发动攻势作战来歼灭日军了。中国高级军事指挥机关的这一错误决策,为中国军队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何应钦
根据何应钦制定的作战计划,第一战区也于5月3日制订出了具体的作战行动方案,主要是命令下属部队从不同的方向向日军“游击”,而不是何应钦要求的“攻势作战”。尽管第一战区的作战计划打了很大折扣,但由于当时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还在四川,作战计划并未得到及时下发。等卫立煌5月5日返回洛阳司令长官部后,才将命令发出。而下属部队接到命令还没有开始行动,日军的进攻已经于5月6日开始了。面对日军的突然进攻,没有准备的中国军队进退失据,很快陷入一片混乱。
固然中国军队高层的轻敌与决策失误,会使中国军队在中条山战役之初陷入混乱,但只要部队训练有素,便会在短暂的混乱过后,迅速镇静下来,进入有序的抵抗状态。但遗憾的是,防守中条山区的中国军队,除去个别部队进行了有效抵抗外,大部分部队由于作战能力低下,一直处于任人宰割的状态。而造成部队作战能力低下的最直接原因,则是兵员不整、士气低落。
部队缺员是国民党部队的通病,但从没有哪个部队会像中条山守军这样缺员严重,中条山守军号称有20万,但前线各师每连士兵多者七八十名,少者五六十名,更少的甚至只有三四十名。照这样的比例算下来,中条山的守军最多则不超过10万人。
那么,部队的士兵都哪去了呢?答案是逃亡。
造成逃亡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兵役人员的贪污腐败,把买卖壮丁当成公开的生意做。中条山南边的洛阳附近一名壮丁可以卖一千斤棉花或三十石小麦。因此上,壮丁到部队后,就想方设法逃跑,跑回去后重新被买回来。驻守在中条山区的第三十四师中,就有反复逃跑被买卖达十次以上的壮丁。如此循环,兵役人员和壮丁都从中获利,而部队却始终处于缺员状态。
另一个造成士兵大量逃亡的原因是中条山里的生活太苦,只要一听说是要驻防中条山,士兵们都争相逃跑。
中条山区的生活有多苦,先说吃饭问题吧。中条山作为山区本来就人少地薄,加之战乱和大量军队涌入,粮食短缺的矛盾便十分突出。为解决粮食问题,第一战区后勤部虽设立兵站来保障供应,但粮食仍需前线士兵自己翻山越岭、披星戴月往返两天多,甚至三四天去兵站背粮;背回来后,士兵还得自己推磨,把原粮变成面粉。另外,部队没有副食,油、盐供应也很困难。
再说穿,中条山气候寒冷,冬天,士兵大都冻得手足开裂,可每个士兵却只有一套棉衣。这一套棉衣日夜不脱,便成为虱子的温床,而回归热这种传染病,通过虱子在士兵中广为传播。
再来看看医。为了预防传染病,部队采取的办法只有每隔一段时间,把士兵的棉衣脱下来,放到蒸笼里蒸一次。然而,这种办法治标不治本,不久虱子又重新滋生,没法根绝。只有重病号才能送到师医院进行救治,可医院里又缺少医药病床,死亡率极高,医院附近不断增加新坟。恶劣的生存环境,使不少强壮的士兵乘着夜间站岗之际逃跑。
逃跑率极高的部队士气肯定低落,那么,中条山守军的士气有多低落,曾有人这样描述他所见到的国民党守军行军时的状态——
最前面是骑马的指挥官。他们大都身披带彩穗的值星带,腰挂指挥刀;
跟在指挥官后面的是他的高级部下。他们或步行或骑马,装备由勤务兵背着;
这些高级部下后面是一批下级军官和由可靠士兵组成的武装卫队。在这些武装卫队中,夹着一长列部队抓来的、用来扛战地大锅和其他重装备的民夫;
在这些民夫后面,便是一群有时齐步走,有时疲疲沓沓,大都面露愁苦之色,通常都是四肢消瘦、手脚腕子都由于营养不良而纤细异常,时时想着如何逃走的士兵;
跟在这些士兵后面的则是一批病、弱或者面临死亡的士兵,他们呻吟着往前移动。这些人不用看也不会逃跑,因为他们跟不上部队就意味着死亡。
看着这样的部队在行军,你不用想,就会知道他们的战斗意志和战斗力如何了。
一支缺员如此严重、士气如此低落的部队,哪有打胜仗的可能,这大概就是酿成“中国抗战史上最耻辱的一战”的最直接的原因!
参考资料:王树增《抗日战争》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赵倡文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诉我们,糊里糊涂,目光短浅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颅而死,孟达的下场有多惨?
太监净身过程是怎样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阉割真相